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四个创建”目标,构建“一核、三廊、六区”空间布局,计划通过十年努力将西藏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区、旅游强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在总体要求上,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原则,明确四大定位: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民族团结产业、经济支柱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发展目标分三阶段:2027年文化产业产值达200亿元、旅游总花费破1000亿元;2030年文化产业产值超300亿元、旅游总花费超1300亿元;2035年文化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旅游总花费突破2000亿元,建成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
空间布局聚焦“一核引领、三廊带动、六区协同”。“一核”即拉萨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核心区,强化集散与服务功能;“三廊”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国之大道G219文化旅游走廊,串联沿线资源;“六区”包括林芝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珠峰文化旅游区等,依地域特色差异化发展,推动全域全时旅游。
重点领域突破方面,实施四大精品工程。文化精品工程计划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数智布达拉”示范区、高原影视/音乐/艺术写生基地;精品景区工程推动布达拉宫、珠峰等世界级景区提质,力争2035年5A级景区达15个;旅游名县工程打造文旅名县名镇,要求名县年接待游客不低于100万人次(边境县40万人次);精品线路工程构建3条文化廊道、7条体验环线、2条文物游径、4条非遗线路,提升“快行慢游”能力。
产品供给创新围绕三大方向。特色文化产品深挖非遗、演艺、节庆资源,发展数字文创;高原旅游产品升级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康体瘦身、边境旅游及专项旅游;文旅融合产品培育夜间消费集聚区、红色旅游、赛事旅游、旅拍及数智文旅产品,丰富消费场景。
支撑体系建设涵盖多方面。交通上提升航空、铁路、公路通达性,完善通景公路;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标准化,2035年实现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全覆盖;旅游要素优化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供给;服务保障强化通信、高原安全、装备及厕所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搭建“智慧西藏”平台。
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持、提升人才支撑、实行动态评估,同时注重环境影响评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规划还列出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超1300亿元,覆盖文化、景区、线路等领域,为目标落地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