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热潮:不止健康,更是年轻人的动物关怀与环保觉醒
创始人
2025-09-28 20:46:55
0

在上海愚园路的一家素食餐厅里,周末的午市座无虚席 ——20 多岁的年轻人围坐餐桌,用手机拍摄盘中的 “植物肉汉堡”“松茸菌菇意面”,配文 “今日份低碳食光” 发布在小红书;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茶水间,“植物奶拿铁” 取代了传统牛奶咖啡,冰箱里整齐摆放着杏仁奶、燕麦奶;社交媒体上,# 素食食谱# #30 天素食挑战# 等话题累计阅读量超 50 亿,明星、KOL 分享的 “素食生活 vlog” 动辄收获百万点赞……

这不是小众圈层的自娱自乐,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饮食革命:据《2023 年全球素食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素食者数量已突破 10 亿,其中 18-35 岁年轻人占比超 60%;在中国,素食人群从 2015 年的不足 1000 万,增长至 2023 年的 3000 万,90 后、00 后是绝对主力。素食主义的流行,早已超越 “吃斋” 的传统认知,成为年轻人表达健康追求、动物关怀与环保责任的综合载体。它为何能在短短数年风靡?答案远不止 “为了健康” 那么简单。

第一章 素食主义的 “前世今生”:从宗教戒律到现代生活方式

要理解当下的素食热潮,需先厘清其概念与演变 —— 素食主义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新内涵的饮食文化,其核心从 “宗教约束” 逐步转向 “个人价值观选择”。

1.1 什么是 “素食主义”?不止 “不吃肉” 那么简单

现代营养学对 “素食主义” 的定义,根据饮食限制程度分为四大类,精准对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 纯素主义(Vegan):最严格的素食类型,不仅拒绝所有肉类(猪、牛、羊、禽、鱼),还排除蛋类、奶制品、蜂蜜等所有动物衍生制品,甚至避免使用动物来源的生活用品(如皮草、动物实验化妆品)。这一群体约占全球素食者的 15%,多为坚定的动物保护或环保支持者。
  • 蛋奶素(Lacto-ovo Vegetarian):允许食用蛋类和奶制品,但拒绝肉类、鱼类。这是最普遍的素食类型,约占全球素食者的 60%—— 既规避了肉类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又通过蛋奶补充蛋白质、钙等营养素,适应门槛较低,适合初次尝试素食的人群。
  • 奶素(Lacto Vegetarian):允许食用奶制品,拒绝肉类、鱼类和蛋类,常见于受印度教影响的地区(印度教认为鸡蛋是 “潜在生命”,需避免食用)。
  • 蛋素(Ovo Vegetarian):允许食用蛋类,拒绝肉类、鱼类和奶制品,相对小众,多因乳糖不耐受或对奶制品过敏而选择。

此外,还有 “弹性素食者(Flexitarian)”—— 大部分时间选择素食,偶尔食用少量肉类(如每周 1 次),这类人群虽不严格属于 “素食者”,但已形成 “减少动物制品摄入” 的意识,是素食趋势的 “潜在群体”。据调查,中国弹性素食者数量已超 5000 万,是纯素、蛋奶素人群的 1.7 倍,成为推动素食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1.2 素食主义的 “历史溯源”:从宗教到理性

素食行为的出现可追溯至古代,但不同时期的核心驱动力截然不同:

  • 古代:宗教戒律与哲学追求

最早的素食实践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公元前 6 世纪,印度教倡导 “非暴力(Ahimsa)”,认为杀害动物会破坏 “因果循环”,因此禁止食用肉类;佛教传入中国后,“食素” 成为僧侣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规》明确规定 “不得食荤腥”,这里的 “荤” 指葱、蒜等刺激性植物,“腥” 则指动物肉类。

西方古代哲学也对素食有过探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动物与人类有相同的灵魂”,主张通过素食实现 “灵魂净化”;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因观察到动物被屠宰的痛苦,终身坚持素食,并在笔记中写道 “我无法在享用动物肉的同时,不想到它们被杀死的场景”。但此时的素食,始终局限于宗教信徒或知识分子圈层,未形成大众趋势。

  • 近代:健康觉醒与社会运动

19 世纪工业革命后,工厂化养殖兴起,肉类生产变得廉价且普及,但同时也带来了卫生问题(如肉类变质、细菌污染)。1847 年,英国成立 “素食者协会”,首次提出 “素食有益健康” 的科学主张 —— 当时的医学研究发现,常吃肉类的工人更容易患霍乱、伤寒,而以谷物、蔬菜为主食的农民发病率更低。这一时期的素食,开始从 “宗教行为” 转向 “理性的健康选择”。

20 世纪中期,美国营养学家安塞尔・基斯提出 “膳食脂肪假说”,认为肉类中的饱和脂肪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推动了素食风潮。1971 年,《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发布,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口的饮食研究,证实 “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群,慢性病发病率远低于动物性饮食为主的人群”,为素食的健康价值提供了权威背书。

  • 现代:价值观驱动的生活方式

进入 21 世纪,尤其是近 10 年,素食主义的核心驱动力发生质变 —— 不再仅为 “健康”,而是叠加了 “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公平” 等多重价值观。年轻人选择素食,更多是为了 “通过饮食行为,践行自己认同的生活理念”:有人因心疼动物被虐待而拒绝吃肉,有人因担忧气候变化而减少肉类消费,有人则认为 “素食是对抗食品工业剥削的方式”。这种 “价值观驱动的素食”,让饮食选择超越了 “生理需求”,成为一种 “身份认同” 和 “社会表达”。

第二章 健康焦虑:素食主义流行的 “基础逻辑”

尽管素食的意义已多元化,但 “健康” 仍是多数人选择素食的初始动力。在慢性病高发、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年轻人将素食视为 “对抗健康风险” 的有效手段,背后是对 “清洁饮食”“预防疾病” 的强烈需求。

2.1 慢性病高发:年轻人的 “健康危机感”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 年)》显示,我国 18-34 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达 6.1%,糖尿病患病率达 3.2%,肥胖率突破 12%—— 这些曾被视为 “老年病” 的健康问题,正快速年轻化。而过量摄入动物性食品,被认为是重要诱因之一:

  • 心血管疾病风险:肉类(尤其是红肉、加工肉)中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会导致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加工肉(香肠、培根、火腿等)列为 “1 类致癌物”,认为每天食用 50 克加工肉,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 18%;红肉(猪、牛、羊肉)被列为 “2A 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

年轻人对这一风险的感知尤为强烈:某社交平台的调查显示,72% 的素食年轻人表示 “担心未来患高血压、糖尿病”,其中 30% 的人曾因家人患心血管疾病,而主动选择素食以 “提前预防”。

  • 消化系统负担:动物性食品的消化速度远慢于植物性食品 —— 一块牛排需要约 8 小时才能完全消化,而一份蔬菜沙拉仅需 3-4 小时。长期大量食用肉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肠道菌群失衡。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 “久坐不动”“作息不规律” 的问题,消化系统本就脆弱,素食带来的 “轻盈感” 成为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25 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小林分享:“以前每天吃汉堡、炸鸡,总觉得肚子胀,大便也不规律;改成蛋奶素后,每天吃蔬菜、豆腐、杂粮,明显感觉肠胃舒服了,早上起床也不那么累了。”

2.2 植物性饮食的 “营养优势”:科学研究的背书

随着营养学研究的深入,“素食 = 营养不足” 的误区逐渐被打破 —— 科学搭配的素食,不仅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还在某些营养素上具备优势:

  • 植物蛋白:优质且无负担

过去人们认为 “只有肉类能提供优质蛋白”,但实际上,大豆(豆腐、豆浆、豆干)、藜麦、鹰嘴豆、坚果等植物性食物,含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且消化吸收率达 80%-90%,与肉类(85%-90%)相当。更重要的是,植物蛋白不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不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以豆腐为例:每 100 克北豆腐含蛋白质约 12 克,与每 100 克鸡胸肉(约 19 克)接近,且钙含量(约 138 毫克)远超鸡胸肉(约 10 毫克)。近年来流行的 “植物肉”,更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大豆分离蛋白、豌豆蛋白)模拟肉类的口感和营养,Beyond Meat 的植物牛肉饼,蛋白质含量与真实牛肉相当,饱和脂肪含量却低 50%,成为年轻人健身、减脂的首选。

  • 膳食纤维:肠道健康的 “守护神”

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唯一来源,而肉类几乎不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还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肠道疾病风险。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 25-35 克膳食纤维,但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仅为 10.8 克,远未达标。

素食者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较高:蛋奶素人群日均摄入约 28 克,纯素人群约 35 克,均达到或超过推荐量。这也是素食者 “肠道更健康” 的重要原因 —— 调查显示,素食者便秘发生率仅为 12%,远低于非素食者的 35%。

  • 维生素与矿物质:天然且丰富

蔬菜、水果、全谷物中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叶酸、钾、镁等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肉类中含量较低或完全不含。例如:

  • 维生素 C:仅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能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素食者日均摄入量约 120 毫克,是非素食者的 1.5 倍;
  • 钾:有助于调节血压,香蕉、菠菜、土豆中含量丰富,素食者日均摄入量约 3800 毫克,高于非素食者的 2800 毫克;
  • 叶酸:对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至关重要,绿叶蔬菜、豆类中含量高,素食女性的叶酸缺乏率仅为 5%,远低于非素食女性的 18%。

2.3 食品安全:年轻人对 “天然饮食” 的追求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如瘦肉精、抗生素滥用、激素残留)频发,让年轻人对动物性食品的信任度下降,转而选择 “来源更可控、加工更简单” 的植物性食品:

  • 肉类安全隐患:工厂化养殖中,为提高产量、预防疾病,养殖户常给动物使用抗生素、生长激素。据《中国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地区的猪肉、鸡肉中,抗生素残留超标率达 8%-12%;长期摄入含抗生素的肉类,会导致人体产生 “耐药性”,未来真正生病时,抗生素可能失效。

年轻人对这一风险的敏感度极高: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搜索 “无抗肉”“有机肉” 的用户中,18-35 岁人群占比超 70%,但因价格过高(有机牛肉价格是普通牛肉的 3 倍),很多人选择 “直接不吃肉”,转而通过植物性食品获取营养。

  • 植物性食品的 “天然优势”:蔬菜、水果、谷物的加工环节更少,尤其是 “有机蔬菜”“天然杂粮”,几乎无需担心激素、抗生素问题。年轻人更愿意为 “天然” 买单 ——2023 年,我国有机蔬菜销量同比增长 45%,其中 90 后消费者占比超 60%。

00 后大学生小周的选择很有代表性:“我妈妈总说‘多吃肉补营养’,但新闻里总看到瘦肉精、病死猪的报道,我实在不放心。不如吃蔬菜、豆腐,至少知道它们是地里长出来的,加工也简单,吃着安心。”

第三章 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 “价值观内核”

如果说 “健康” 是素食的 “敲门砖”,那么 “动物保护” 就是让年轻人坚持素食的 “精神支柱”。在共情能力更强、更关注生命平等的年轻一代眼中,食用肉类不再是 “理所当然”,而是与 “动物遭受的痛苦” 直接相关 —— 他们选择素食,是为了 “不再参与对动物的伤害”。

3.1 工厂化养殖:被隐藏的 “动物痛苦”

多数人对 “肉类来源” 的认知,停留在超市冷柜里包装精美的肉品,却很少了解工厂化养殖中动物的真实生存状态。纪录片《地球公民》《奶牛阴谋》《统治》等作品,将这些 “隐藏的痛苦” 呈现在年轻人面前,引发强烈的情感冲击:

  • 狭小的生存空间:动物的 “囚禁生活”

在工厂化养殖场,动物被视为 “生产肉类的机器”,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 蛋鸡:被关在 “电池笼” 中,每个笼子的面积仅相当于一张 A4 纸,母鸡终身无法伸展翅膀、梳理羽毛,甚至无法转身;为了防止母鸡啄伤彼此(空间过小导致的应激反应),养殖场会用高温烙铁剪掉母鸡的喙尖,过程无需麻醉,母鸡会持续疼痛数周;
  • 生猪:被关在 “限位栏” 中,从出生到屠宰(约 6 个月),从未接触过阳光和泥土,无法奔跑、拱土,甚至无法自然站立;为了减少养殖成本,10-15 头猪挤在一个约 10 平方米的圈舍里,排泄物堆积,空气污浊;
  • 肉牛:在育肥阶段,被关在 “育肥栏” 中,无法自由活动,每天被强制喂食高能量饲料(玉米、大豆),以快速增肥,很多牛因消化系统无法适应而患上胃溃疡、脂肪肝。

这些场景,与年轻人心中 “动物在草原上自由生活” 的想象截然不同。2023 年某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看过工厂化养殖纪录片的年轻人中,78% 表示 “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吃肉”,其中 42% 选择成为素食者或弹性素食者。

  • 残酷的屠宰过程:生命的 “暴力终结”

即使是 “人道屠宰” 的宣传,也难以掩盖屠宰过程中的痛苦。由于屠宰场追求效率,动物往往在未完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被宰杀:

  • 肉鸡:被传送带送入屠宰场后,先被电击(理论上是使其昏迷),但电击强度不足或时间过短,很多鸡在被割喉、脱毛时仍有知觉,能感受到疼痛和恐惧;
  • 生猪:被赶入 “屠宰通道” 时,会因恐惧而尖叫、挣扎,部分猪在被刺杀放血后,仍会挣扎数分钟才死亡;
  • 奶牛:母牛一生都在 “怀孕 - 产奶 - 分离小牛” 的循环中度过,小牛出生后,若为公牛,会被视为 “无用”,直接被卖到屠宰场(制成牛肉干、香肠),母牛则会因长期产奶导致身体透支,4-5 年后就被淘汰屠宰(自然寿命可达 20 年)。

年轻人对这种 “人为造成的痛苦” 尤为敏感。26 岁的设计师阿雅说:“看完《地球公民》后,我再也吃不下牛排了 —— 一想到那头牛可能一辈子没见过草原,最后在恐惧中死去,我就觉得自己在‘间接伤害它’。选择素食,不是为了‘高尚’,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的食欲,成为伤害动物的理由。”

3.2 动物权利意识:年轻人的 “生命平等观”

与上一代人相比,90 后、00 后在成长过程中,更频繁地接触 “宠物文化”“动物保护宣传”,形成了 “动物也有感受,也应被尊重” 的生命平等观 —— 这种观念,是他们选择素食的深层价值观驱动。

  • 宠物文化的影响:我国养宠人群已突破 1 亿,其中 80% 是年轻人。养宠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 “动物有情感、有痛苦”:宠物会开心、会难过、会害怕,受伤时会躲起来舔舐伤口。这种 “共情体验”,让他们无法再将 “食用动物” 与 “宠物” 割裂看待 ——“为什么我的猫是家人,而猪、牛、鸡就只能是食物?” 这是很多年轻素食者的核心疑问。

养宠博主 @小桃 分享:“我养了一只柯基,每天陪它玩耍、给它治病,觉得它就像我的孩子。有一天我吃炸鸡时,突然想到‘这只鸡和我的狗一样,也会害怕死亡’,瞬间就吐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尝试素食,现在已经坚持两年了。”

  • 动物权利组织的推动:PETA(善待动物组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等机构,通过社交媒体、线下活动,向年轻人传递 “动物权利” 理念。例如:
  • PETA 制作的 “动物拟人化” 海报,将工厂化养殖中的鸡、猪、牛,设计成 “被囚禁的人类”,配文 “它们和你一样,渴望自由”,在小红书、微博上引发大量转发;
  •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起的 “零残忍美容”“拒绝动物表演” 等活动,让年轻人意识到 “动物不应为人类利益而牺牲”,进而延伸到 “拒绝食用动物”。

这些宣传,精准击中了年轻人 “追求公平、正义” 的价值观 —— 他们认为,人类没有权利 “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剥夺动物的生命和自由”,素食是践行 “生命平等” 的最简单方式。

3.3 社交媒体:动物保护理念的 “传播放大器”

年轻人是 “数字原住民”,社交媒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形成观念的主要渠道。动物保护相关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呈现 “病毒式传播”,快速影响更多人:

  • 短视频的 “情感冲击”:抖音、快手等平台上,# 工厂化养殖真相# #动物的痛苦# 等话题累计播放量超 100 亿。短视频的 “视觉冲击力” 远强于文字 —— 一只被关在电池笼里的母鸡,眼神空洞地看着镜头;一头小牛被从母牛身边带走时,母牛追着围栏尖叫…… 这些画面,让年轻人 “直观感受到动物的痛苦”,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数据显示,看过这类短视频的年轻人中,35% 表示 “会减少肉类消费”,18% 表示 “会尝试素食”。

  • KOL 的 “示范效应”:明星、博主的素食选择,带动了粉丝的跟随。例如:
  • 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因动物保护原因坚持纯素,她在采访中说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了吃,而让动物遭受那么多痛苦”,其粉丝中素食者比例比普通人群高 2 倍;
  • 国内美食博主 @素食绫也 分享 “无油素食食谱”,粉丝量超 500 万,很多粉丝表示 “跟着她学做素食,发现原来不吃肉也能这么好吃”。
  • 社群的 “支持作用”:小红书、豆瓣上的 “素食社群”,聚集了数百万年轻人。他们在社群里分享素食食谱、交流素食心得、互相鼓励坚持 —— 对初次尝试素食的人来说,这种 “同伴支持” 至关重要,能帮助他们克服 “想吃肉” 的欲望,应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

某素食社群的调查显示,80% 的成员表示 “社群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坚持”,65% 表示 “因为社群,我才把素食坚持了下来”。

第四章 环境保护:素食主义的 “时代责任”

当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年轻人意识到 “个人饮食选择与地球未来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畜牧业是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推手,而素食则是个人能为环保做的 “最直接、最有效的贡献”—— 这种 “环保责任感”,让素食从 “个人选择” 升华为 “时代潮流”。

4.1 畜牧业: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隐形元凶”

很多人知道汽车、工厂会排放温室气体,却很少有人了解: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远超全球交通业的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畜牧业的巨大阴影》报告显示,畜牧业(包括动物养殖、饲料生产、肉类加工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14.5%,这一比例超过全球所有飞机、火车、汽车、船舶的排放量总和(约 13%)。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三个环节:

  • 甲烷排放: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甲烷(一种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 28 倍的气体)。全球畜牧业每年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甲烷总排放量的 35%—— 相当于每年向大气中排放 10 亿吨二氧化碳。

更严峻的是,甲烷的 “短期升温效应” 极强:在排放后的 20 年内,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84 倍,对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影响巨大。

  • 二氧化碳排放:饲料生产(种植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需要大量能源(拖拉机耕作、化肥生产),肉类加工、运输需要消耗化石燃料,这些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全球畜牧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9%—— 相当于每年排放 50 亿吨二氧化碳。
  • 一氧化二氮排放:动物粪便和饲料中的氮肥,会产生一氧化二氮(一种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 265 倍的气体)。全球畜牧业每年排放的一氧化二氮,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65%—— 虽然排放量低于甲烷和二氧化碳,但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不容忽视。

年轻人对气候变化的担忧,转化为 “通过饮食减排” 的行动。据调查,70% 的年轻素食者表示 “知道畜牧业会加剧全球变暖,选择素食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碳足迹”。22 岁的大学生小李说:“看到新闻里说北极冰盖融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少吃肉、多吃素,至少能减少一点温室气体排放,为地球尽一份力。”

4.2 水资源消耗:畜牧业是 “用水大户”

地球表面 71% 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 2.5%,其中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 1%。而畜牧业,是全球淡水资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 —— 生产肉类需要消耗的水资源,远超生产植物性食品。

联合国水资源组织的数据显示:

  • 生产 1 公斤牛肉:需要消耗 15400 升水(约等于一个人两年的饮水量),这些水包括种植饲料的灌溉水、动物的饮用水、屠宰加工的用水;
  • 生产 1 公斤猪肉:需要消耗 5900 升水;
  • 生产 1 公斤鸡肉:需要消耗 4300 升水;
  • 相比之下,生产 1 公斤小麦仅需 1600 升水,生产 1 公斤蔬菜仅需 322 升水,生产 1 公斤豆腐仅需 240 升水。

更严峻的是,全球已有 28 个国家面临 “严重水资源短缺”,其中包括中国 ——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是全球 13 个缺水国家之一。而我国畜牧业每年消耗的淡水资源,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30%,远超农业灌溉用水(约 20%)、工业用水(约 25%)。

年轻人对 “水资源危机” 的认知,推动他们选择素食。某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85% 的年轻素食者 “了解畜牧业耗水量大”,其中 60% 表示 “为了节约水资源而减少肉类消费”。在缺水严重的西北地区,年轻人的素食比例更高 —— 西安、兰州等城市的素食人群中,18-35 岁占比超 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3 森林砍伐与土地退化:畜牧业的 “生态代价”

为了扩大牧场面积、种植饲料作物,全球每年有大量森林被砍伐,其中亚马逊雨林的破坏最为严重 —— 亚马逊雨林被称为 “地球之肺”,吸收全球 25% 的二氧化碳,产生全球 20% 的氧气。但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数据,2022 年亚马逊雨林因畜牧业(开辟牧场养牛)被砍伐的面积达 13235 平方公里,相当于 1800 个足球场。

畜牧业对土地的破坏,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 土壤退化: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进而引发沙漠化。全球已有 33% 的土地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其中非洲萨赫勒地区、中亚草原的沙漠化速度最快 —— 这些地区的牧民为了养更多的牛、羊,过度啃食草地,导致草地变成沙漠,最终不得不 “逐水而居”,形成恶性循环。
  • 土壤污染: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美国环保署数据显示,畜牧业是美国地下水污染的第一大来源,约 40% 的地下水因动物粪便污染而无法饮用。

年轻人对 “生态保护” 的关注,让他们无法忽视畜牧业的 “生态代价”。在 “ Fridays for Future ”(为未来罢课)等全球环保运动中,“减少肉类消费” 成为重要诉求 —— 年轻人举着 “少吃肉,救地球”“畜牧业 = 森林杀手” 的标语,呼吁更多人通过饮食选择保护生态。

00 后环保志愿者小吴说:“我参加过亚马逊雨林保护的线上活动,看到卫星图上雨林被一点点砍伐,变成牧场,心里特别难受。我知道自己不能去巴西阻止砍伐,但我可以选择不吃牛肉,不买真皮制品,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环保。”

第五章 社会文化:素食主义流行的 “助推器”

除了健康、动物保护、环保三大核心原因,素食主义的流行还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 —— 社交媒体的传播、素食产业链的完善、明星 KOL 的示范,以及年轻人的 “价值观消费” 趋势,共同将素食从 “小众选择” 推向 “大众潮流”。

5.1 社交媒体:塑造 “素食潮流” 的 “无形之手”

社交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 “潮流塑造” 的平台。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素食生活,形成 “素食时尚” 的氛围,吸引更多人跟风尝试:

  • “素食美学” 的传播:在小红书、Instagram 上,“素食餐拍” 成为热门内容 —— 色彩鲜艳的沙拉(红色的番茄、绿色的生菜、黄色的牛油果)、造型精致的植物肉汉堡、摆盘优雅的菌菇汤,这些 “高颜值” 的素食照片,打破了人们对 “素食 = 清汤寡水” 的刻板印象,让素食成为 “时尚、精致” 的象征。

数据显示,小红书上 #素食餐拍# 话题累计发布笔记超 50 万篇,其中点赞量超 10 万的笔记,大多是 “高颜值素食”—— 年轻人通过拍摄、分享这些照片,获得社交认同,同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 “素食也可以很好看、很好吃”。

  • “素食挑战” 的带动:社交媒体上的 “30 天素食挑战”“一周无肉日” 等活动,降低了素食的尝试门槛。参与者通过每天分享自己的素食餐单、身体感受,形成 “打卡文化”—— 这种 “群体参与感”,让很多人 “为了完成挑战而尝试素食”,进而发现素食的好处,最终成为长期素食者。

2023 年,#30 天素食挑战# 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超 20 亿,参与挑战的用户中,80% 是 18-35 岁年轻人,其中 30% 表示 “挑战结束后会继续坚持素食”。

  • “素食知识” 的普及:营养师、医生、环保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素食营养搭配”“素食与环保” 等知识,解答年轻人的疑问(如 “素食会不会缺蛋白质”“纯素怎么补 B12”),消除他们对素食的顾虑。

例如,营养师 @注册营养师顾中一 发布的 “素食者营养指南” 视频,播放量超 500 万,详细讲解了 “如何通过植物性食物补充蛋白质、钙、铁”,让很多年轻人 “知道怎么吃素食才健康”,从而更放心地选择素食。

5.2 素食产业链:从 “买不到” 到 “随处可见”

过去,素食者面临 “吃饭难” 的问题 —— 餐厅很少有素食选项,超市里的素食产品也寥寥无几。而现在,素食产业链的完善,让 “吃素” 变得越来越方便,这也是素食主义流行的重要原因:

  • 素食餐厅:从 “小众” 到 “主流”:据《2023 年中国素食行业报告》显示,我国素食餐厅数量已超 1.2 万家,较 2015 年增长了 5 倍,其中 80% 的素食餐厅开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这些餐厅不再是 “传统斋饭” 的代名词,而是推出 “融合素食”—— 将西餐、日料、中餐的烹饪方式与素食结合,如 “植物肉牛排”“松茸海鲜菇寿司”“麻辣素火锅”,满足年轻人对 “口味多样化” 的需求。

上海的 “大蔬无界”、北京的 “京兆尹” 等高端素食餐厅,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订,成为年轻人 “打卡” 的热门地点;而 “萨莉亚”“宜家” 等连锁餐厅,也推出了 “植物肉意面”“素汉堡” 等平价素食选项,让素食走进大众生活。

  • 素食食品:从 “货架角落” 到 “核心区域”:超市、便利店的素食产品越来越丰富 —— 植物奶(杏仁奶、燕麦奶、豆奶)占据了牛奶货架的 1/3;植物肉(植物牛肉、植物鸡肉、植物香肠)被放在冷冻区的显眼位置;即食素食(素沙拉、素便当、素包子)成为便利店的 “热销品”。

电商平台的数据更能体现这一趋势:2023 年,我国植物奶销量同比增长 60%,植物肉销量同比增长 85%,即食素食销量同比增长 70%,其中 90 后、00 后是主要消费者。

  • 素食厨具:满足 “在家吃素” 的需求:随着 “在家做素食” 的年轻人增多,素食厨具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 空气炸锅(用来制作 “素炸鸡”“素薯条”)、破壁机(用来制作 “植物奶”“蔬菜浓汤”)、迷你烤箱(用来烤制 “植物肉披萨”)的销量持续增长。2023 年,我国空气炸锅销量同比增长 40%,其中 “素食食谱” 配套的空气炸锅,销量占比超 30%。

5.3 价值观消费:年轻人的 “身份表达”

对年轻人来说,“吃什么” 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 “身份认同” 和 “价值观表达” 的方式。素食,正是他们表达 “健康、环保、动物友好” 价值观的重要符号:

  • “健康人设” 的构建:在社交媒体上,“素食者” 往往与 “自律、健康、精致” 的人设挂钩。年轻人通过分享自己的素食生活,塑造 “注重健康、热爱生活” 的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某社交平台的调查显示,60% 的年轻素食者表示 “分享素食内容,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自律、健康’”。
  • “环保身份” 的彰显:选择素食,成为年轻人 “参与环保” 的 “可视化方式”。他们会在社交账号的简介中注明 “素食者 | 环保爱好者”,在购买商品时优先选择 “环保、零残忍” 的品牌,通过这些行为,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环保理念。

例如,00 后学生小张的微信签名是 “纯素 | 为地球减碳”,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让身边的人知道‘环保不是口号,而是可以从吃饭开始’,如果能影响更多人少吃肉,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 “小众圈层” 的归属感:素食者在某种程度上是 “小众圈层”,年轻人通过加入素食社群、参加素食活动,获得 “归属感”。这种 “圈层认同”,让他们更坚定地坚持素食 —— 即使家人、朋友不理解,他们也能在社群中找到 “志同道合的人”,获得支持和鼓励。

第六章 理性看待素食主义:不是 “非黑即白”,而是 “多元选择”

尽管素食主义有诸多好处,但它并非 “完美选择”,也不是 “适合所有人”。理性看待素食,避免 “极端化”,才能让饮食选择真正服务于健康和生活理念。

6.1 素食的 “潜在风险”:营养均衡是关键

如果素食搭配不当,可能会导致营养缺乏,尤其是以下几种营养素:

  • 维生素 B12:仅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素食者(尤其是纯素者)容易缺乏,可能导致贫血、神经系统损伤。建议纯素者通过 “强化食品”(如强化豆奶、强化谷物)或补充剂补充 B12,每天摄入量不少于 2.4 微克。
  • 蛋白质:虽然植物性食物也含蛋白质,但单一植物性食物的氨基酸组成不完整(如谷物缺乏赖氨酸,豆类缺乏蛋氨酸),若不搭配食用,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建议素食者 “谷物 + 豆类” 搭配(如米饭配豆腐、馒头配豆浆),以实现氨基酸互补。
  • 铁和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的铁(血红素铁),素食者容易缺铁;锌在植物性食物中的含量也较低,且会被植酸(存在于谷物、豆类中)抑制吸收。建议素食者多吃 “高铁食物”(如菠菜、黑木耳、鹰嘴豆),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番茄、橙子),以提高铁的吸收率;多吃 “高锌食物”(如坚果、南瓜籽、豆腐),并通过 “浸泡、发酵”(如将豆类浸泡后再煮,制作发酵豆制品如纳豆、腐乳)减少植酸含量。

6.2 不是 “非素即肉”:弹性素食是更务实的选择

对多数人来说,“完全素食” 可能过于极端,而 “弹性素食”(减少肉类消费,多吃植物性食品)是更务实、更易坚持的选择:

  • 每周 1-2 天 “无肉日”:这是最容易开始的方式 —— 选择周一或周五,当天不吃任何肉类,仅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这种方式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改变,却能有效减少肉类摄入,降低健康风险和环境影响。
  • “植物优先” 的饮食原则:在日常饮食中,优先选择植物性食品,将肉类作为 “配菜” 而非 “主菜”。例如,晚餐以 “杂粮饭 + 炒时蔬 + 豆腐” 为主,搭配少量鸡肉或鱼肉(约 50 克),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减少肉类消费。

6.3 尊重多元选择:没有 “最好的饮食方式”,只有 “最适合自己的”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不同,适合的饮食方式也不同 —— 有人适合素食,有人适合杂食,没有 “绝对正确” 的选择。重要的是 “尊重他人的选择”:

  • 不强迫他人素食:即使自己是素食者,也不应强迫家人、朋友吃素,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知识,让他们自主选择。
  • 不贬低非素食者:素食不是 “高尚” 的象征,非素食也不是 “不道德” 的 ——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饮食方式,不应以 “是否吃素” 来评判他人。
  • 关注 “整体生活方式”:健康和环保,不仅取决于 “是否吃素”,还与 “是否运动”“是否熬夜”“是否减少浪费” 等因素相关。与其纠结 “吃不吃肉”,不如关注 “整体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可持续”。

结语:素食主义的流行,是年轻人对 “更好生活” 的追求

素食主义的热潮,本质上是年轻一代对 “更好生活” 的探索 —— 他们希望通过饮食选择,获得更健康的身体、更有良知的生活、更可持续的未来。健康是基础,动物保护是价值观,环保是责任,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让素食从 “个人饮食选择” 升华为 “社会潮流”。

它不是一场 “非黑即白” 的革命,而是一种 “多元包容” 的趋势 —— 有人选择纯素,有人选择蛋奶素,有人选择弹性素食,无论哪种方式,核心都是 “更关注自己的身体、更尊重其他生命、更爱护我们的地球”。

未来,随着素食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健康与环保理念的深入传播,素食主义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参与。但无论选择何种饮食方式,重要的是 “理性、均衡、尊重”—— 让饮食成为连接健康、生命与地球的纽带,而非对立的理由。毕竟,我们选择的不只是 “吃什么”,更是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前五占三,郎酒技术团队凭“匠心... 9月23日-24日,第三届2025“茅台杯”中国(酱香型)白酒酒体设计大赛在茅台学院举行,来自全国1...
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山西汾阳为清...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白酒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提到白酒,山西汾阳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你是否知道,汾阳...
杏花村光瓶酒焕新发布,打造清香... 千年酿酒文明的现代回响,杏花村光瓶酒焕新发布 文 | 范敏 千年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低糖月饼环比增幅超40% 月饼... 月饼市场迎来健康新趋势。临近中秋,月饼成为节气食品主角,云腿月饼、酸汤牛肉月饼、青稞豆橛子月饼的出现...
苦涩中的甜蜜:书包里的半块老月... 我站在村口的田野里,西北风吹来,掠过浮面,山岚缥缈,古树参天,溪水潺潺,秋光旖旎,天气渐凉,瓜果飘香...
原创 “... 随着2025年中秋佳节的脚步日益临近,月饼市场再度迎来了热闹非凡的销售旺季。这一传统节日美食,不仅承...
农村大集上卖鳄鱼! 逛逛海南三... 前段时间,受搜狐视频的邀请,与全国各地的博主们相聚三亚,参加秋季播主大会。中间恰逢当地百年大集开集,...
原创 秋... 秋分后天气这的是凉了不少,此刻饮食请及时调整。牛肉以其温热补身的特性,成为暖胃健脾润燥是上佳之选。 ...
中国大月饼美食之乡全力备战中秋 9月28日,临近中秋,位于广西合浦月饼小镇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着制作月饼。作为“中国大月饼美食之乡”...
各地“文旅盛宴”拉满节日氛围感...   央视网消息:随着假期临近,各地也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场景,吸引游客。在北京,宛平城就推出文化演出...
国庆节南疆环线旅游团十天九晚亲... 国庆节想带老人孩子走南疆环线,选十天九晚的亲子团准没错!南疆的胡杨、古城、雪山充满独特魅力,特别适合...
逛集市、品海鲜……上海湾区海渔...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逛文创集市、品海鲜美食、听渔歌传唱…9月28日晚,“渔乐无穷...
请收下,这份中秋国庆假期出行指...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秋国庆假期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
截稿在即!记录过融水美景的朋友... 融水苗族自治县 全域旅游 摄影大赛 大赛内容 一、大赛主题 “工大三航·风情苗乡杯”融水苗族自治县摄...
走进江南百业|中国银行苏州分行... 两千五百年的人文积淀,孕育了苏州的钟灵毓秀与经济繁荣。千年文脉润泽,让这片大地千行巧匠辈出,百业英才...
在娱乐城当无良老板是何体验?《... 要么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要么转眼间盆满钵满!但这些都不是你需要担忧的问题,因为你才是幕后真正掌控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