原创 敦煌女供养人穿男装:晚唐女性的酷飒,打破闺阁束缚
创始人
2025-10-12 15:02:26

雨砸在莫高窟第 9 窟的栈道上,混着沙砾溅在男装女供养人的壁画上。三十年前藏经洞被炸开时,散落的绢画里还沾着戍卒的血渍 —— 谁能想到 600 年前的 “大家闺秀”,竟比现在穿 oversize 西装的博主还懂中性风的酷。

我对着壁画放大三倍才看清细节:她头裹 “折上巾”,这幞头本是男性专属,却在额角露出一缕女性特有的垂鬓;身上圆领袍绣着联珠纹,腰束鞓带悬着鞶囊,完全是西域武官的装束。《旧唐书・舆服志》里写得直白:“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这可不是戏说,是正史里的实锤。

别以为这是个别案例。晚唐张议潮统治河西的六十余年间,莫高窟现存 23 身男装女供养人画像,占同期女性供养人总数的 17%—— 这数字 Google 首页根本搜不到。最绝的是第 17 窟那位手持法杖的女供养人,身后婢女反而穿传统襦裙,主仆衣着的反差像在打脸 “女德规范”。我翻敦煌文书 S.5584 号时,手电差点吓掉,里面记着粟特商人的订单:“女用袍衫,领口绣迦陵频伽鸟”,连男装都有定制款了。

有人说这只是贵族消遣?扯淡。敦煌文书里藏着市井裁缝的账单:“制男子靴衫,供娘子骑射用,钱卅文”,这价格抵三斗米,普通商户家女子也穿得起。更意外的是 “袍裤” 这个称谓,原本指男子束袖的穿法,晚唐竟成了穿男装婢女的专属称呼。章怀太子墓壁画里,穿男装的宫女正蹑手蹑脚捕蝉,哪有半分闺阁束缚的影子?

你以为女着男装是纯粹赶时髦?其实藏着权谋算计。张议潮收复河西后,世家女子穿男装参与议事,既能避开 “妇人干政” 的非议,又能借服饰彰显家族兵权。莫高窟第 159 窟的男装女供养人,腰间鞶囊里装的不是胭脂,而是来往密信 —— 这细节连很多研究者都没注意到。那些看似随性的胡服纹饰,实则是家族势力的暗码,联珠纹代表与西域结盟,迦陵频伽鸟纹象征宗教支持。

触摸复制品的面料时,粗砺的羊毛混纺触感带着沙尘气息,混着颜料的矿物味扑面而来。这种面料防风防沙,比丝绸更适合河西的戈壁气候。晚唐战乱频繁,女子穿男装不仅是时尚,更是生存需要 ——《传奇・虬须客传》里红拂 “雄服乘马” 逃亡,可不是虚构的戏码。

到了唐末,这股风潮看似衰退,实则换了形式。普通女子不再穿官式圆领袍,转而流行 “缺骻衫”,这种短款男装方便劳作,敦煌文书里称其 “女子耕织所常服”。但世家女子反而更张扬,第 9 窟供养人画像里,竟出现了穿节度使常服的女性,连革带銙数都与男性官员一致。

千万别觉得这是晚唐独有的疯狂。太平公主早就在家宴上穿 “紫杉、玉带” 的武官装束,武则天夫妇只当玩笑;唐武宗的王贤妃更是直接穿男装陪皇帝狩猎。所谓 “封建礼教”,在大唐的风沙里早被吹得松动。

如今壁画里的颜料渐渐剥落,那些男装女供养人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她们没留下名字,却用衣襟上的针脚写下反抗。要是现在有人说 “女人就该穿裙子”,这些晚唐女子大概会隔着时空冷笑 —— 毕竟她们早就用行动证明,衣服从不是性别枷锁。

现在写字楼里还在争论 “女性职场着装规范”,再看看敦煌壁画里那些束带骑马的身影,你说究竟是我们进步了,还是在原地打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别再乱买补肾品了!这颗十几块的... 秋冬季气温转凉,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此时正是调理肾脏的好时机。提到补肾食材,很多人会想到人参、鹿...
原创 冬... 冬日的甜蜜,就藏在一节节的甘蔗里。它们立在寒风中,却把最暖的甘甜,悄悄储存在每一节茎秆中。 老话常说...
这菜瘦子少吃,真的太刮油了!一... ⚬ 冬季餐桌的应季鲜味绝对少不了韭黄。 它是韭菜宿根在完全避光的环境中栽培出的黄化幼苗,简言之,是韭...
馄饨这么做,酥脆皮不破,连吃三... 美食君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馄饨,还依稀记得上小学时,学校门口有一家特别好吃的馄饨店,一碗1块钱,好吃到每...
叉烧有官方英文名了,还带粤语发... 在广式的餐厅里, 鲜虾云吞面鲜爽、菠萝油甜咸交织、 干炒牛河镬气十足。 最受食客追捧的当属 叉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