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鱼饼爽口Q弹,味道有层次感。
东水山的笋干鲜香味美。
濑镬撑的肉香伴着稻米香,回味悠长。
土茯苓膏具有清热利湿等功效。
腾鳝饭口感特别,无渣无刺。
鱼祃里面的鱼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山海阳西,物产丰富;阳西味道,飘香八方。
随着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的到来,阳西也将迎来一年当中最火爆的旅游季。各地游客来阳西畅游山海的同时,也要让味蕾“解锁”各种美食。阳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当地群众将特色农产品、海产品制作成形式多样的美食,许多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那么,为你甄选的这些阳西特色非遗美食,哪个最能挑动你的味蕾?
供图:阳西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墨鱼饼
民间美食“打”出名堂
沙扒墨鱼饼是阳西最具特色的民间小吃之一,“沙扒墨鱼饼制作技艺”也是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扒镇濒临南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产资源为墨鱼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墨鱼饼的制作提供了上乘的原材料。
制作墨鱼饼时,通常选用约6斤重的新鲜墨鱼。将其清洗干净后,去皮、撕膜并取出鱼肉,随后按比例分成大小两部分,小的部分切成小颗粒备用,中间墨鱼柳最厚的部分用棍子捶打,捶打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盐水。待墨鱼肉捶成胶糊状,与之前备好的墨鱼肉颗粒沿同一方向充分搅拌,接着加入鸡蛋清、肥肉小颗粒和陈皮粉,将所有材料反复摔打至起胶,这样摔打出来的墨鱼饼更有层次感和爽口Q弹。
沙扒墨鱼饼,就是摔打出来的美味,“鲜美”和“弹牙”是它的两大标签。接下来,墨鱼饼制作就进入到十分关键的环节——摔打。只有经过充分的摔打,才能摔出肉馅的胶性,使墨鱼饼更有弹性,口感更脆爽。在摔打的过程中,还要撒入陈皮粉等特殊配料,并根据客人的口味在墨鱼胶中加入芹菜粒或马蹄粒,这样做成的墨鱼饼就更有层次感和嚼劲。
笋干
来自东水山的美味馈赠
竹笋是山珍海味中的“下八珍”之一,有着“无笋不成宴”的说法。东水竹笋是新墟镇东水山区的特产之一,也是东水村民待客的主菜。由于东水山生态环境优越,产出的竹笋品质好、鲜香味美,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新墟镇笋干传统制作工艺”因此成为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初秋是东水竹笋收获上市的时节,东水山当地群众做竹笋,一般多选用粗壮、肉厚、甜脆、爽滑、无渣的麻竹笋,麻竹笋产量高,个头大,一棵成熟的麻竹笋重达10多斤。新鲜挖来的竹笋,需要经过剖皮、选肉、切片、水煮、浸泡等加工流程,才能去除苦味,进行下一步的烹饪。
由于鲜笋不易保存,东水村群众探索出制作笋干的独特工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古法制作笋干既能延长竹笋保存期,又能增添竹笋的风味,也是东水山秀丽风光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东水笋干,当地已实现机械化加工,从竹笋的开片、切丝到烘焙、包装等全部实现机械化,并研制出笋肉、笋头、笋节、笋丝等多种新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寻味而来。
濑镬撑
美食“撑”起乡村游
说起织篢镇牛岭村的大塘尾自然村,阳西人大多耳熟能详,村中波斯菊花海、桃花林缤纷烂漫,游人如织,被人赞不绝口的招牌美食则是“濑镬撑”。
“濑镬撑”名称饱含农家特色,所有用料都源自农家田园和本地水产。濑镬撑的主料是用黏米磨成米浆煮成,呈不规则的片状,也就是阳西人俗称的“玛仔”。“玛仔”大都浸泡在汤水中,汤中伴着瘦肉、鸡肉、鲜虾、螺仔、虾米、瑶柱,还有萝卜、水瓜等鲜蔬,满盆全是阳西本地的特色食材。
在餐桌上,白色瓷盘盛着刚起锅的濑镬撑,耀目的鲜红海虾吸引着食客的眼球,也调动着味蕾。肉香、菜香再加上少许的咸虾味道,与稻米香在混合中升华,浓郁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濑镬撑入口软滑,韧性弹牙,饱而不腻,有着稻米醇厚的香味,口感十分特别。轻嚼其中的佐料,虾、螺、肉、菜都自带着一股浓香,肉香伴着稻香,回味悠长。
濑镬撑放到大铁锅里猛火蒸煮后,米浆成了粉皮,再掀起粉皮即可卷起即食,或切丝泡汤、炒食。这样煮好的粉皮虽然好吃,但是工序较多。后来,当地人对做法不断改进,添加各式佐料,因此味道也越来越好。作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塘尾濑镬撑制作技艺让这个小乡村被更多人所熟知,也逐渐“撑”起了乡村旅游产业。
土茯苓膏
降火佳品“土”味十足
“塘口土茯苓膏制作技艺”是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塘口群众以纯天然野生土茯苓为原料,秉承着传统方法制作土茯苓膏,经过多道工序细细打磨而成的土茯苓膏,晶莹别致、脂润如滑。切开后浇上糖水,土茯苓膏的香醇与糖的香甜碰撞在一起,使土茯苓的特有味道在口腔慢慢化开,是消暑降火的必备佳品。
土茯苓必须经过冲洗、去皮、机器碾成渣状、揉捏、过滤,才能熬制土茯苓膏,过程相当复杂。尤其是揉捏过滤,因为是纯手工操作,需要三四个小时,然后需要静置沉淀,换水几遍才能进入熬制程序。熬制好之后待冷却加上糖水或者蜜糖搅拌吃,爽口滑嫩,香甜可口。土茯苓膏具有清热利湿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制作技艺得到活化传承,塘口土茯苓膏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众多外地食客纷纷慕名而来。土茯苓淀粉还可以晒干备用,远离家乡的游子也可品尝到家乡风味,一碗晶莹剔透的土茯苓膏,承载着塘口人对乡愁的寄托和童年的点滴回忆。
腾鳝饭
滩涂“长”出非遗美味
在溪头镇的浅滩上,生长着一种特色美味——“腾鳝”。这种鳝鱼喜欢在淤泥中钻洞,身体会分泌出一种黏液,所以想要抓住它可不容易。但是勤劳的阳西人却用“腾鳝”做出了一道民间美食——腾鳝饭。
在溪头镇白土村,大片滩涂最适宜鳝鱼生长。制作腾鳝饭以家庭传承为主,许多饭店厨师也会烹制。厨师选好鳝鱼后,开始拆骨拨肉,从头尾处将鳝鱼剖开,骨肉相连处再划一刀,柔韧的鳝骨就分离出来了。刀法要快而准,才能把骨头拆得干净利索,这样血还是锁在肉里。
腾鳝饭口感特别,松软的饭粒和鳝肉不软不硬、无渣无刺,味道十分鲜美。饭中腾鳝特有的海产鲜香,不腥不臊,似肉香又似鱼香。腾鳝饭的锅巴被当地人称作“饭焦”,同样色香味俱全,呈现出淡淡的金黄色,表面非常平整,味道也很可口。作为腾鳝饭的“最佳拍档”,鳝骨汤浓郁滋补,让人喝到停不下来。
“阳西腾鳝饭制作技艺”是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腾鳝饭还曾获得阳西县首届粤菜名厨争霸赛金奖。
鱼祃
炸出美味烟火气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洋镇具有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上洋鱼祃是当地特色小吃,也是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洋鱼祃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只需一口沸腾的油锅,一只陶瓷大盆。大盆盛着和好的粉浆,切好的长条形鱼块在粉浆里浆裹一下,用两支特制的长筷子夹起鱼块,贴在铁锅的边缘按压固定,接着在鱼块的两侧补上粉浆。这样,一个鱼祃的最初形状就呈现出来。
鱼祃贴在油锅边煎烤后,在锅壁热力的作用下,粉浆由乳白色逐渐变得半透明,粉浆开始凝固,质地也逐渐变硬。这时,经验丰富的鱼祃师傅就会用一支薄薄的小铲子,在鱼祃上浇几下热油,再瞅准时机,把贴在锅边的鱼祃轻轻地铲一下,鱼祃就滑到锅中,开始在锅中与热油共舞。
在滚油加工后,鱼祃粉浆变硬、变脆,颜色变黄,里面的鱼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炸好的鱼祃沥油后晾一下,就可以售卖了。鱼祃要趁热吃才能保持风味,外边沾着一点精盐,里面的鱼肉呈雪白颜色,焦香的味道和鱼肉的鲜香在口腔里重新组合,特有的味觉体验瞬间让人直呼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