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东北,金风送爽,秋风拂过吉林梨树县的无边高粱地,穗叶起伏间,酒香浮动。9月16日下午,2025“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这片黑土地上如期举行。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朱学东,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名酒研究所创始人张静,围坐于田间,以酒为媒,共话清香型白酒的风味密码与文化源流。
主持人将酒杯轻推至每位嘉宾面前,邀大家先闻其香。王德良略一倾杯,便指出:“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清香纯正,风味层次非常清晰。”他从发酵科学角度解释道,白酒的风味根基在于原料,淀粉转化为酒体,蛋白质促进微生物生长,单宁则赋予酒液丰富的风味轮廓,“好粮酿好酒,粮是酒之肉。辽东平原与加拿大优质大麦产区同纬度,土壤与气候条件极适宜高粱种植。这里的高粱单宁含量适中,是清香型白酒香味的关键来源。”
▲一场溯源对谈在田间展开
诚如所言,当黑土的肥沃与雨热同期的天时相遇,生长于此的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精准适配汾酒的发酵需求,也沉淀下独特的风土风味。在梨树的黑土地上,汾酒联合吉林省农科院为黑土量身选育的粳型专用品种——汾酒9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曾这样介绍道:“粳高粱直链淀粉含量高,破碎后更易发酵,壳薄粒大的特点,正好契合清香型白酒的酿造需求。”
风味的奥秘,源于土地,成于技艺。“高粱酿酒并非古已有之,而是蒸馏技术传入中国后的产物。”朱学东从历史维度补充,他推测,中国蒸馏酒历史约在800至1000年之间,汾酒所在的汾阳因地处宋金边界,较早接触蒸馏技术,成为高粱酿酒的先行者。“晋商南迁带动了酿酒技艺的传播,技术、需求与原料三者的结合,推动了白酒香型的演进。”朱学东认为,汾酒对地缸发酵等传统工艺的坚守,正是其文化底蕴的体现。
▲一望无际的高粱
欧阳千里则从产业视角指出,汾酒原粮基地的规模与管理令人震撼:“140万余亩基地中,仅梨树县就近10万亩。这种‘从种到收’的闭环品控,不仅保障了原粮稳定性,更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好酒是种出来的’。”他提到,汾酒近年营收从140亿元跃升至360亿元,正得益于其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文化的传承:“汾酒的成功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历史、工艺、原料与品牌势能共振的结果。”
产业的尽头是人,品牌的终点是“人心宇宙”。“汾酒通过‘第一车间’这类活动,将品质故事转化为情感联结。汾酒让消费者走进田间,见证原料生长,这种透明化沟通极大增强了信任感。”张静认为,汾酒的品牌势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坚持“产品+文化+战略”的价值积累,“即便行业面临挑战,汾酒仍能逆势增长,正是因其做对了‘正确的事’。”
始于匠心,终于品质。“走进汾酒第一车间”不仅是一场品质溯源,更象征着行业竞争已进入全产业链整合的新阶段。从原粮种植到酿造工艺,从管理升级到文化传播,白酒产业的维度正在不断拓宽。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人”——无论是消费者对透明生产的期待,还是农户因产业赋能而改善的生活,都体现出品牌背后深厚的人文关怀。
▲嘉宾们品尝鸡尾酒
红穗摇曳,酒香漫野。从一粒高粱到一杯美酒,汾酒以技艺传承与产业布局书写着一部属于中国清香的品质史诗。在这片黑土地上,粮心与酒魂相融,传统与创新共生,汾酒的故事,仍在继续。
文字:刘 妍
摄影:卫 波 严长江(见习)
编校:刘 霞
责编:董 雷
审核: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