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敦煌壁画里的饮食记忆
创始人
2025-09-26 21:04:29
0

□ 赵媛媛

饮食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东西荟萃、农牧结合的敦煌饮食自千年壁画款款而来,以浑厚绚烂的色彩、真实淳朴的日常,描绘出敦煌的美食景象。这不仅让观者了解了千年前的美味食物、饮食风俗,亦初步勾勒出在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民以食为天的古人饮食文化。

斗转星移,桑田沧海,如今,遍布敦煌的各种饮食,仍带着千年的味觉记忆。

食肉饮酪

不管走多远,乡味是一扇永远关不上的门,所有的怀念,最终都会化作一口热饭,然后归于那些平淡又不平凡的日常。不同地方,总有着专属的味觉基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口味”,敦煌则将丝绸之路上传承千年的特色吃法都融入各类肉食当中。

在敦煌,发达的畜牧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也让肉食和奶制品成为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肉食主要取自牛羊猪鸡等。莫高窟第249窟的狩猎图中,走马、射箭的场景,正是敦煌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不仅仅是贵族的消遣活动,也是当时百姓获取肉食的重要途径。

莫高窟第85窟窟顶南坡内的肉肆图中,展示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肉铺——架子上挂满了切好的大块肉,中间的案板上还有一只待分割的猎物,店家也没闲着,手里正在将整块的肉切开。用不了多久,这些肉食将会与千百种美食相遇、与千百个人相识。

美食带给人的喜悦,与时间无关,花几个时辰做肉食和花一天时间去打猎,同样令人欢喜。肉食的加工在敦煌壁画里也有不少反映,在莫高窟第296窟主室南坡的屠宰图中,一头牛已经被宰杀,并且剥皮,旁边支起了一口大镬,眼看着镬内水已煮开、热气腾腾,预示着肉即将下锅,一盘满满“干货”的水煮牛肉值得期待。

据相关资料记载,千年以前的敦煌还有专门属于军队的猎户,他们在一定季节要捕获用于狩猎的鹰,并且驯化,成为鹰犬,协助射猎。辽阔的原野上,猎人架弓起瞄,黄羊慌不择路,鹰犬急速俯冲。随后,在干柴烈火的“运作”下,美味的煮羊肉、烤羊腿便成了达官贵人的盘中餐。

除了肉食,乳制品在餐桌上也不可少。莫高窟第146窟东壁挤奶图中,一妇女在挤奶,旁边的小牛犊则在寻找母牛的乳汁。有文献记载,在后唐同光二年,净土寺曾命僧人去牧区取奶酪,用于“官窟”修建成的庆祝以及僧官去世后的殡葬活动。因此,液态奶及乳制品的食用比重也很大。在莫高窟第321窟加工奶制品图中,有两个妇女在一个类似瓮的细颈、鼓腹容器上方用力搅动,制作乳制品。在当时,制作较为高级的食物时,乳制品是必不可少的添加物,而这里的乳制品则多以酥油为主,这对于僧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食物。莫高窟第23窟的制酥图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两个人在过滤液态奶的场景,其中另一个人在容器中搅拌,确保水乳分离,现在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打酥油”。时至今日,酥油仍然是很多地区的重要食材——用古法做出新的滋味,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带着流年芬芳,与你诉说来时的路。

酿酒饮酒

饮酒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占有重要地位。浓厚饮酒风气的氛围中,酿酒业发展迅速、相当兴盛,在魏晋时已美名在外。《下女夫词》中就以夸张的口吻谈到“酒是葡萄酒,千钱沽一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葡萄的种植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在敦煌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酿酒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蒸馏式酿酒图,图中可以看到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蒸馏技术,下面是一个蒸馏的炉灶,它的酒锅上有一套方形层叠覆压的蒸馏设备,烟囱正冒着袅袅青烟。旁边有两名妇女,其中一名手拿吹火筒,为灶中添柴;另一名妇女端着碗,正在等待。而炉灶一旁,高脚碗、水桶、酒壶等器具一应俱全。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酒的浓度,得到较为纯净的酒,即烧酒。

到了唐五代时期,酒文化愈加浓厚,据统计,光酒的品种就达到了十几种:麦酒、粟酒、葡萄酒、清酒、胡酒、药酒、醇醪、白醪等应有尽有。

也正是酿酒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历代诗人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千古名句。

李白诗中提到的“酒肆”,在敦煌壁画中,亦有不少反映,并且根据不同的饮酒需要,还分了宅子酒肆、帐篷酒肆等不同的饮酒场合。

莫高窟第108窟东壁的宅子酒肆,就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宅子中,内置绘有花草图案的屏风,多位酒客偏头转向同一侧观看,似有酒筵歌舞。这是敦煌地区档次较高的酒肆,客人多为仕宦之辈,宅外有舞伎表演,宅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莫高窟第146窟宴饮图中,同样呈现的是宅子酒肆内,达官贵人宅内饮酒作乐,宅外舞者长袖翩跹。值得一提的是,宅外的舞者和宅内饮者的衣着、帽子相似,其身份应该与席间所坐者差别不大,这也印证了当时比较流行的“酒筵游戏性”歌舞,即饮酒者同表演者是同一人,而非艺伎,所表演的节目也是临时随机确定,其歌词亦都即兴创作。可以说,酒筵著辞是当时上层人士一种比较文雅的宴饮方式。

而帐篷酒肆则是以布幕帐篷搭成,设备比较简单。这是一种大众化的酒肆,供普通群众随意来此喝上一两碗,谓之“打碗”,又名“散酒店”,可以随时买零酒,也可以做简单宴饮。莫高窟第12窟东壁上的宴饮图,就是帐篷酒肆的呈现,画面中食床上放有酒器及饮食,有人在吹奏乐,有人翩翩起舞。

闲暇时间,一壶美酒、一首曲赋、一盘佳肴、一段歌舞,便是人间美好时光。

丰富面食

古代的敦煌,往来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大量的流动人口带来了多样的饮食习惯,也让这里的饮食项目繁多。

敦煌一带作为绿洲农业区,其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罗麦、粟、豌豆等多达十几种。在这里,面食依然是饮食的主体,敦煌壁画中的面食种类繁多、花样频出。

以莫高窟第159窟斋僧图为例,宽大的食床上,可见四种面食,从左到右可判断为胡饼、馓子、蒸饼、餢飳(发面炸油饼)。莫高窟154窟供养斋僧图中同样有蒸饼、馓子等食物。莫高窟第236窟斋僧供养图中,一个宽大的食床上,放有两个巨大的高脚盘,盘子里分别装满了蒸饼和馓子,旁边还有一个男性端着一个装满蒸饼的盘子,正向僧人走去,食床另一边的妇女则蹲在一个三角樽前,似乎正在准备汤羹一类的汤食。据统计,饼是敦煌文献中记载最多的食物,敦煌学家从敦煌藏经洞文献中找出了60多种饼,亦有“赛神烧饼面贰斗,油半升,料面二斗”的记载,胡饼、煎饼、索饼、餪饼、饩饼、笼饼、饼餤等,可谓“饼”出不穷。

大漠茫茫,戈壁苍苍,敦煌的面食以其松软、柔和,抚慰着千年敦煌,既不辜负沧桑历史,亦安慰着远方来客。如今再看这些食物,所谓蒸饼,类似现在的馒头,是北方必不可少的饭食之一;馓子不管是名称还是样式,一直都沿用到了现在。而有些食物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根据史料分析,要么是制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么制作方式已失传,或者被新的名称替代也不是没有可能,抑或是派生出其他品种的食物。总之,这些遥远的壁画中千年以前的饮食方式,对现在的地方小吃还是有着传承性的影响。如今,当我们在河西乃至西部的某个地方津津有味地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或许就是千年以前当地人的日常饭食。

敦煌文献中载有《冬至相迎书》:“长至初启,三冬正中,嘉节膺期,聊堪展思。竟无珍异,祗待明公,空酒馄饨,幸垂访及。谨状。”冬至这天吃馄饨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试想,冬至之夜,屋外雪花飘飘,屋内馄饨已经出锅,热气氤氲,亲友举杯交盏,共同庆祝冬节,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氛围。

除了必要的粮食作物外,当地居民种植的各类蔬菜也不下十余种,如:葱、蒜、韭菜、生菜、葫芦、萝卜等。有资料记载,敦煌有专门的“葱户”,归义军衙内用葱时,还需要支出酒给葱户。在榆林窟第3窟的踏椎图中,就有用大盆装着葫芦的画面。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已经有油料、调料、香料等做饭必不可少的原料,烹饪蔬菜想必在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已经很成熟了——沉静暮色中,一盘油绿新鲜的炒菜,便能安抚一天的疲惫。

宴会活动

箜篌叮咚如清泉击石,琵琶弦上滚出珠玉般的乐音,舞姬广袖翻飞,裙摆扫过莲花灯,光晕便在帷幔上流淌成河。宾客们的笑谈声裹着酒香漫过帷帐,琉璃盏盛满美酒琼浆,指尖轻碰杯沿便溅起细碎的光。这是敦煌高端宴饮中常见的场景,在诗人岑参的诗句“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中,似乎能看到千百年前,月影婆娑、觥筹交错、气氛热烈的宴请场景。

宴会作为饮食活动中较为高级的形式,其功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饮食本身,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可宴请的酒楼比比皆是,自然,壁画上也少不了宴会的影子。在莫高窟第445窟中,有一幅宴请图——庭院当中,用帷帐圈起了一方小空间,左侧设有帐篷,中间是一张食床,上面摆满了各类食物,宾客就在这一方天地饮酒庆贺。壁画中,食床两边各坐4人;帷帐中间,一位男子在起舞,周围人正兴致勃勃地观赏。这样的场景,也展示了当时的奢华排场。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在帷帐中饮酒的记载,如:柳永在《雨霖铃》当中就提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晁补之的《浣溪沙广陵被召留别》里,“帐饮都门春浪惊,东飞身与白鸥轻”;宋之问的《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中“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等诗词,都描写了“帐饮”的场景。

在莫高窟第148和474窟,各有一幅宴会图,与其他宴饮图不一样的是,这两幅图内的食床更大,且食床一侧坐男性,另一侧坐女性,食床上面已经摆放好了各种食物和餐具,甚至在第474窟图中还能清晰地看到,筷子已经横摆在美味食客前面,随时可以进餐。在敦煌壁画的宴饮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亭子、酒肆等场景中,很少看到女性列席入座,她们一般是以侍者的身份出现,但在婚宴的不少图中,都能看到女性入席的身影,这或许和当时的婚嫁习俗、意识观念有关。

除了在室内举办宴会,当时的敦煌,在室外设宴也是一种时尚。如莫高窟第360窟,在一幅饮酒歌舞图中,宴饮就安排在室外的一棵大树下,树下摆放着一张食床,宾客们在食床两边相对而坐,其中,有人在旁边表演歌舞,引得其他宾客纷纷转身欣赏。在宴席上,著词歌舞也是不少宴饮场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莫高窟第61窟的宴饮图中,7人围坐在宽大的食床周围,食床上放着各类器皿和餐具,有2人在吹奏乐器、1人在亭下翩翩起舞,其他人在亭内静坐欣赏。这样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如:李白的《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一》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月下独酌·其一》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曹植的《妾薄命行·其二》中“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李贺《将进酒》中“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等。

身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敦煌,不仅商贾云集,也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如今,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千年酒宴的喧嚣中,波斯的胡椒、印度的肉桂、中原的八角,不同地域的食材在丝绸之路的驼队中相遇,与敦煌一见如故,中西兼容、八方辐辏的杂糅交合气质渗透在人们的一日三餐当中,一碗看似普通的羹汤,或许就凝聚着万里之外的芬芳。

莫高窟第146窟宴饮图

莫高窟斋僧供养图

莫高窟第249窟狩猎图

莫高窟第159窟斋僧图

莫高窟第321窟加工奶制品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泉声秋韵·双节同庆|秋赏泉城秋... 初秋的济南,泉水奔涌欢歌山峦轻披彩衣,气候舒适宜人最是一年好时节国庆恰逢中秋,“双节”假期将至为丰富...
小城看中国⑭ | 贵州镇远:㵲... 夜幕降临,㵲阳河畔的灯光渐次亮起。载满游客的观演船从镇江阁出发,顺流而行,《㵲水月明》大型山水实景剧...
原创 在... 到霞浦旅游,“北歧滩涂”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必去打卡点,尤其对摄影人来说,那里算是某一时间段国内外大奖...
安顺文旅资源亮相第十八届中国原... 9月26日,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系列活动安顺市文旅推介会举行,安顺市以“走进21℃的城市带...
南宁文旅放大招!邕州古城三大片... 9月26日,以“潮起邕州·共鉴古城”为主题的邕州古城品牌发布暨签约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活动现场,80...
云海漫卷黄山秋色 游人登高饱览... 9月26日,黄山风景区上演壮丽秋日云海盛景,翻腾的云海与瑰丽的霞光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赏,...
上级媒体看信都丨邢台大峡谷:从... 体验飞越悬崖的惊险刺激,探访古韵新生的石头村落……邢台大峡谷通过立体化开发自然资源,拓展文旅新业态、...
张掖七彩丹霞景区2025年接待... “色若渥丹引客来,灿如明霞醉游人。”截至9月26日上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202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
“双节”假期天津海边怎么玩?生... 天津北方网讯: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度挖掘“绿色生态+蓝色海洋+多元文化”特色文旅...
多重暖心举措诚邀八方客 白山市... 9月25日,白山市浑江区委、区政府召开“惠游浑江”文旅优惠活动新闻发布会。随着沈白高铁开通在即,浑江...
华住旗下品牌酒店“十一”整体预... 极目新闻记者 高东起 韩婷 通讯员 李静 极目新闻记者从华住集团获悉,截至9月23日,今年“十一”...
原创 国... 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9月26日讯国庆节即将来临,地处济南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的济南泉...
哈尔滨市推出“秋来冰城 邂逅山... 结合秋季旅游,哈市文旅部门推出“秋来冰城 邂逅山河”红色旅游路线之九,开启“铭记苦难辉煌 厚植爱国情...
读方志 行贵州 | 道真灰豆腐...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孙悟空大闹五庄观时,打落的人参果遁地消失。而在笔者的家乡黔北道真自治县仡佬族聚...
基围虾、口蘑、巴西松子 原来我... 基围虾正解是“基地围场养殖虾” “重庆鸡公煲”竟然和重庆没关系 口蘑的“口”其实是张家口的缩写…… ...
“半岛小渡”一周年:打开重庆九... 9月26日下午,重庆九龙坡区首条“交旅融合”水上航线——“半岛小渡”迎来开通一周年。在九龙渡口码头,...
文旅行业进入Agent时代,腾... 2025年,文旅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不少文旅企业依然被困于各种经营难点,...
嗨~周六上新!你想要的“宝藏游... K6春城民生频道每周六17:00全新文旅节目《爱游昆明》邀你一起出发探寻春城昆明的无限美好邀您体验春...
山河披锦绣,酒香叙乡情|福矛窖...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2025年9月20日,广东省福建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第四届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