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9 日的清晨,河西走廊的风带着几分秋日的微凉,拂过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遗址的断壁残垣。当第一缕阳光越过远处的祁连山麓,洒在这片沉寂了千年的土地上时,一阵清脆而悠远的驼铃声突然划破长空 ——33 峰骆驼迈着沉稳的步伐,踏着松软的沙砾,缓缓走进了这座汉唐古遗址。驼队队员们身着兼具古风与实用的服饰,牵着缰绳稳步前行,驼铃的叮当声在遗址的城墙间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铃重叠。遗址旁,千余名游客和当地市民早已驻足等候,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不少人眼中满是惊叹,仿佛亲眼见证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苏醒。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驼队巡游,而是东天山 “丝绸之路文化行” 活动中极具意义的一站。这支特殊的驼队,由 26 名队员和 33 峰骆驼组成,从 2025 年 8 月 22 日起,便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整装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北道,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之旅。在过去的 49 天里,他们顶着烈日、迎着风沙,穿越了茫茫戈壁与绿洲,途经敦煌、酒泉等历史文化名城,每一步都踏在曾经商旅往来的古道上。
队员们中,有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还有经验丰富的驼工,大家怀着对丝路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穿越戈壁滩时,白天的气温常常超过 35 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高达 50 多摄氏度,队员们只能趁着清晨和傍晚凉爽时赶路,中午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躲避酷暑;遇到沙尘天气,狂风卷起的沙砾打在脸上生疼,视线也变得模糊,但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脚步。33 峰骆驼更是队伍里的 “功臣”,它们不仅要承载队员们的部分行李,还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体力,队员们每天都会精心照料这些 “伙伴”,给它们喂食、饮水、检查身体,人与驼之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此次东天山 “丝绸之路文化行” 活动,计划用时 100 余天,全程 2700 余公里,最终目的地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 洛阳。活动组织者表示,选择以徒步牵引骆驼的形式重走丝路,就是希望能以最贴近历史的方式,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更多人感受到古老丝路精神的魅力。在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商人们牵着驼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西方,又把西方的香料、珠宝、宗教文化带回东方,在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科技、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而如今,这支驼队沿着当年的路线前行,每到一处历史遗址或文化名城,都会举办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向当地民众和游客讲述丝路故事,展示丝路沿线的特色文化。在敦煌莫高窟旁,队员们与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交流,了解莫高窟壁画中关于丝路商旅的描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他们向当地居民讲述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活力。
当驼队走进骆驼城遗址时,这场文化之旅的意义被推向了新的高度。骆驼城遗址并非普通的古迹,它是中国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大型汉唐古文化遗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骆驼城遗址始建于东汉光和三年(公元 180 年),在汉代时为酒泉郡表是县,是当时河西地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据点;到了西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这里成为河西健康郡治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旅往来、物资集散的重要枢纽。
唐代时,中央政权在此设立健康军,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军事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在遗址现场,还能看到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城门、宫殿遗址等遗迹,城墙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部分地段已出现破损,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考古专家介绍,多年来在骆驼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唐时期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钱币等,这些文物见证了当年骆驼城的繁荣景象,也为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6 年,骆驼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保护这座千年古城。
在驼队巡游骆驼城遗址的过程中,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李教授向周围的游客详细介绍了遗址的历史。他指着一处保存完好的城门遗址说:“大家看这个城门的结构,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防御设计,既能抵御外敌入侵,又方便商旅和民众通行。千年前,无数商队就是从这样的城门进出,将西域的 goods 和中原的特产在这里中转,骆驼城也因此成为丝路北道上的一颗明珠。” 游客们听得入神,不时提出疑问,李教授都耐心解答。有位来自河南的游客王先生感慨道:“我之前在书本上了解过丝绸之路和骆驼城遗址,今天亲眼看到驼队走进遗址,听着驼铃声,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这种体验太特别了。回去后,我要把这次经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了解丝路文化的魅力。”
除了向游客传播丝路文化,这支驼队还承担着记录和传承的使命。队员们每天都会写旅行日记,记录当天的行程、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对丝路文化的新感悟;他们还会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这些资料将在活动结束后,整理成纪录片和图文集,用于丝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活动组织者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感受到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丝路精神,进而推动丝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回顾历史,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从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到唐代的玄奘西行取经,再到宋元时期的海上丝路繁荣,无数人为了探索未知、促进交流,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河,用勇气克服困难,用智慧搭建起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而如今,东天山 “丝绸之路文化行” 驼队重走丝路,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东西方交流更加便捷,但丝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彼此的优秀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夕阳西下,驼队完成了在骆驼城遗址的巡游,准备前往下一站时,游客们依然不愿离去,他们朝着驼队远去的方向挥手告别,驼铃声在暮色中渐渐远去,却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这次驼队与骆驼城遗址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的重要节点,更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千年的时光或许会让古迹蒙上尘埃,但文化的力量却能跨越时空,始终鲜活。
未来,随着东天山 “丝绸之路文化行” 活动的继续推进,这支驼队还将走过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将丝路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而骆驼城遗址,也将因为这次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走进丝绸之路的历史,感受丝路文化的魅力,让古老的丝路精神在当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