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我独自站在鸣沙山上。风裹着细沙掠过面颊,像无数双无形的手,轻轻抚过千年时光的褶皱。远处,月牙泉在沙丘环抱中泛着幽蓝的光,仿佛大地睁开的一只眼睛,凝视着亘古不变的星空。
我伸手接住一粒飘落的沙,它在我掌心微微滚动,带着太阳晒过的温热。这粒沙或许曾随驼队穿越丝路,或许曾见证过画工在洞窟中描绘飞天,又或许曾听过玄奘讲经时的梵音。此刻,它躺在我手中,安静得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夜幕完全降临,银河如一条璀璨的丝带横贯天际。我仰头望着,忽然明白为何古人会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在这片远离尘嚣的荒漠中,星空是如此清晰,仿佛触手可及。那些画在洞窟里的菩萨与飞天,或许正是古人对这片星空的想象与投射,是他们与天地对话的方式。
风又起了,带着沙粒轻轻拍打我的衣襟。我闭上眼,听见风中传来隐约的驼铃声,看见画工们举着油灯在洞窟中忙碌,听见僧侣们诵经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这一刻,我仿佛与这座城市共享着同一呼吸,与千年的风沙一同沉浮。
当最后一缕星光隐入地平线,我转身走下沙丘。身后,敦煌的城楼在晨光中渐渐显露轮廓,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继续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而我,已将一粒沙、一片星光、一段历史,悄悄藏进了心底。
上一篇:探寻敦煌壁画里的饮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