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珠海10月11日消息(记者张顺鹏)金秋送爽,伶仃欢歌。10月11日上午,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风景如画的万山区桂山岛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指导,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珠海市副市长黄振球及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镇相关领导,“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及市民游客齐聚一堂,共庆丰年、共享美好生活。
珠海不仅拥有现代都市的蓬勃活力,更蕴含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次活动首次深度融合海洋牧场、海岛旅游与农耕文化,打造了一场集成果展示、文化展演、美食品鉴、港澳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全民丰收嘉年华,全方位展现了珠海“三农”工作及“百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搭建起促进城乡融合、弘扬农耕文化的欢乐舞台。
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以节为媒,全域掀起推进“百千万工程”热潮
启动仪式上,黄振球代表珠海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珠海“三农”工作的省农业农村厅表示衷心感谢,向广大农渔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黄振球指出,近年来,珠海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珠海累计培育建设了95个典型村、11个典型镇、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创新形成了“统种同种”“陆海接力”“绿美经济”“多户联建”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珠海经验”。
黄振球表示,本次丰收节庆祝活动与“年鱼”产业发展大会相结合,邀请港澳流动渔民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珠海现代农业与渔业的融合发展成果,是珠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实践。珠海将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持续掀起全域推进“百千万工程”热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为广东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贡献珠海力量。
启动仪式上,《珠海市典型村建设十大案例》正式发布。在万山区桂山镇桂山村,昔日破旧的石屋群,摇身一变成为美丽庭院,港澳青年在这里开拓“营地+团建+研学”等乡村新业态;在高新区会同村,富有岭南特色的古村风貌、美丽雅致的庭院、风味十足的餐饮店,让这座历史感满满的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在斗门井岸镇草朗村,11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扮靓乡村颜值,村民幸福感满满……这批案例深度解码了“百千万工程”的基层实践智慧,集中展示了珠海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做法与显著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样板”。
随后,活动进入了温情的“追梦人”分享环节。三位“乡村振兴追梦人”代表——深耕良种鱼苗培育的乡土专家黄舜梅、推动粤港农业合作的博士曾赞安、将海水鱼成功带上高原的科技专家骆明飞依次登台,分享了他们扎根乡村、科技兴渔、联通港澳、援藏攻坚的奋斗故事,展现了珠海新农人多元奋进、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风貌。
为激发青春力量,活动特别设置了粤港澳青年创业分享环节。十位在“农业+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的港澳青年创业代表登台,分享了他们扎根珠海乡村的创业故事与创新理念。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江村索朗向他们赠送了象征机遇与未来的“创业金钥匙”,彰显了珠海乡村敞开怀抱,携手港澳青年共拓未来的开放姿态与坚定决心。活动期间,港澳青年们还走进港珠澳农业示范园,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并登上“格盛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现场投喂鱼群,深度体验“耕海牧渔”,感受大国渔业的澎湃动能。
五大亮点,勾勒现代农业“特区路径”
本次丰收节不仅是庆祝的盛会,更是对珠海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系统检阅。通过一系列重磅发布与集中展示,一条以海洋牧场为引擎、以港珠澳大桥为通道、以产业园冷链为支撑、以“媒体+”为翅膀、以区域品牌为引领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特区路径”清晰呈现。
亮点一:海洋牧场构筑“蓝色粮仓”,“标准海”模式领跑深远海养殖
伶仃洋上,“格盛1号”等智能化养殖平台巍然矗立,宛如“海上钢铁巨仓”,构成了“蓝色粮仓”的生动注解。珠海在全国首创“标准海”模式,打造“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大幅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2024年,全市海域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深海养殖水体、产量、产值预计实现“三个倍增”,海洋牧场的“珠海范式”正加速成型,为全国耕海牧渔提供了宝贵经验。
亮点二:港珠澳大桥打通“生鲜丝路”,经贸新通道赋能供需对接
仪式现场通过视频生动展示了鲜活农渔产品经港珠澳大桥运至港澳的实况。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加快建设,通关环境持续优化,与港澳机场、周边港口的联动更趋紧密。特别是今年4月大桥生鲜冷链通道的开通,使得越南龙虾、新西兰海鲜等全球生鲜产品可在48小时内经香港、澳门机场高效入境,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这条高效的“生鲜丝路”,不仅重塑了大湾区的“餐桌经济学”,更让珠海作为珠江西岸高附加值冷链产品集散中心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辐射能级持续提升。
亮点三:产业园与冷链强链增效,“年鱼经济”引爆百亿级产业
在备受瞩目的“珠海年鱼产品发布”环节,五款融合了大桥、海浪等珠海元素的2026年年鱼礼盒惊艳亮相,涵盖万山金鲳鱼、金湾黄立鱼、斗门鳗鱼、创新鱼松产品以及可与顺丰合作、存活时长12小时的鲜活速运礼盒。这背后是强大的产业园和冷链物流体系作支撑。近日,作为斗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项目的集元水产新工业园正式投产,园区引入格力定制研发的水产行业首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效率提升300%,用工成本降低60%。配套冷库储存总量超21万吨,正成长为珠三角最大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之一。
为推动产业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活动特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水产加工研究室主任张业辉博士发布了《珠海海鲈鱼生生产管控技术规范》。该规范的出台,为海鲈鱼生的安全生产与品质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标志着珠海海鲈产业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强大的加工、冷链与标准体系,共同助推以白蕉海鲈(全产业链产值达186亿元)为代表的“年鱼经济”持续升温,成为珠海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活动现场,还为万山金鲳鱼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四家企业:珠海市新平茂渔业有限公司、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珠海市强森海产养殖有限公司、珠海市从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授牌仪式。
亮点四:“媒体+”赋能品牌破圈,文化IP撬动消费新市场
在“媒体+”战略的强力赋能下,珠海农产品的品牌传播与市场开拓迈上新台阶。今年,广东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积极响应,明确将“珠海年鱼”和“白蕉海鲈”作为重点品牌打造。通过联合羊城晚报推出“粤味明珠”推广、携手南方都市报举行美食分享会与大型直播带货、依托珠海传媒集团融媒体IP讲述品牌故事等系列组合拳,白蕉海鲈的品牌形象日益年轻化、立体化。品珍科技联合东方甄选直播两天售出超30万条海鲈,销售额突破800万元;集元水产与香港九龙冰室现场签下20吨采购意向,充分体现了“媒体+”从传播力到产业驱动力的成功转化。
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亮点五:公用品牌凝聚三地情深,“流渔”标识开启价值新篇
港澳流动渔民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渔获多为野生、深海鲜鱼,像红杉鱼、马鲛鱼、金线鱼等,肉质紧实、风味浓郁。但是受重生产、轻市场的传统生产经营习惯影响,存在粗放销售、短半径销售、无品牌销售的情况。在此次珠海丰收节活动中,“流渔”品牌标识顺利发布,这不仅是“珠港澳”三地共同庆祝丰收的活动亮点,也是推动港澳流动渔民渔获品牌化、数字化的关键一跃,更是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的新尝试。“让市场挺在生产前”,以品牌建设提升“流渔”优质海产价值,拓宽销售渠道,让承载着南海记忆与渔民智慧的深海味道,更快“游”进更多家庭的餐桌。
合作共赢:多轮签约,构筑产业发展共同体
本次丰收节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庆典模式,精心策划了覆盖全岛、全民互动的系列主题活动,让登岛的市民游客都能“沉浸式”体验丰收的喜悦。
在“珠海年鱼”推介区,多家龙头企业集体亮相,展示珠海年鱼文化和品牌实力。在重点农业企业推介区,来自珠海各区的15家重点农业企业带来乳制品、绿色食品、凉茶、水产等各类农特产品,市民可以一次性品尝和购买到最地道的“珠海味道”。此外,来自遵义、林芝、茂名等帮扶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也将集中亮相。
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非遗民俗推介区,三灶竹草编织、金湾柴烧陶、斗门东湾剪纸、高新糖画、桂山贝壳画等非遗技艺将现场展示、开放体验。传统民俗活动伴随着舞狮锣鼓,将福气和美味分享给现场观众。
活动现场还搭建直播推介区,邀请包括网红村播、媒体主播和港澳青年创业代表等多位主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销售”的新模式,为珠海特色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让丰收的成果借助互联网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活动现场,一批乡村振兴及现代农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亿元。
活动设置了三轮集中签约仪式,推动产业合作迈向深入,为珠海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轮签约聚焦“珠海年鱼鲜活速运合作”,由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与深圳顺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双方将围绕珠海优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定制化冷链流通解决方案。
第二轮签约围绕“香港—珠海有机农业合作”展开,签约方包括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人民政府等六家单位。此举将共同推进珠海有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借助国际权威认证助力珠海农产品开拓高端市场。
第三轮签约为“年鱼购销与科技合作”,共七组项目同时签署,覆盖了智能化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港澳水产品直供、低空技术与农旅融合、水产饲料与贸易一体化等多个前沿赛道,展现了珠海农业渔业开放合作、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签约仪式(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珠港澳三地渔民同庆丰收节 《流渔之歌》唱响丰收喜悦
在“百岛之市”珠海万山岛上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珠海与港澳流动渔民共同欢庆丰收的场景。此时,广东正掀起“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的热潮,三地渔民的相聚更显意义非凡。
被大家亲切称为“根哥”的港九渔民联谊会理事长周水根格外欣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丰收节,与珠海的农民兄弟们共享丰收成果、共庆丰收喜悦。珠海的海洋牧场、水产预制菜产业园,让我们看到了港澳渔业的未来。”
“珠海农海产品的深加工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活鱼从渔场直送家庭的活鲜快递技术,如果我们港澳流动渔民也能运用起来,把在南沙群岛捕捞的鲜活‘珍珠斑’‘红爪子’,生猛地‘游’进千家万户,那该多好。”香港渔民团体联会创新科技小组组长林杰棠表示,“港澳流动渔民应积极利用珠海水产预制菜产业园,争取将其发展为港澳流动渔民的共享产业园,推动渔获的工业化、食品化转型。”
澳门渔民互助会副会长陈明金对“媒体+”与港澳流渔的结合充满期待。“丰收节上,我们发布了《流渔之歌》,推出了‘流渔’公用品牌。我们港澳流动渔民不仅要会捕鱼,更要会卖鱼,要卖出带有‘流渔文化’的鱼,在物质价值之外创造文化价值。”
以节聚力,向海图强。金秋的桂山岛,海风裹挟着稻香与渔获的芬芳,见证了这场山海之间的丰收盛典。从典型村的蝶变缩影到海洋牧场的壮阔蓝图,从大桥飞架的“生鲜丝路”到年鱼游出的百亿产业,从“媒体+”赋能的品牌破圈到流渔标识凝聚的三地情深——今日的珠海,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振兴的动力,将区域的特色锻造成发展的优势。
站在新的起点,珠海将继续深耕“三农”沃土,持续释放“特区+湾区”的叠加效应,加速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强的珠海力量,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