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文化中,出现在餐桌上的鱼种类繁多,有的长相喜人、有的长相惊人,而泥鳅就属于那种其貌不扬的,身体滑溜溜,还喜欢钻泥巴,在很多人印象中它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
别看泥鳅长得丑,它可不简单,在民间被誉为“水中人参”,还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的美誉。泥鳅究竟凭啥获得了这样的赞美,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下泥鳅。
滑溜溜的泥鳅,高蛋白,补钙又补铁!
泥鳅一年四季都有,但尤以秋季最为肥美。很多人都见过或吃过泥鳅,却很容易把它和黄鳝搞混。俗语讲:“黄鳝遇泥鳅,滑头对滑头”,它俩虽然长得像,但没啥关系(戳此了解黄鳝→吃它比鸡胸肉还减肥!这种水产长得像蛇,很多人害怕,但其实营养很不错!)。
图:中国食物成分表
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泥鳅主要有两种,包括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前者体背及两侧多呈灰黄色或暗褐色,背鳍前部身体呈圆筒状,鳞片较小,尾柄处常有黑斑;后者体色偏黄,身体更侧扁,皮褶发达,鳞片较大。[1]
图:泥鳅 中国生物志库
图:大鳞副泥鳅中国生物志库
泥鳅身体表面附着很多黏液,滑溜溜的,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底部淤泥中,别看生活环境不咋地,营养还真不错!
1鱼中隐藏的高蛋白选手
泥鳅作为鱼类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自然不赖,而且在鱼类中算较为突出的高蛋白选手了。
每百克泥鳅的蛋白质含量为 17.9 克~20 克,[2、3]不仅比常见的草鱼、鲢鱼、鲫鱼、鳙鱼高,甚至比昂贵的三文鱼还高呢,是补充优质动物蛋白的良好来源。
2铁钙锌含量出众
泥鳅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富含钙、磷、钾、镁、铁、锌、硒等营养,其中钙铁锌含量都特别值得一夸。
每 100 克泥鳅的铁含量为 2.9 毫克,比牛瘦肉(2.3 毫克/100 克)还高,对于需要控制红肉摄入的人来说,是补铁和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优质食物来源;泥鳅的钙含量很“惊人”,每 100 克高达 299 毫克,常见鱼类中排得上前五名,在《中国食物成分表》中仅次于花骨鱼、丁香鱼(干)、油浸沙丁鱼和带鱼(切段),相当于同等重量牛奶(约 104 毫克/100 克)的近 3 倍;锌含量为 2.76 毫克/100 克,在新鲜常见于鱼中,仅次于鲈鱼。[2]
3淡水鱼中的“脑黄金”
泥鳅的脂肪含量很低,只有 2 克/100 克,同时脂肪酸构成非常健康,不饱和脂肪酸占主导,含有 DHA和 EPA,它们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神经发育、视力发育以及中老年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海鱼中的鲭鱼、三文鱼、小黄花鱼、带鱼都是补充 DHA 和 EPA 非常好的来源。其实淡水鱼中的泥鳅也不错,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每 100 克泥鳅的 DHA 和 EPA 含量分别为 40.6 毫克、51.8 毫克,EPA+DHA 为 92.4 毫克,比鲫鱼、草鱼、鲤鱼这三种常见淡水鱼都高,更是黄鳝的 8 倍多。[2]
根据国际食品与农业组织(FAO)和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 250 毫克 EPA 和 DHA。吃 100 克泥鳅,便可满足近一半的需求。
当然,即便是同一种鱼类,脂肪酸的组成也会受到饵料脂肪酸成分的影响。不同环境条件下、摄食的食物来源不同,会导致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差异。
至于泥鳅的热量,只有 96 千卡/100 克,比鸡胸肉还低,减肥也能放心吃!
安心吃泥鳅,得知道这 4 件事
虽然食用泥鳅虽然营养丰富,但也需要注意以下 4 个方面,以确保健康安全。
1寄生虫警告:杜绝一切生食行为!
泥鳅是多种寄生虫的重要中间宿主,可能感染的寄生虫病有多种,包括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等。[7]2021 年发表在《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上的一篇文献,研究人员检测了福建省多个地区的泥鳅共 1190 条,发现其寄生虫感染率为 14.62%,包括颚口线虫、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其他寄生虫。[8]
任何形式的生食(如生吃、活吞)、半生食(如烧烤不熟)以及所谓的“杀菌”偏方(如用白酒、酱油、芥末、醋腌制)都无法有效杀死寄生虫!唯一安全的方法是彻底加热,确保在 100℃ 的沸水中烹煮足够长的时间,使泥鳅完全熟透。
2高嘌呤:痛风及高尿酸患者需警惕
泥鳅的嘌呤含量为 247 毫克/100 克,[2]属于高嘌呤食物。对于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绝对禁食;在缓解期,也应严格限制摄入量,以免诱发痛风;高尿酸血症人群同样需要控制食用频率和份量。
3胆固醇不低:高胆固醇血症注意
泥鳅的胆固醇含量并不算低,为 136 毫克/100 克,[2]高于很多常见鱼类,仅比银鱼、鮎鱼低。虽然健康人群不必过分担心,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控制总胆固醇的摄入量。
另外,首次食用泥鳅者应先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鱼类、海鲜过敏的人群,更应谨慎,防止出现食物过敏症状。
总结:
在鱼类中,泥鳅虽然“丑”但营养还不错。不仅低脂肪高蛋白,钙和锌的含量还能站在鱼类前排,补铁方面更是不输牛瘦肉,还能为我们提供 DHA 和 EPA。需要注意的是,泥鳅千万不能生吃,很多常见做法都很美味,比如泥鳅炖豆腐、椒盐泥鳅、酱焖泥鳅、麻辣泥鳅等。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