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㵲阳河畔的灯光渐次亮起。载满游客的观演船从镇江阁出发,顺流而行,《㵲水月明》大型山水实景剧正式开演。沿途,“㵲水仙子”“龙舟小伙”“异域商贾”陆续登场,再现镇远作为历史上商贸重镇、文化交流枢纽和南方丝绸之路要津的繁华景象。岸边的民宿院内,有的游客在学习茶艺,有的在动手制作非遗工艺品……
9月17日,国新办就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文旅消费是改善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呈现了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火热局面。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逐渐成为主导型消费。
镇远古城美景如画。邹渝 摄
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四周群山环抱,㵲阳河如一条碧绿绸带穿城而过,自西向东蜿蜒成一道“S”形曲线,将古城划分为南北两城,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太极图风貌。古城内,有青龙洞古建筑群等97处文物保护单位,上百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这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正通过文旅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全新生命力。
非遗体验
指尖技艺传承留住游客脚步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镇远古城步行街热闹了起来。信步走进冲子口巷,北侗刺绣文化体验中心就位于此。侗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邰土芝坐在店内,一针一线地绣着她最新设计的“镇远古镇全景图”。
邰土芝和她最新设计的“镇远古镇全景图”。新京报记者揭明玥 摄
“这幅刺绣长4米、宽2米,目前已完成四分之一,预计一年半完工。”邰土芝说,侗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刺绣时,有72种颜色的丝线可供选择,成品以色彩绚丽著称,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在侗族,女孩从小就会学习刺绣,她8岁就开始绣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此后,也一直以刺绣谋生。
北侗刺绣文化体验中心里的精致绣品。新京报记者揭明玥 摄
2013年,随着镇远文旅产业发展,邰土芝回到家乡,先后开了侗族刺绣展示店和北侗刺绣文化体验中心。中心内,展示着香包、鞋子、扇子、披巾、抱枕套、茶垫等,每一件绣品都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图案古朴自然,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时有游客前来询价下单。
邰土芝和绣娘们带着小朋友体验侗族刺绣。受访者供图
邰土芝说,游客不仅能购买绣品,还能现场学习侗绣、蜡染、扎染的制作过程。这个暑期,每天有二三十名游客慕名而来,各年龄层都有。“游客体验时,我也会趁机给他们讲讲侗族的文化故事。”多年来,依托古城北侗手工刺绣厂,邰土芝已培训近5000名绣娘,她们也纷纷成为侗族文化的传播者。
尚寨土家族乡传统唢呐表演。吴贤和 摄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开始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赛龙舟、报京三月三两项国家级非遗,元宵龙灯会、苗族踩鼓舞、镇远素席等17项省级非遗,刺绣、银饰制作等传统技艺,均在这里代代相传。
近年来,镇远县深耕文化传承,非遗陈列馆、龙舟制作基地等新地标陆续落成,龙舟主题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伴手礼首选。“我们不仅要让游客‘走进来’,还要让他们‘坐下来’‘动起来’,通过深度体验感受镇远传统文化的魅力。”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刘颖说。
镇远赛龙舟比赛现场。李安生 摄
历史活化
跟着“王阳明”沉浸式夜游㵲阳河
暮色笼罩,㵲阳河畔光影交织,一艘载着70多名游客的观演船缓缓启航。行至河心,一束亮光划破夜空,正好落在身着青衫的“王阳明”身上。拱桥上,舞者翩然起舞。游客仿佛穿越回明代,与先哲对话。这是镇远古城大型山水实景剧演出《㵲水月明》的一幕。
大型山水实景剧演出《㵲水月明》。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整场演出以明代为背景,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视角出发,分为明威镇远、山水问道、丝路欢歌、大河之关四个篇章,依托镇远山水,融合光影技术与实景表演,让游客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触摸历史余温。自8月7日试演以来,场场爆满,成为游客体验古城文化的新亮点。
《㵲水月明》依托镇远山水,融合光影技术与实景表演。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场光影盛宴,源于总投资1.1亿元的古城夜游改造工程。”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镇远运营公司董事长郭苏明说,“镇远留书”是王阳明在镇远古城的重要历史故事,不仅是他“心学”传播的重要见证,反映了他在贵州的学术传承和思想影响,也是《阳明·问道十二境》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场景。项目以保护文脉、活化古城为核心,打造了覆盖3.6公里㵲阳河两岸、4.8公里商业内街、37栋青龙洞古建筑群及25万平方米石屏山区域的灯光系统,通过“场景+光影+科技”的创新方式,为这座拥有97处文物古迹的“天然博物馆”赋予全新夜间魅力。
镇远古城夜景如梦似幻。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8月1日起,新版《贵州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作为黔东南文旅代表作之一,《㵲水月明》不仅为千年古城注入了现代艺术灵魂,更成为串联“村BA”、高过河漂流、施秉云台山、黄平旧州古镇、台江姊妹节等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核心纽带。通过“一演带多景”联动,实现“日赏山水、夜品文化”的深度体验。
龙神嫁妹巡演。车逢路 摄
通过《㵲水月明》演艺、“龙神嫁妹”民俗巡游等夜游项目,镇远仍在不断拓展夜间旅游新业态。同时,围绕文化特色、文物资源、自然景观和特色物产,推出了红色研学、民族风情、美丽乡村等十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刘颖说,“我们希望用富有故事性和情感温度的互动体验,打造高品质文旅场景,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留下记忆。”
被称为“贵州漂流天花板”的高过河漂流也位于镇远县。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探索“民宿+”
诗意栖居地也是文化交融处
㵲阳河畔灯火阑珊,永福荣·畔江小院内,民宿主理人杨立红正在茶台前为客人演示茶艺。作为雾里绯红茶县级非遗传承人,她打造的“镇远·红姐的茶”IP,已成为这家民宿的特色标志。不少游客离开镇远后,都成为“红姐的茶”的“回头客”。
永福荣·畔江小院民宿。受访者供图
发展文旅,除了让游客“有得玩”“玩得好”,“住得好”同样至关重要。“住得好,才能留得久。”刘颖说,文旅融合浪潮下,民宿正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新支点。镇远从2008年仅有60余家民宿,到如今增至700余家,这样的集群化增长趋势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住宿选择,更为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动力。“一间间特色民宿,是旅途中的诗意栖居,更是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鲜活载体。”
永福荣·畔江小院民宿一角。
“闲暇时,我就很喜欢和客人交流泡茶,讲解红茶、绿茶、花茶的制作工艺和养生智慧。”杨立红说,她希望每位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愈的一刻。“也许是因为一碗我们特制的酒香东坡肉,也许是一杯纯手工制作的栀子花窨红茶,又或者只是客房里一个小摆件。”
永福荣·畔江小院为游客设置的“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畔江小院一角,还藏着一间特色咖啡馆。“现在年轻人都爱喝咖啡,之前我专程去广东学习过咖啡调制。”杨立红笑着说。她亲手挑选民宿内的每一件物品,连小小的茶杯都是自己精心“淘”来的,只为让客人进门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如家一般的亲切与安宁。
永福荣·畔江小院房间内景。受访者供图
这份用心,也换来了真心的回应。去年,镇远遭遇特大暴雨,一位曾入住过的美籍游客得知后,特意从大洋彼岸给她发来1000元红包。“钱我没有收,但这份牵挂,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杨立红说。
一名曾入住过永福荣·畔江小院的美籍游客给杨立红发来慰问红包。新京报记者揭明玥 摄
“民宿+”模式正在镇远古城兴起。循美·河畔酒店设置了独立的文创空间、咖啡馆、茶馆、米酿酒坊、非遗刺绣体验馆等;镇远镖局·两湖会馆开辟一间大屋作为名酒博物馆,收藏老酒超过1万瓶;宛若故里民宿主打“一个转角就是一处风景,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框”……据统计,镇远县已有40余家精品民宿,通过“非遗体验+在地文化”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入住天数从1.5天提升至2.8天。
镇远古城人流如织。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镇远的探索证明,唯有让文化“活”在当下、“动”在体验中,才能让游客不仅“留下来”,还能“带回去”一份难忘的文化记忆。这座“太极古城”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故事,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可借鉴的“镇远样本”。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高静
校对 付春愔
上一篇:原创 在霞浦松山偶遇渔民织网,本以为是捕鱼用,实际上却是为了养紫菜
下一篇:泉声秋韵·双节同庆|秋赏泉城秋韵 赴山水之约,邀您沉浸式赏秋 泉声秋韵·双节同庆|秋赏泉城秋韵 赴山水之约,邀您沉浸式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