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江西婺源调研,碰到一位开民宿的老吴,他跟我倒苦水:“清明油菜花开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几十波游客,可客人顶多停1小时,拍几张照片就走,连碗面都懒得在这吃。到了淡季,整条街的店铺都关门,守着空房子发愁。”
老吴的困惑,其实是全国大半乡村旅游点的通病。这些年乡村旅游火了,但多数地方还停留在“打卡式”观光 —— 游客来看看风景、拍个视频,一两个小时就走,既不消费住宿,也很少体验当地文化。这样的旅游模式,别说带动村民长期增收,就连维持景区运营都难。
要改变这种现状,乡村旅游必须从“打卡式”向“旅居式”转变,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升级。这不是我随口说的,而是这些年在全国多个省份做乡村振兴项目时,亲眼看到的破局之道。
一、先说说为什么“打卡式”旅游走不远
去年我去云南某古镇调研,当地统计数据显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5小时,人均消费不足80 元。镇上大部分商铺都是卖同质化的纪念品,游客逛一圈就没兴趣了。反观隔壁另一个村寨,搞起了“稻田旅居”—— 游客可以住农家院、跟着村民插秧、学做竹筒饭,还能体验非遗扎染。数据显示,这里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到3天,人均消费超过1200元,村民年收入比之前翻了近3倍(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农旅产业报告,2024)。
二、“旅居式”旅游的核心,就是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玩起来”,把乡村的“风景”变成可体验的“生活”
浙江莫干山就是个典型例子。十年前,莫干山还只是个爬山看风景的地方,游客来了就走。后来当地引入“民宿 + 体验”模式,现在的莫干山,不仅有设计独特的民宿,还有采茶体验、竹林徒步、手工制瓷等20多种特色活动。据德清县文旅局数据,2024年莫干山游客平均停留时间4.2天,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75%以上,带动周边5个村的村民人均年增收4.8万元,连村里的老人都能靠卖自制笋干、茶叶增加收入(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年度报告,2024)。
三、那到底该怎么实现从“打卡”到“旅居”的转变?关键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挖文化,把“乡愁”变成体验。去年在河南信阳做项目时,我们发现当地有传统皮影戏,但只有逢年过节才演。后来我们帮村里建了皮影体验工坊,游客不仅能看表演,还能跟着老艺人学做皮影、自己编故事演出。就这一个项目,让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半天,村里的皮影文创产品还成了热销品,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乡村的老手艺、老习俗、老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只要把它们变成可参与、可互动的体验,就能留住游客。
第二,强配套,让“停留”变得舒服。很多乡村不是没有好风景,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 厕所不干净、晚上没路灯、吃饭没特色。去年在四川丹巴藏寨,我们帮村里改造了15户农家院,统一配备独立卫浴和供暖设备,还培训村民做藏式家常菜。同时,在村里修了步行栈道、星空观景台,晚上还组织篝火晚会。改造后,藏寨的游客住宿率从30% 涨到了85%,很多游客都是回头客,还会介绍朋友来(亮节智库四川丹巴农旅项目总结,2024)。
第三,育产业,让“增收”形成闭环。旅居式旅游不能只靠住宿,还要带动周边产业。在江苏宜兴某村,我们帮当地把紫砂壶制作和茶园体验结合起来:游客上午采茶、下午学做紫砂壶,临走时还能带走自己做的茶具和茶叶。这样一来,不仅民宿火了,村里的茶叶销量涨了40%,紫砂工坊也多了1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既能在工坊上班,也能卖自家的农产品,收入渠道多了好几条。
『亮村点睛』
乡村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卖风景”,而是“卖生活”。“打卡式” 旅游就像一阵风,风过之后留不下什么;而“旅居式”旅游能像种子一样,在乡村扎根,长出产业链,结出增收果。
这些年躬耕乡村,我越来越清楚: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留住乡村的魂,让游客来这里找到乡愁,让村民在这里守住幸福。当游客愿意留下来住几天,愿意跟着村民学农活、品美食、聊家常,乡村的价值才真正被激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才不是空话。
最后想问问大家: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为乡村旅游出谋划策。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