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文化的天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时代变迁,非遗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
「南湖发布」特别推出「南湖非遗」专栏,让我们携手并进,让古韵今风共舞,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嘉兴人逢年过节、家宴团聚时,白切鸡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冷盘主角,在家常美味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同时,白切鸡也是“嘉禾船菜八大碗”中的经典一碗。
在南湖畔,有一种白切鸡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禾帮菜清淡鲜嫩风格的杰出代表,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味觉记忆。看似简单的白切鸡,为何能成为非遗?它的制作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传承人韩海峰,探寻老南埝白切鸡制作技艺的奥秘。
走进南湖区禾兴北路的老南埝门店,最吸引人的不仅是扑鼻的香味,更是传承人韩海峰那道专注的身影。
烫煮后自然冷却的整鸡光泽诱人,只见他手起刀落,动作如行云流水,精准而利落,一只整鸡转眼间便被均匀地分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最大限度保留了鸡皮的完整和鸡肉的纤维感。摆盘时,他像对待一件艺术品,确保每一块鸡肉都以最佳姿态呈现。
韩海峰,今年53岁,是嘉兴老南埝白切鸡的第三代传承人。说起白切鸡的前世今生,他打开了话匣子:“这一道嘉兴传统美食,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和四代人的匠心传承之路。”
▲白马氏旧照
最初的创始人其实是韩海峰的外婆白马氏,1921年,她自河南商丘来嘉兴投亲靠友,同时也将老家学到的回族传统卤制白切鸡技艺带到了嘉兴。刚开始以摆摊的形式售卖卤味,后来发展为前店后坊的模式售卖白切鸡,逐渐取得了良好声誉。
▲售卖时使用的秤砣、制作时使用的灶台
“她巧妙地将回族传统技艺与本地著名的三黄鸡食材相结合,赢得了食客的广泛赞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反复实践,我们最终确定了嘉兴凤桥桃园的跑地鸡为最佳食材选择,并沿用至今。”韩海峰对小布介绍道。
▲白马氏由河南带到嘉兴的售货独轮推车以及切菜案板等
早期,店铺并无正式招牌,但因口味出众,被广大食客口口相传,冠以“老南堰”白切鸡的亲切称呼。经过家族代代相传,这一品牌于2016年正式注册“老南埝”商标,并在嘉兴市区发展了21家加盟店,让这道美味得以发扬光大。
从桃园到餐桌的匠心之旅
这看似一道极简的菜肴,无非是“白水煮鸡”四字。然而,正是在这至简之中,蕴藏着至繁的技艺与至深的匠心。
选材之严
选用嘉兴凤桥桃园散养的本地三黄鸡,以稻麦、河鲜、虫子喂养,养殖期超过一年半。期间定期抽查鸡肉品质,严格检疫,确保健康。
处理之精
经过宰生程序后,用49.9摄氏度的水温烫脱毛,取出内脏后,再进行二到三次细致拔毛,轻手轻脚避免破坏鸡皮,脱毛后再进行浸泡。
煮制之秘
煮制过程使用矿泉水而非自来水,加入本地小香葱、姜片,以及白芷、三奈、草果等多种中草药。以沸水制作成品,用时约半小时,再经过自然冷却,形成厚实、颤颤巍巍的皮冻,保持鸡的原味口感。
皮冻
皮冻,是白切鸡的灵魂,更是老南埝技艺的“价值核心”。这层介于皮与肉之间、晶莹剔透的胶质,入口冰凉即化,随后鲜美的汁水瞬间迸发,极大地提升了鸡肉的嫩滑度和风味的层次感。一只白切鸡的品质高低,只需看这皮冻是否丰盈、是否剔透、入口是否令人叫绝,这便是它最高的“含金量”。
蘸料之独
蘸料以牛骨汤为底,熬制8小时,经数次精分细滤,加入小姜小葱及十多种中草药,形成独树一帜的“红”、“白”两种酱油。白酱油清淡,红酱油浓香,在江浙沪乃至全国独具特色。
百年风味,四代坚守
从最初的摆摊售卖,到开设店面,再到如今“老南埝”商标的广为人知,这道经典美味既诠释了百年品牌、百年精神传承的历久弥新,也将嘉湖菜系鸡肴中最具灵魂的一面展现,成为当今“嘉禾船菜八大碗”中的经典一碗。
然而,谈及传承老南埝白切鸡遇到的的困难,韩海峰也坦言:“这门复杂的手工技艺在传承中也面临着现代挑战,许多年轻人因技艺繁琐望而却步。”
“考虑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拓展这个行业,所以说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传承,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孩子,也用我们一些微薄的力量,能够让白斩鸡的技艺得到更深远的发展。”韩海峰坚定地说道。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韩海峰现已将手艺传授给儿子和外甥,目前家族中已有四代人相继投身于此,共同致力于将这份事业做好、传承下去。
历经百年,老南埝白切鸡虽然面临着年轻一代传承者要求突破传统经营思路、增加机械化作业、调整现代口味、寻求电商快消等思维理念的冲击,但仍愿意坚守传统制作技艺、服务本地的原则,追求“回味经典”的至高精神诉求。
上一篇:美食厨房丨Kitty小蛋糕
下一篇:湖北自动售酒机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