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产是‘江西小炒’。”
这句起初略带调侃的网络热梗,正逐渐成为现实。走在杭州、宁波、义乌的街头,“江西小炒”招牌随处可见。它们店面朴素,灶火不息,食客络绎不绝。有人调侃道:“在浙江,找一家地道杭帮菜反而不易,‘江西小炒’倒是遍地开花。”
为何率先走出江西、走进全国视野的,是“江西小炒”?这个充满民间气息的称呼,如何成了江西味道走向全国的名片?
一盘小炒 自草根引爆风口
江西从不缺好菜。三杯鸡、四星望月、藜蒿炒腊肉、粉蒸肉、瓦罐汤、鄱阳湖胖鱼头……道道皆是山水之赐、风物之韵。
赣菜之美,藏于乡野,隐于市井,却也囿于深闺。它像一位手艺精湛的老匠人——底蕴深厚,却讷于言辞。“赣菜”更多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存在,尚未真正落地为一种“生活符号”。而“江西小炒”,却以脚步丈量山河,用烟火写就自己的传播故事。
“江西小炒”四字,自带画面:小馆子、大炒锅、红辣椒、升腾的油烟。走进任何一家“江西小炒”,冷柜陈列鲜肉时蔬,顾客指菜,厨师现炒。这种“所见即所得、现炒即所食”的方式,精准命中了当代人对“真实感”的渴望。它不标榜精致,却还原了“吃饭”最本真的体验——热腾、踏实、有锅气。
“江西小炒”的走红,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也非企业打造的IP,而是成千上万在外打拼的江西餐饮人,用生存智慧凝聚出的“集体身份”。他们借“江西小炒”宣示来源,也靠它彼此认同。这种自下而上的品牌生成,反而更具生命力。不靠广告,靠口碑;不依赖资本,靠味道。
2024年10月,“江西小炒”推出“人间烟火味 江西小炒鲜”的宣传口号与统一标识,标志着这一草根品牌走向规范化。这既是对其民间生命力的肯定,也启示我们:有时候,最原始的,最真;最草根的,最有力。
一锅镬气 于异乡照见温情
“江西小炒”这一称呼,本身就值得细品。它诞生于跨省流动之中,成型于他者目光之下。它突出“江西人”和“小炒”两个关键词——这是一种“籍贯+品类”的组合,直白、朴素,却有效。
“江西小炒”是活跃在市井的生命实践,追求效率、实用。当大众渴望真实的烟火气时,自然容易引发共鸣。
开一家“江西小炒”店有多简单?租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店面,置办冰柜和铁锅,夫妻二人即可开张。食材现买现切,口味随机调整,菜单灵活,成本可控,风险较低。这种“轻资产创业模式”,成为许多江西家庭走出乡土、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长三角地区,由江西人经营的“小炒”类餐饮门店超过五万家。
“小炒”这门手艺,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大投资,只要肯吃苦、会颠勺,就能在异乡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它构筑了一张“可复制的家庭网络”。父亲带儿子,姐夫带小舅,同村人抱团开店,形成“老乡链”。他们在异乡建起微型的“江西飞地”,以家乡味维系情感,凭勤劳换取尊严。因此,“江西小炒”从来不只是一个餐馆,它是江西人应对时代变迁的生存策略,是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微光,是一场静默而坚韧的“民间出埃及记”。
有人说,“江西小炒”的灵魂是“锅气”。没错,那口铁锅所带来的焦香与镬气,是工业预制无法复制的风味。但比锅气更动人的是人情味。若有食客在一个雨夜推开杭州城西一家“江西小炒”的门,会看到店面不大,地面微湿,墙上是手写菜单。老板来自抚州,约莫五十岁,一边炒菜一边自然地问起熟客:“今天又加班?老样子,辣椒炒肉加个蛋?”那一刻,大家便会明白:我们所眷恋的,不止于味道,更是那种“被记得”的温情。在算法支配、机器配送、扫码点单的时代,还能有人用最朴素的方式问出一句“今天累不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照见,如此珍贵。
“江西小炒”让人安心,正因它代表着一种非标准化的生活。没有中央厨房,没有标准流程,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秘方”,每一口菜都带着厨师的温度。也许咸了,或许辣了,但正因不完美,才格外真实。
一味启蒙 让赣味烟火人间
这一次,江西人以味觉为语言,凭借千家万户的锅灶完成了一次集体亮相。
“江西小炒”,是赣菜光谱中的一个切面,是走向大众的“第一站”。它以“炒”为主,侧重家常味、快节奏、强下饭。而赣菜的丰富远不止于此——从鄱阳湖的鲜鱼,到井冈山的山珍;从景德镇的瓷宴,到客家的酿菜,赣菜多元、宽广。
“江西小炒”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破题思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让消费者记住了“赣菜是辣的、香的、现炒的”,完成了一次宝贵的“味觉启蒙”,成为很多人体验赣味的“入门课”。将来,当人们因“小炒”对江西味道产生兴趣,我们便可顺势推出更丰富的赣菜形态:高端宴席、文化雅集、创新料理……这才是“小炒”带来的长远价值。
“江西小炒”的走红,是肯定,也是提醒。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播,要先有“流量”,再谈“质感”;先让人知道,再让人了解;先让人吃上一口,再让人读懂背后的文化。
如何让“小炒”不止于“小”?如何将“锅气”转化为“品牌力”?或许可从这三步出发:一是接纳多元表达,承认“江西小炒”本身就是赣菜的一部分,甚至是更具生命力的部分。允许文化在流动中变异,在融合新生。二是赋能基层创新。政府可提供食品安全培训、创业贷款支持、区域品牌联营等服务,帮助小店主提升品质、扩大影响。三是讲好复合故事。未来的赣菜传播,不应只有山水画般的静美,更要有“一人一锅闯天下”的动人生存叙事。将厨师的故事、家庭的奋斗、城乡的互动,都融入“赣菜文化”之中。那一口锅里,翻炒的不只是菜肴,更是命运、乡愁与希望。那是属于平凡人的史诗,也是最中国的味道。
让“江西小炒”做赣菜的先锋,让“赣菜”成为“小炒”的底蕴。当一家家“江西小炒”在异乡亮起灯火,当一句句“来份辣椒炒肉”在街边响起,赣菜的春天,其实已经悄悄到来。小炒不小,大有可期。人间烟火处,最是赣味浓。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