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5 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大约有 6.73 亿 人口挣扎在饥饿线上,并且预计 2030 年将有 5.12 亿人面临长期食物不足问题,粮食安全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挑战。
面向未来,人们的饮食需求正在从“吃饱吃好”向“吃出健康”转变,在满足日常饮食的安全便捷、多样化摄入、营养均衡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与精准营养、以及更加幸福的饮食体验。
1、农场智慧化,让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2035 年全球农业将迈入智慧农场时代,农田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土地,而是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构建而成的“立体智慧体”。无人机与机器人集群完成 80% 以上的田间作业,卫星导航助力播种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垂直农场利用 LED 光源与水培技术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农业生产将突破地理与气候的约束,形成“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新型生产关系。
未来场景:农场自组织生产,打造未来农业新形态
未来农田是遍布智能设备的“数字农场”,每一块土地都拥有“智慧大脑”,通过土壤传感器和气象监测仪等传感设备,实时感知土壤湿度、光照和温度,动态调节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和营养。当系统检测到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滴灌设备会自动运行,精准补充水分,既不浪费水资源,又能让作物“喝饱喝足”。
农民不用再顶着烈日到田间巡视,只要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查看数据,就能知道哪块土地需要施肥,以及什么时间需要防治病虫害。在温室大棚里,植物生长不再依赖自然光照,人造光源根据作物需求调节光照的时长和强度,让作物在反季节也能旺盛生长。
垂直农场利用多层种植和营养液栽培等技术,在城市中心也能实现绿色蔬菜全年无休的生产。智慧农场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农业生产,摆脱了气候和地域的不确定性,让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2、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化饮食,“缺啥补啥”
随着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穿戴设备的深度融合,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营养管理模式。通过基因组测序与表观遗传分析,结合肠道菌群动态监测,营养监测系统可以精准识别个体的代谢差异(如乳糖不耐受、维生素 D 合成效率低等),构建多维营养需求模型。在这个基础上,智能穿戴设备(如柔性电子皮肤、植入式纳米传感器)实时追踪血糖和维生素水平等多项生理指标,形成动态更新的个人营养“数字孪生体”,为饮食个性化推荐和管理提供了基础。
未来场景:精准营养,让健康触手可及
基于营养画像和健康图谱生成膳食推荐,将为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呵护。老年人借助动态营养方案,优化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延缓肌肉流失,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儿童和孕妇在专业营养指导下,贴合个体的生长需求,为健康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运动员根据代谢预测,精准补给,提升赛场表现。在个性化饮食与精准营养的帮助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一场深远的转变,通过科学认知与个体需求的精准对接,让饮食健康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构建“饮食 - 身体 - 环境”的动态平衡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云端算法的协同,助力饮食选择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
结语
展望未来,智慧农场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约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支撑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生产。精准营养借助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穿戴设备,构建个体专属营养管理体系,通过个性化饮食推荐和管理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2035年中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40%以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将提高7.8%。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