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过中秋,月亮都得提前加班;中国人一到国庆,地球都得跟着调休。”——这条看似夸张的段子,在今年双节假期被验证了最后一环:当东非塞伦盖蒂的日出照亮草原时,最先闯入镜头的不是角马,而是连绵数公里的中国制造越野车队。马达轰鸣、尘土飞扬,连生性胆大的狒狒都忍不住回头:今天到底谁是谁的“野生动物”?
每年9-10月,地球最大规模的陆地哺乳动物迁徙——东非“天国之渡”都会准时上演:150万头角马、30万头斑马,从肯尼亚马赛马拉一路南下,渡过鳄鱼潜伏的马拉河,直奔坦桑尼亚水草丰美的塞伦盖蒂。今年,它们还在酝酿情绪,中国游客已提前“渡河”。航拍画面里,各色陆地巡洋舰、普拉多排成五色长龙,车队顶端的天线旗杆上,小红旗猎猎作响;司机拿起对讲机喊的是斯瓦希里语,车里飘出的却是《孤勇者》。
“我以为自己花3万块买的是野性Safari,结果送了个五环早高峰。”北京白领王小姐在短视频里哭笑不得:为了抢占最佳观赏点,旅行社把出发时间从清晨5点提前到4点半,结果对面营地也是4点半,于是草原出现了史上第一次“堵车鸣笛”——当地导游学会的中文第一句不是“你好”,而是“快点!拍照要排队!”
如果把假期全球游客分布做成热力图,你会看到一条红色巨龙从神州大地伸出触角,点亮几乎所有时区:
- 瑞士铁力士雪山,海拔3000米的卡丁车赛道排队200米,雪友惊呼:“这比崇礼元旦人还多!”
- 印尼美娜多,潜水教练无奈把氧气瓶按“团”分配,海底世界活生生变成“下饺子”现场,小丑鱼被闪光灯逼到珊瑚缝里。
- 冰岛雷克雅未克,极光船票提前一周售罄,岸上人山人海,本地向导摇头:“我们一共37万人口,国庆来了8万中国人。”
- 南半球正值花季的澳大利亚也不清闲,墨尔本酒店入住率飙到98%,袋鼠岛民宿老板把车库都改成了“中国风大通铺”。
世界旅游组织(UNWTO)连夜发推特:“祝贺中国成为全球出境游市场复苏引擎。”配图是一只大熊猫抱着地球仪——它得赶紧找块空地儿。
人多到让目的地“母语混乱”。内罗毕乔莫·肯雅塔机场广播先中文后英文;巴厘岛码头售票口贴着手写提示:“船满,请等下一班,谢谢理解(配表情包)”;巴黎老佛爷百货收银员用流利京腔问:“您有会员码吗?”而在东非草原,当地司机马赛人约翰自豪地展示手机里新下载的App——“有道翻译官”,收藏夹第一句是“往前走50米有狮子,注意安全”,第二句就是“拍照吗?快点!”
中餐馆更是迎来“第二春”。以往开在偏僻街角的“长城饭店”主要做华人生意,今年国庆桌位预订率上涨400%,马赛马拉营地厨师长学会扬州炒饭、番茄炒蛋,甚至能颠勺“农家小炒肉”。肯尼亚《民族日报》头版标题:《Chinese Holiday, Kenyan Wok》。
据文旅部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中秋国庆8天,全国出入境人员日均超170万人次,出境游预订量同比2022年增长3.7倍,国际机票预订量首次反超2019年同期。航线方面,新增成都—伊斯坦布尔、深圳—特拉维夫、杭州—开罗等10余条直飞,签证便利化政策扩容至“一带一路”18国,泰国、格鲁吉亚、突尼斯直接宣布“免签”。
更关键的是消费结构升级:跟团游比例从2019年的60%降至35%,私家团、定制游、目的地深度体验占比提升;人均单次花费突破8000元人民币,高端潜水、极地探险、野奢Safari等“小众高客单”产品销售额增长超5倍。一句话,中国人不再“打卡”,而是“打透”——打透当地文化、生态、味蕾,甚至打透地球最远的角落。
当然,吐槽归吐槽,真正踏上归程时,大多数人心里是暖的。有人在肯尼亚回程的航班上,遇到同机舱十几位穿“中国红”T恤的大爷大妈,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国》;有人在冰岛极光下听到东北口音的“来,给我和老伴拍张合照”,瞬间想家;还有人在帕劳海底比出“OK”手势,对面陌生同胞立刻回比心——那一刻,地理距离被母语与黄皮肤抹平,世界再大,也不过是“地球村”里的邻里串门。
正如那位从草原回来的游客所说:“角马没看到没关系,看到那么多中国人,我就知道自己从不是一个人在流浪。”下一次假期,也许东非还会堵车,瑞士雪山还会排长龙,但这条红色长龙所过之处,带来的不仅是消费数字,还有一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东方浪漫——让世界习惯中国的节奏,也让我们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听见熟悉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