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美食,是一部承载着数千年历史变迁的生动教科书。漫步于彭城七里这一文脉轴线,从彭祖祠的古老传说,到户部山的市井烟火,悠长的“彭城味道”将历史与文化炖煮于一炉,展现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江湖意气与人文情怀。
文/孔小芳 赵天
壹·味之源:千年积淀的美食基因
彭祖遗韵:一盏雉羹,开启中华烹饪之源
徐州美食的底气,源于其深不可测的历史根脉。相传,彭祖是中国烹饪界的祖师爷,他善于调制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因此被封于大彭,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彭城)。彭祖的烹饪技艺和饮食理念,为徐州美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创制的“羊方藏鱼”,堪称中国烹饪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了徐州人对“鲜”味的极致追求,也成为了徐州美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徐州,许多美食都与彭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份对食材本味与调和之道的古老智慧,如同文化的底色,深深烙印在徐州美食的灵魂深处,让每一道菜都不仅为了满足口腹,更承载着一段生动的历史。
羊方藏鱼
五省通衢:南北风味交汇的“美食熔炉”
如果说彭祖奠定了徐州美食的魂,那么其“五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则塑造了它的形与神。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徐州自古以来便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美食熔炉”。北方的豪迈面食文化在此落地生根,演化出筋道十足的烙馍、粗犷的板面;南方的精致米食文化也在此焕发生机,一碗肉酱丰腴的米线成为城市名片。鲁菜的浓油赤酱、豫菜的汤鲜物阜、皖菜的火工韵味,都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被徐州人豪爽的性格所统御,形成了口味浓郁、大开大合、自成一派的“徐派”风味。在徐州,你很难用传统的“南甜北咸”来定义美食,因为它本身就是风味的集大成者。
地锅鸡
把子肉
辣汤
贰·食之序:从晨光至夜幕的味蕾之旅
早餐:辣汤与?汤的江湖
徐州的清晨,是被汤的香气唤醒的。“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这句俗语道出了汤在徐州早餐中不可撼动的王者地位。穿行在晨光熹微的街巷,最诱人的莫过于从老店中飘出的阵阵胡椒辛香——那是辣汤的召唤。用老母鸡、鳝鱼骨、猪骨等熬制多时的浓白汤底,加入大量胡椒粉,喝之前磕入一个生鸡蛋,用滚烫的汤液瞬间冲成蛋花,一口下去,热辣滚烫,瞬间打通任督二脉,驱散所有睡意。
若想体验更古老的韵味,则要一碗“?(sha)汤”。同样是骨汤打底,但饣它汤会加入麦仁,熬得汤汁粘稠,口感更为醇厚绵长,胡椒的辛辣感稍逊于辣汤,更突出一种悠远的鲜香。这个生僻字本身,就诉说着其悠久的历史。
有了汤,自然少不了与之旗鼓相当的碳水主角。老味沓烙馍是不得不尝的特色:一张烙馍在鏊子上烙到半熟,抹上辣椒酱,打上鸡蛋,撒上葱花,再盖上一张烙馍,翻面烙至金黄酥脆。吃起来外酥里嫩,蛋香、面香、葱香交融。造型夸张的八股油条,色泽金黄,油香四溢,掰下一股蘸着辣汤或?汤吃,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搭配。而徐州卷饼则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饼皮可以是蒸烙馍、水烙馍或烤饼,卷上各式小菜、鸭货或把子肉,一口咬下,层次丰富,满足感爆棚。
若想换换口味,丸子汤别具一格。绿豆制成的爽滑面皮,配上油炸的萝卜丸子,边吃边喝,清淡中带着油香,配个酥饼,便是完美一餐。而一碗奶白醇厚、毫无膻味的羊肉汤,虽常是午晚餐首选,但在微凉的清晨喝上一碗,配个刚出炉的烧饼,全身暖透,亦是不少老饕的私藏选择。
烙馍馓子
米线
八股油条
午晚餐:地锅与把子肉的硬核风味
如果说早餐是温柔的序曲,那么正餐便是徐州美食硬核实力的展现。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徐州美食的图腾——地锅鸡。它源于微山湖渔民的智慧,在小小的泥炉铁锅上,酱香浓郁的鸡肉在锅中沸腾,锅边贴上一圈手抻的面饼。半截饼身浸入浓汤,吸饱了精华,半截露在锅上,烙得焦香筋道。这种“饭菜合一”的形式,体现了徐州人朴实无华的饮食哲学。如今,“给徐州人一个地锅,可以炖了全世界”并非戏言,地锅鱼、地锅排骨、地锅肥肠,乃至地锅龙虾,万物皆可地锅。围坐锅边,分享美食的热闹场景,正是徐州人热情好客、豪爽仗义性格的缩影。
在徐州的市井江湖中,把子肉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并非宴席上的精致菜肴,却是最暖心的“下饭担当”。精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酱油和香料长时间炖煮,直至色泽酱红、入口即化、香而不腻。搭配卤制的面筋、狮子头、腐竹、海带、虎皮辣椒等,最后一定要舀一勺香浓的肉汁浇在米饭上。这一口的满足,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朴素信仰,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徐州老八样
徐州人常说“喝米线”,一个“喝”字点出了其对汤底的重视。大筒骨熬制的浓郁底汤,烫好的爽滑米线,浇上特制的肉酱,再淋上一勺灵魂辣椒油,上桌后溜上一圈徐州特产万通米醋,酸香瞬间激发食欲。嗦一口米线,喝一口热汤,鲜、香、辣、酸在口中交融,酣畅淋漓。而与米线的“湿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煸菜的“干香”。干煸技法讲究“煸干脱水、见油不见汁”,代表作干煸鸡,鸡肉被煸炒得干香酥脆,辣椒和花椒的麻辣滋味深深嵌入纤维之中,吃起来麻辣咸鲜,口舌生津,是极具氛围感的热烈味道。
蒜爆鱼在徐州已经风靡很多年了,可以堪称本帮中的重口味。有的馆子会用新鲜鲤鱼,有的馆子则会采用上好的微山湖鱼清蒸或者清煮,鱼出锅后,铺上满满一层蒜蓉、干红辣椒,淋上特制的酱汁,烧一锅热油淋在鱼上,热油瞬间将辣椒鱼蒜蓉的香气激发出来,香气扑鼻。
烧烤
入夜:烧烤是绝对的主角
当夜幕降临,徐州的美食江湖才迎来它的绝对主角——烧烤。如果说哪座城市能把烧烤吃成一种文化,徐州必定名列前茅。这里的烧烤,首先体现在对“羊”的极致尊重上。羊肉串、羊腰子只是入门级,羊球、羊眼、羊肝、羊心……羊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在炭火上绽放出不同的风味。当然,鸡翅、茄子、韭菜、烤饼等也一应俱全,真正体现了“万物皆可烤”的豪迈。
徐州烧烤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吃法上的仪式感,可概括为“烤、蘸、卷”三字诀。烤,考验的是对火候的精准拿捏;蘸,则是点睛之笔——每家烧烤店都有一壶秘制的甜醋。将烤得滋滋冒油的肉串,在甜醋里滚上一圈,醋香既能解腻,又能进一步激发肉的鲜香。最后是卷,用一张温软筋道的烙馍,将蘸了醋的肉串那么一撸,再放上一根青椒或一颗蒜瓣,卷紧实后送入口中。面的甘甜、肉的焦酥、醋的酸甜,在口中轰然炸开,这种层次丰富、酣畅淋漓的体验,是徐州烧烤独一无二的灵魂
月光市集
叁·街之味:值得探寻的美食街区
潮流新风与老牌名店交汇地:富国街
要一站式体验徐州美食的活力,富国街是首选。这里既是网红小吃的聚集地,也是多年老字号的坚守区,新旧风味在此碰撞交融,终日人流如织。徐州菜、冒菜、汉堡、烤肉、麻辣烫、螺蛳粉、串串香、酱猪蹄、炸鸡、羊肉串、砂锅……选择极为丰富,堪称“美食万花筒”。无论是年轻人探寻新潮口味,还是老饕寻找记忆中的味道,这里都能满足。
热门推荐:笑笑凉皮、闫婷卷饼、一品飘香米线、大楚家枣子糕、云龙让茶、二中老郑烤肉筋、少华街蛙鱼、蛮烤徐州烧烤
地道老徐州的味觉记忆:丰储街
若想品尝最纯粹、最地道的徐州老味,丰储街是必访之地。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其名取自“粮丰储满”的吉祥寓意,也象征着这里美食的丰盛。沿街遍布着不少装修朴素甚至仅为摊点的小店,却藏着让几代徐州人念念不忘的传奇味道,如排队不断的酱香猪蹄、醇厚香浓的把子肉等,是体验市井烟火气的绝佳场所。
热门推荐:宋记鸡柳卷、权记友名烤肉筋、螺锅张丰储街蜗牛、徐记猪头肉火烧、建国刘记米线、夏抱冰冰粉、李家酱香猪蹄。
传统糕点与老字号情怀:大同街
大同街是徐州老字号的重要聚集地,这里的美食承载着深厚的时代印记。除了两来风、三珍斋等知名餐馆,最负盛名的当属“老八样”传统糕点。包含蜜三刀、羊角蜜、桂花酥糖等在内的这些点心,是徐州人逢年过节必备的味觉记忆,不仅滋味香甜,更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热门推荐:三珍斋、巷内饭店、同记小吃、泰康回民食品商店。
古韵新生与文艺食光: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
回龙窝在保留老徐州传统街巷格局与生活气息的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审美与休闲业态。青砖灰瓦的院落中,开设了多家格调雅致的餐厅、咖啡馆和文创空间,实现了“本地味”与“文艺感”的和谐共生。
热门推荐:许记家传、百味地锅鸡,以及回龙夜肆上的各类特色小食。
烟火升腾的深夜食堂:民富园夜市
民富园夜市位于汉景大道南北两侧,这里承载着徐州人满满的夜市情怀。这里的排队王是“肉夹馍”,滋滋冒油作响的烤毛鸡蛋,是夜市不败的明星产品。在这里可以实现生蚝自由,先卤后烤的猪蹄不敢想象有多香。外酥里嫩的铁板豆腐煎得两面金黄,几十种炸串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还有各种甜品、小食......钻进胃里的香味,安抚着前来觅食的你我他。
热门推荐:楠楠家贵州糯米饭、老李肉夹馍、大王小王香辣口水鸡、芝士五花肉泡菜卷。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