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是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手工技艺,2010年列入第三批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25年第二十四届广州国际生态农产品食品产业博览会上,金溪县一家油面厂负责人接过“优质产品奖”奖牌时,展台上泛着温润光泽的浒湾油面,仿佛也因这份认可更显精神。这根根细如发丝的面条,从江南古镇作坊的竹架走向国际展会,从传统手艺发展为富民产业,正以非遗技艺的全新面貌,延续着它的时代魅力。
手工制面的精细门道
凌晨三点,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江西抚州金溪县浒湾镇的饶氏油面店内,却已灯火通明。60多岁的饶喜荣师傅,在这里与面粉、老手艺相伴了近四十个春秋。“我这辈子都在和面条打交道。”他笑着说道,“油面制作全靠代代相传的纯手工技艺,从和面、搓条、绕棍,到醒面、拉丝、晾晒等十多道工序,一道都省不得,也急不来。”
整个过程对时间与技艺的要求极为严苛。前一天下午便开始和面,反复揉搓后,面团静置发酵,酝酿着一夜之间的风味转化;次日凌晨,饶师傅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筷子般粗细的长条,再绕于两根竹棒之间,悬置于木箱中“醒面”,让湿度自然作用于面筋;待面条延展至合适长度,便进入到整个流程中最见功夫的一环:上架拉丝,此时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力道要柔、节奏要稳,一拉一展间,面条逐渐细如发丝却柔韧不易断。最后经自然晾晒,地道的油面才得以制成。
“百斤面粉配五斤茶油、三斤盐,这古法比例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技艺核心。”饶师傅一边拉面一边解释,“茶油在揉面中会形成乳化,使面条煮熟后呈琥珀色,更能锁住面汤水分,入口爽滑,汤清不糊。”
像饶师傅这样与油面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还有今年69岁的何海辉,他13岁就跟父辈学技。“不同时节配不同汤料,鲜菇、辣椒、肉丝、时蔬的搭配,都是抓住味蕾的关键。”他说。
如今浒湾镇老街上,仍有二十余家油面作坊,年产量超700吨。这些手工油面以其独特口感和品质,广受消费者欢迎,成为当地一大富民产业。
非遗技艺在工坊新生
在浒湾镇书铺街景区旁的未迟客栈,浒湾油面非遗展示体验工坊中揉面声、欢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热闹犹如市集。这间由浒湾村投资建设的工坊,正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我们采用‘村集体+个体户’模式,聘请非遗传承人驻场制作,推出“象山牌”与“书铺街”双品牌油面。”浒湾村党支部书记揭国荣翻开账本介绍,“自2019年运营以来,已生产油面13万余斤,销售12万余斤,创收32万余元。”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工坊还创新推出10款果蔬彩色油面,迅速成为“网红产品”。火龙果的玫红、菠菜的翠绿、南瓜的橙黄……一打打彩色面条在展柜中如彩虹般绚丽。“年轻人尤其喜欢,一餐一包,方便又好看。”工坊销售员万志红手持“一餐量”包装油面说道,“我们还在推进黑芝麻养生面、奇异果儿童面等新品研发,让老手艺跟上消费潮流。”
在这里,游客不仅在浒湾古镇中漫步,感受千年商埠的悠悠古韵与赣派建筑的岁月留痕;还可走进非遗工坊,亲手体验油面制作的传统技艺,离开时则捎带上一盒油面,将金溪味道与旅途记忆一同珍藏。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米粉节上,更有广东客商直接签下了三年供货协议——这些由百年非遗技艺淬炼出的油面,每一根都沁润着醇厚茶香,承载着绵长的乡土风味,正借着通达的公路与高效的物流网络,跨越山水,走出江西,将非遗的温度与匠心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江西宣传
作者单位:抚州市融媒体中心、金溪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