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老戏骨再就业”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景区。79岁的罗家英顶着35℃高温披袈裟重现“唐僧”,62岁的江华甩袖演绎“雍正”喊出经典台词,65岁的林俊贤以“李世民”造型与游客热情互动,还有马景涛、翁虹、郑国霖等观众熟悉的演员纷纷在景区扮演经典角色。
据统计,假期期间全国有超过20位老戏骨扎堆景区“营业”。相关画面在社交媒体刷屏,引发网友讨论。影视行业调整期让不少演员面临戏约减少的现实,郑国霖坦然回应“演员也要养家糊口”。当老戏骨们带着经典角色入驻景区时,既为自身拓展了职业空间,又给文旅圈带来了一波红利。
郑国霖扮演的“李世民”在景区热舞。图源社交媒体
当下文旅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重塑,告别了以往单一的静态陈列模式,逐步迈向以动态交互为核心的新形态。景区需要“活的IP”激活游客体验,明星及其经典角色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活招牌”。对游客而言,几十元门票就能与童年偶像互动,让观光从“走马观花”升级为“情感共鸣”。三方共赢,让老戏骨与景区一时之间成为热点。
老戏骨们景区再就业,常常会有“过气谋生”的猎奇评论出现,但生命不息,剧本可以永远重启。他们没有困在“明星光环”里抱怨环境,而是放下身段走进景区,用扎实的表演在新舞台上延续价值。从《大话西游》到景区快闪,罗家英的“唐僧”袈裟穿了二十余年;从TVB剧集到千古情舞台,江华的“雍正”气度丝毫不减;郑国霖将脱口秀技巧融入角色,用“朕的摩托赛千里马”等俏皮话拉近古今距离。老戏骨的再就业不一定是“落魄下海”,而更像是对表演与生活的延续。
然而热潮之下也需冷静思考。老戏骨景区再就业的本质是经典IP的场景化重生,若景区仅仅将老戏骨作为短期引流工具,缺乏长远规划,可能导致游客审美疲劳。一些地方开发IP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缺少文化深度,最终难以留住回头客。成功的IP开发需要超越“流量狂欢”,耕耘长期价值。
老戏骨与景区,从来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用情怀撬动文化共鸣,用专业守护体验品质。只有这样,老戏骨的“重启剧本”才能长久动人,文旅热潮才能真正沉淀为可持续的文化力量。
(吴盈青)
上一篇:白酒不同香型配菜选择
下一篇:专属于郴州的鲜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