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秋还剩一个月,惠州水口街道的郭师傅月饼工业园正在进行最后冲刺。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里,长达数十米的隧道炉全速运转,香气四溢的月饼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这里不仅是惠州非遗月饼的诞生地,更是承载着五代人坚守与创新的非遗文化传承地。作为广东省“老字号”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郭师傅月饼”以其独特的叉烧皇五仁月饼闻名遐迩,成为了岭南风味与非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非遗月饼:
现代产线坚持“手工温度”
走进4万平方米的厂区,一条条工业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从投料到出炉,一批月饼的生产周期仅需两个小时。高峰期时,这里将有近千名工人同时作业,通过“生产—包装—物流”一站式闭环,日产能最高可达40万个。
但在如此现代化的车间里,有些“老规矩”却始终改不得。记者看到,在生产线上游,几十位穿着白色工装的工人指尖翻飞,用“老手艺”把揉好的饼皮轻轻裹住馅料——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月饼制作技艺”里最讲究的“手工包酥”,力道轻了会破,重了会硬,全靠几十年的手感拿捏,才让饼皮拥有“呼吸感”。
手工的坚持源于郭师傅月饼董事长郭汉光对“老味道”的执着。“做月饼跟做人一样,材料不能骗。” 郭汉光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此,郭师傅的叉烧皇五仁月饼选用山区走地猪腌制冰肉,糖浆用惠东山区的鲜菠萝与野柠檬熬制提香,陈皮则采用本地晾晒的新会陈皮调和风味。这些细节,构成了郭师傅月饼令食客记忆鲜明的“传统岭南风味”。
传承之“守”:
非遗技艺与岭南风味的传统坚守
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深植在“郭师傅”的家族记忆中。
据董事长郭汉光介绍,郭师傅品牌历经五代传承:1905年是家族传承最早溯源的时间;到了20世纪20年代,郭氏第二代传承人跟随父辈学习月饼制作;1953年,第三代传承人郭佛良及其妻叶桂云传承了叉烧五仁月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郭汉光,从吉隆镇供销社饼屋起步,在第五代90后郭宇航的助力下,父子齐心,建起8万平方米生产基地,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郭汉光接过父辈衣钵后,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郭汉光的月饼店起源于惠东吉隆镇——一个以女鞋产业闻名的小镇。当时,鞋业老板常将郭师傅月饼作为礼品赠送给全国客户,由此郭汉光积累了创业的原始资本。此后,他一度计划向惠东县城扩张,一口气开设两家门店,却因当地烘焙竞争激烈、自身根基薄弱等原因双双倒闭。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扩张必须稳健,根基必须扎实。
此后,郭师傅沉寂数年,转战惠州,在金宝大厦一角开设门店起步,慢慢积累资源。正是这份沉得住气的定力,让郭师傅月饼在诱惑丛生的环境中始终未偏离轨道。“我父亲在吉隆镇曾经有机会去做鞋,当年诱惑很大,但他守住了自己的本业。”郭宇航坦言:“他赚到的钱,全部用于企业经营。”这份克制,也为日后的企业发展沉淀了坚实的资产基础。
图:经典月饼产品采用金色纸盒装
郭汉光的坚守,也体现在月饼的风味和包装设计上。郭师傅月饼有一款“老古董”包装,是沿用了近五十年的金色直筒纸盒,自奶奶那一辈起从未更改。这款朴素却极具辨识度的包装,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秋节团圆的视觉符号。“只要看到这个金色包装,就知道是中秋。”郭宇航说。
这种对经典的坚守,也体现在生产节奏上。郭师傅的核心产品是脆皮月饼,每年农历二月启动生产,持续至中秋过后,绝不提前囤货。因为一旦储存超过15天,脆皮月饼的饼皮便会吸湿变软,失去口感。
“非遗不是摆着看的,是要吃进嘴里的。”郭汉光说,去年品牌拿到“广东省老字号”和“惠州市级非遗”时,他特意把母亲请回厂里,86岁的老人还能一眼看出饼皮的薄厚。在郭汉光心中,母亲不仅是家族技艺传承的关键人物,更是郭师傅坚守传统风味的象征,“这些传统的技艺和标准,是郭师傅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根本。”
传承之“变”:
传统月饼现代化转型的线上探索
正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郭师傅在惠州积累了深厚的口碑,但也曾受限于地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于是,郭师傅尝试打破地域限制,主动跟上时代脚步,拓展销售渠道。
真正让线上渠道“活”起来的,是90后的郭宇航。“董事长的‘超前’眼光,早在网购刚兴起的时候,他其实也不太懂,但就让我去接触线上。”郭宇航回忆道。
于是,当年还在读高中的郭宇航接过“命令”,从最基础的抄订单做起。“客户打电话来要多少盒,发什么地址,我一笔一划写在快递单上,再去银行查账。”郭宇航回忆:“一天几百单,抄得手都酸了,我爸给我每单5块提成,才坚持下来”。
长年在电商平台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摸清了电商的运营逻辑。现在的郭师傅线上团队,成员全是90后、00后。他们在内容平台发布月饼制作等相关视频,收获了40多万粉丝关注;更关键的是,月饼的销售周期从中秋前的一两个月,被拉长到从3月到10月的“长战线”。郭宇航说,这种调整让线上销量逐年增长,如今已与线下销量持平,实现“五五开”。
郭汉光一开始也担心儿子做线上销售会“砸了招牌”,直到看到实实在在的数据:2022年,郭师傅五仁类月饼在网上卖了6000万元,更获得“国饼十佳”荣誉:同时,在网店成交的深圳客户已经超过惠州本区,其中还有不少年轻的“回头客”。对此,郭宇航总结:“以前觉得年轻人不爱吃传统月饼,是我们没找对触达他们的方法。”
电商平台赋能:
拼多多带来的“包装革命”
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让郭师傅开始探索更精准的电商合作模式,而与拼多多的合作,成为其突破销量瓶颈的关键一步。3年前,拼多多小二的一个建议,让郭师傅这个传统品牌开始了意想不到的转型。
长期以来,郭师傅坚持使用成本低廉的直筒纸盒,成本仅一块多。郭汉光总认为很实在的认为“过度包装是浪费”。但2023年,拼多多的小二找到郭宇航,提出建议:“中秋是送礼旺季,试试铁盒包装,既能解决月饼渗油问题,还能提升产品档次。”
郭宇航当时犯了难。做铁盒意味着成本增加,一个盒子加礼袋,单份成本要涨六七块,若生产50万盒,成本就增加三四百万,“月饼季节性强,像炒期货,过了中秋半价都没人要,卖不完就亏惨了。”
但拼多多的团队向郭宇航提供了详细数据支撑:北上广白领搜索“中秋礼盒”的数量每年增长,但大多觉得大牌月饼价格过高,更青睐性价比高的老字号产品。“拼多多建议先做2万盒试试。” 郭宇航咬咬牙答应了,结果首批铁盒月饼上线三四天就售罄。2023年全年,这款拼多多“特供”的铁盒月饼卖了30万盒,直接带动郭师傅全网销售额增长10%。
图:铁盒装月饼
在郭宇航看来,拼多多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区别,在于“愿意陪商家试错”。2021年刚入驻时,郭师傅在拼多多的销售额100万,“那时别的平台只看榜单前10、前20,我们连大促活动的门槛都摸不到”。但拼多多给了郭宇航机会——没有高额入驻费,能参与平台百亿补贴,小二还会主动帮忙分析用户需求。郭宇航说:“比如今年,他们建议我们推出加黑松露的高端款,我本来担心卖不动,结果上线没多久就爆单了。”
入驻拼多多后,郭师傅月饼凭借省级“老字号”的硬核实力成功拿到拼多多的黑标授权。从2021年开始,店铺历年的年销售额分别为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以及千万元,在平台特供产品的带动下,今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500万元,增速达50%。
更让郭宇航意外的是,在拼多多卖得好的产品,在其他平台也能打开市场——铁盒月饼后来在传统电商平台也成了爆款。“多多像个‘试金石’,能在这里卖爆的产品,一定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他说。
父子接力:
擦亮非遗月饼文化“新名片”
电商渠道的成功,背后是父子两代人在经营理念上不断磨合的过程,这份传承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在“守”与“变”中不断寻找平衡。
作为家族企业的传承人,郭宇航曾经认为,继承家业是“不得不做的选择”。高中时,他是学民谣的浪漫艺术生,梦想考去星海音乐学院,却因父亲反对,最终就读工商管理。爷爷也曾在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嘱咐“一定要回来继承家业,要用贤不用亲”。
于是,高中毕业暑假,郭宇航放弃音乐梦想,回到惠州开始接手家族企业相关工作。
刚接手业务时,郭宇航满脑子都是“扩张”。“当时觉得我爸太保守,我的目标是要开100个店、1000个店,要做上市。”回忆当年“初出茅庐”时的情形,郭宇航仍忍俊不禁:“但是后来学费交多了。”最惨痛的教训来自一次包装升级,郭宇航曾尝试年轻化包装,压了几百万库存,最后当废品卖仅得两三万。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理解了父亲的“保守”,以及为何要坚持不加盟、不融资,只用自有现金流经营的“长期主义”。现在,郭宇航对外总将父亲称为“董事长”,这背后,是对父亲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家庭与企业经营长期稳定这一理念的高度信服与尊敬。
图:郭宇航(左)、奶奶(中)、妹妹(右)在门店挑选月饼
如今,郭宇航也提出了将新厂房改造成“惠州糕品博物馆”的“新定位、新设想”:一楼设观光工厂、二楼建 3D互动展厅,他计划“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解决月饼行业半年经营、半年闲置的问题”。郭汉光一开始不同意,认为“要投入很多钱”。但郭宇航带父亲去考察了桂林的桂花公社景区。面对一批烘焙企业转型文旅的标杆案例,“守旧”的董事长也认可了新模式、新观念。
如今,父子俩的观念碰撞,就这样经常围绕“增长”“破圈”展开。郭汉光追求稳定,“品质比什么都重要,宁愿少赚点,也不能砸了郭师傅的招牌”;郭宇航则有增长焦虑,“企业的经营成本逐年提高,不增长就难以维持运营”。但随着父子合作加深,他们逐渐找到平衡点:郭宇航学会了“稳”,不再盲目扩张,而是专注深耕产品;郭汉光也学会了“变”,支持儿子做电商、搞文旅融合。
“一个非遗品牌为什么要经营几十年?其实它留下的东西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就是在每一个非遗文化的细节里。”郭宇航言谈之间,已经像极了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