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朥饼作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非遗美食,其制作技艺堪称中式糕点的匠心典范。“朥” 即猪油,是贯穿制皮、起酥、调馅的核心灵魂,而猪油擦锅、手工开酥等独特工艺,造就了其层层酥脆的口感。从原料甄选的严苛标准,到 “水油立酥” 的精妙手法,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匠人的智慧。百年老铺因坚守纯手工制作,每日产能有限,更显其珍贵。这枚小小的朥饼不仅承载着梅兰芳盛赞 “潮食泰斗” 的美誉,更成为潮汕节庆礼仪与海外侨胞乡愁的文化符号,其制作的绝妙之处,既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
一、原料甄选:以 “朥” 为核,步步较真
潮汕朥饼的绝妙,始于对原料的极致挑剔,其中猪油的选择更是决定品质的关键。不同于普通猪油,潮汕朥饼专用的 “朥” 必须取自潮阳本地黑毛猪的猪朥,这种猪油经慢火熬制后,质地柔软香滑,自带清凉口感,为饼皮与馅料注入独特香气。老铺师傅会亲自挑选猪板油,去除筋膜后切块慢熬,熬好的猪油还要经过细纱布反复过滤,确保色泽纯净无杂质,这样的猪油才能在后续工艺中发挥最佳效果。
除了核心的猪油,面粉与馅料的甄选同样毫不含糊。饼皮面粉需按比例混合高筋与低筋粉,前者保证韧性,后者增添酥松度,且所有面粉必须经过筛滤,去除颗粒感以保证饼皮细腻。馅料的讲究更是深入细节,绿豆沙需将绿豆煮烂后反复研磨过滤,去除豆皮杂质,再加入猪油搅拌至醇滑;糖料则要用陶缸沤制一至三年,通过时间褪去 “火气”,让甜味更温润绵长。即便是辅料如芝麻、葱白,也需选用当年新产食材,确保香气浓郁。
在健康理念日益普及的今天,老铺对原料的坚守仍未动摇,只是在传统基础上巧妙改良。如潮皇食府保留猪油核心地位,却将传统油炸工艺改为焗烤,重新调配油糖比例,在减少腻感的同时,依旧保留经典风味。这种坚守与变通,让百年原料标准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也为后续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核心工艺:猪油起酥,层叠如花
“水油立酥” 是潮汕朥饼制作的灵魂工艺,而猪油则是实现这一奇迹的关键。起酥前,师傅需先制作水皮与油心:水皮由面粉、温水与少量猪油揉制而成,保证饼皮的延展性;油心则是低筋粉与纯猪油的均匀混合,为起酥提供基础层次。两者的比例需精准把控,多一分油则散,多一分面则硬,全凭师傅数十年的经验拿捏。
猪油擦锅的细节更显精妙。烘烤前,师傅会用猪板油均匀擦拭烤盘内壁,这层薄薄的油脂不仅能防止粘黏,更能在烘烤时与饼皮底部形成呼应,让酥层从外到内均匀起发。随后的开酥环节堪称视觉盛宴:师傅将水皮包裹油心,擀成薄皮后反复折叠、旋转、擀压,每一次折叠都需刷上薄猪油,确保层与层之间分离清晰。潮皇的老师傅能将饼皮擀至 0.02 毫米的厚度,开出足足 33 层酥皮,而这一精度远超机器能达到的 0.1 毫米极限。
两次烘烤的火候控制是起酥的收尾关键。第一次低温烘烤让饼皮定型,第二次高温焗烤则促使猪油与面粉发生反应,让水分快速挥发,使酥层充分膨胀。出炉瞬间,金黄的饼皮如牡丹般层层绽放,用手轻碰便簌簌掉渣,入口后酥皮在舌尖瞬间化开,猪油的浓香与饼皮的麦香交织,这正是手工起酥无可替代的魅力。
三、手工坚守:十年成师,寸步不离
潮汕朥饼的绝妙,更在于纯手工制作的执着坚守,这也注定了其无法被机器替代的特性。在人工智能普及的今天,潮皇等老铺的生产车间依旧看不到流水线设备,30 年制饼经验的老师傅坦言:“和面的软硬、擀皮的厚薄、卷酥的力度,都得靠手的感觉,机器做不出这份灵性。” 从 60 克面团的精准揪取,到薄如蝉翼的饼皮擀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手感记忆。
成为一名合格的制饼师傅,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沉淀。仅擀皮这一项,就需练习数千次才能掌握恰到好处的力道 —— 既要擀至半透明状,又不能出现一丝破裂。卷酥环节更考验功力,师傅需手腕发力让饼皮快速旋转,在几秒内完成折叠与起层,稍有不慎便会导致酥层粘连,前功尽弃。老溪记的第五代传人至今仍亲自掌勺,他手中的饼皮总能开出二十多层,这正是数十年手艺的最好证明。
手工制作的繁琐流程直接决定了产能的有限。潮皇食府每日仅能产出 2000 多个朥饼,丰泽园因面团需醒发 3 小时,一天只能做两批,常常上午就售罄。从原料处理到最终出炉,一枚朥饼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耗时近一天,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坚守,让每一枚朥饼都成为承载手艺的珍品。
四、老铺传承:遵古法制,限量为珍
百年老铺是朥饼制作技艺的活化石,它们坚守的不仅是工艺,更是对品质的绝对敬畏。清朝年间创立的 “范合盛”,因偶然发现窑藏一年的饼馅风味更纯,便世代坚持 “馅料窑藏至次年使用” 的规矩,这种遵古法制的坚守,让其朥饼声名远播至东南亚。如今的老铺虽将地下窑藏改为空调房冷却,但 “退火气” 的核心步骤从未省略。
每日限量是老铺的共同选择,这背后既是手工产能的限制,更是对品质的主动把控。老溪记、潮香轩等老字号门口,常年可见排队的人群,老板们从不为追求销量而简化工艺或雇佣新手。丰泽园的椒盐朥饼之所以风味独特,就在于坚持现炒果仁、现调馅料,当天制作当天售卖,绝不隔夜。这种 “宁少勿滥” 的态度,让老铺的朥饼成为稀缺的美味。
老铺的传承更体现在细节的延续中。从爷爷辈传下的陶缸仍在用于沤制糖料,祖传的擀面杖被磨得光滑锃亮,师傅们依旧用猪板油擦锅,用手感知面团的温度。这些不变的细节,正是百年技艺得以延续的密码,也让老铺的朥饼始终保持着最纯正的古早味。
五、文化承载:一枚朥饼,半世乡愁
潮汕朥饼的制作绝艺,早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潮汕地区,朥饼是节庆礼仪的核心元素:春节、中秋、冬至时,家庭会将朥饼与水果、茶点一同陈列;婚嫁之时,朥饼更是聘礼与回礼的必备之物,象征着甜蜜圆满的期许。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仪式感,让制饼技艺深深融入潮汕人的生活基因。
对海外侨胞而言,朥饼是跨越山海的乡愁载体。许多侨胞每年都会从家乡老字号订购朥饼,饼皮的酥脆与馅料的清甜,能瞬间唤醒对故土的记忆。老铺师傅们深知这份情感,会特意为海外订单加固包装,确保朥饼历经长途运输后仍保持最佳口感,让这缕猪油香成为连接游子与家乡的纽带。
朥饼的文化价值更得到业界权威认可。1949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品尝后赞不绝口,挥笔写下 “潮食泰斗” 四字;1982 年,其子梅葆玖再次题赠同款墨宝,成为饮食界的美谈。2019 年,潮州朥饼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这标志着这份百年绝艺获得了官方层面的保护与传承。
总结归纳
潮汕朥饼的制作之绝,藏在原料甄选的较真里,在猪油起酥的精妙中,在手工坚守的执着间,在老铺传承的敬畏上,更在文化承载的厚重中。从本地黑毛猪的猪油到窑藏退火的馅料,从 33 层酥皮的开制到十年成师的沉淀,从百年老铺的限量供应到侨胞心中的乡愁符号,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这份技艺的非凡。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潮汕朥饼的制作始终慢下来、沉下去,用手工温度对抗工业流水,用世代坚守延续风味记忆。这枚酥脆的朥饼,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潮汕人匠心精神与文化根脉的鲜活见证,其制作的绝妙之处,终将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珍贵。
下一篇:蔚县两家单位获文旅部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