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补补」已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出超过200家门店,主要以盒马店内MINI店,以及货架产品的形式呈现。
来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2020年,盒马推出自有滋补品牌「盒补补」,最初以燕窝、花胶等传统中式滋补品切入市场,随后逐步拓展至药食同源健康食品、保健品类和茶饮领域。
截至目前,「盒补补」已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出超过200家门店,主要以盒马店内MINI店,以及货架产品的形式呈现。今年8月,其北京首店正式开业,明确切入燕窝品类,有望成为继燕之屋后又一规模化的连锁滋补品牌。
▲图源:网络
从品牌定位到业态创新,「盒补补」不仅仅是盒马旗下的一个产品线,依托“盒马基因”它已经逐渐成长为具备自有商品逻辑、供应链标准和独立门店形态的新业态探索者。
它是否能够重新定义“药食同源”的零售方式?“养生超市”又能否成为下一个超级物种?
产品矩阵:
一张写给消费者的“精准养生方”
盒马早已成为年轻群体购买健康产品的核心渠道之一。在其卖场中,养生茶饮、药膳零食、即食膏方等产品几乎随处可见。
而作为盒马旗下品牌,「盒补补」在线上线下均拥有独立露出板块。进入盒马App,「盒补补」被明确归类在“营养保健”类别下,产品均带有品牌标识,符合药食同源目录的商品会标注“药食同源”标签,成分与功效说明清晰,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
▲图源:盒马鲜生App
FFL研究发现,「盒补补」的产品体系并非简单堆砌品类,而是围绕现代人生活场景和健康需求,构建出一套“解决方案型”产品矩阵——本质是将传统滋补理念转化为现代商品语言,以快消逻辑重组滋补产品,覆盖从“养生小白”到“资深专家”的全类型用户。
其产品设计体现出三大核心特点:
①即食化:针对“没时间”的痛点,强调即食性,极大降低了养生的门槛。
茶包系列约10余种,主打药食同源成分复配,口味十分丰富,如苹果黄芪党参茶、赤小豆薏米茶、五指毛桃茯苓茶、酸枣仁百合茯苓茶等。膏剂系列,有红糖姜枣膏、山楂六物膏(含鸡内金)等数款产品,其品类都集中在大部分消费者常见的成分和口味。代餐系列,如黑芝麻黑豆九黑粉、猴头菇山药粉、纯铁棍山药粉、山药百合燕窝粥,也是消费者常见且市面销量的热门成分。
▲图源:盒马鲜生App
②需求化:围绕“明确痛点”提供对应产品,帮助消费者“快速匹配”自身需求。
例如针对上班族推出润喉清肺的胖大海罗汉果茶;为熬夜人群准备提神补气的人参五宝茶;面向女性群体提供暖宫养颜的红枣桂圆玫瑰茶;甚至还推出助眠放松的艾姜紫苏足浴包。产品数量不多,但切点极准。
▲图源:盒马鲜生App
③基础原料化:针对“自行动手”的深度用户和家庭场景,提供散装或精装的基础药食同源原料,如枸杞、黄芪、陈皮、茯苓、石斛、葛根、茯苓、芡实等。
这类产品既满足传统消费者对“道地药材”的信任,也契合年轻人自制养生水、煲汤、做饭的风潮,实现“药食同源”的生活化渗透。
▲图源:盒马鲜生App
④礼品化:在健康消费意识觉醒的当下,药食同源类礼盒正成为中青年群体功能型送礼的新选择。相比传统坚果、糖果或水果礼盒,它们既有保健价值,又具文化意味,也符合当下人们消费理念的多重优势。
盒补补精准捕捉到这一方向,在现有产品基础上,推出多款礼盒装,如玫瑰燕窝礼盒、双参礼盒;以及地道原材料的四拼或八拼礼盒等,将药食同源素材转化为“轻奢品质+功能价值”型礼品,切入节庆与社交场景,与传统零食、水果礼盒形成差异化竞争。
▲图源:盒马鲜生App
综上可见,「盒补补」并未追求SKU数量的扩张,而是围绕药食同源成分做最大化的开发。其产品策略强调功能明确、使用便捷、场景清晰,基本覆盖当前健康消费的主流趋势与痛点。
这种选择大众认知度高、接受度广的品类进行多样化呈现的策略,既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也避免因过度选择导致消费者决策困惑。在盒马零售已有的健康品类基础上,「盒补补」进一步聚焦,建立起一条更精准、更专业、更值得信赖的养生细分赛道。
供应链:
盒补补的“隐藏实力”与成本密码
“盒补补”真正的壁垒,在于盒马多年来所构建的成熟供应链体系——包括规模化的采购议价能力、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以及数据驱动的精准选品与快速反应能力。这套系统在药食同源赛道中同样形成了降维打击。
——源头直采:品质与成本的双重把控
盒马通过“盒马村”等产地直采模式,早已实现从农田到卖场的垂直整合。其“盒马村”模式强调的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根据盒马平台的订单开展生产,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订单农业、智慧农业、产品创新、设施提升等措施,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形成以城带乡、数字驱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一方面盒马与这些农业基地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可以持续提供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例如,盒马与多个农业基地形成稳定合作,可实现“以订单定生产”,既保障原料的高标准与可追溯性,又能凭借大规模集采压低价格。
对“盒补补”而言,这意味着它能深入亳州、宁夏等核心药食同源相关药材产区,直接对接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药材品质,同时因减少中间环节而获得显著成本优势。这种能力在滋补品行业中并不多见,也是“盒补补”在未来能够坚持“高质价比”的底层支撑。
▲图源:盒马鲜生App
——以销定产:需求驱动(C2B)反向定制
盒马擅长的C2B模式,同样复用在“盒补补”身上。通过平台消费数据,盒马能快速捕捉市场趋势——哪些食材正流行、哪些功效被热议、哪些产品存在供给缺口。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合作厂商建议,抛出大规模、标准化的订单。对厂商来说,这是稳定且诱人的生意。
例如,“盒补补”推出的“口粮茶”系列,就是基于盒马对年轻人茶叶消费转向“日常、高性价比”的洞察。上架仅一个月,部分单品销售额突破百万,反映出需求反推产品的爆发力。这种能力让“盒补补”不必盲目铺货,而是围绕真实需求做精准开发,既降低试错成本,也提高单品成功率。
▲图源:网络
过去药材的线下零售多集中于中医药馆,近几年,药材原产地的厂商已经将商超渠道当做重点的拓展方向,甚至在和一些商超合作开发新产品,预计商超会是未来药食同源原材料增长的重要方向。
——数据驱动:标准化与敏捷迭代机制
盒马拥有一套基于数据的商品管理系统,通过动销率、用户评价、区域偏好等多维指标,实现商品的快速调优与汰换。最短48小时内,即可完成从数据预警到产品调整的全流程。
在药食同源领域,这意味“盒补补”可不断优化产品组合与标准。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对低糖、方便食用的偏好,快速迭代膏方配方;或根据地域差异推出区域限定产品,实现“千店千面”的精准供给。
这套机制不仅保障产品始终贴合市场,也在持续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的标准化与可信化,与传统滋补品模糊、依赖经验的流通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网络
“养生超市”
会不会是下一个超级物种?
尽管“盒补补”已在全国开出多家门店,但从品牌走向集合业态、真正打通线上线下,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盒补补”在盒马线下店中设有独立专柜,但SKU有限、定价偏高,与线上货盘存在一定差异。以北京首店为例,其主打燕窝品类,正通过折扣吸引顾客——原价3068元的燕盏现售2688元,即食燕窝礼盒也从399元降至299元。
FFL实地观察发现,当前光顾“盒补补”线下店的主要仍是对价格不敏感、有明确进补需求的小众客群。由于产品丰富度不及线上,客流量普遍不高,体验尚未形成闭环。
▲图源:FFL拍摄于盒马线下店
近年来,“养生超市”概念逐渐兴起。但多数尝试仍停留在杂牌保健品集合店的阶段,产品来源混杂、缺乏信任机制,难以真正打动消费者。
“养生超市”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个零售新物种?对于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平台型选手而言,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它本质上是一种“垂直品类的深度运营模式”,反映出养生消费正从礼品化、低频化转向日常化、高频化。超市场景天然具备高客流与便利性,有望承接这一波健康消费红利——但背后离不开供应链管控与数据洞察的核心能力。
“盒补补”正在做的,是以超市思维重塑滋补零售、以供应链能力重构产品体系,最终通过日常化、食品化的场景教育市场。它或许正在重新制定药食同源赛道的新规则:
①产品重构是第一步:如何将传统药食同源成分变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各类商品,实现最大化的开发。
②供应链是壁垒:长期的竞争力来自源头控制、成本优化与标准化能力,而非单纯的营销。
③互利共创:无论是品牌商、厂商、药材种植基地,还是类似盒马这样的新零售渠道,双方可以紧密合作,一方提供稳定的生产,一方提供数据和销售能力,为优质的药食同源产品找到精准出口。
结语:
“药食同源”赛道正在悄然分化,并逐步形成两种主流路径:一端是走向高度标准化、场景日用化的品牌(如盒补补),依托供应链与渠道能力,将传统滋补转化为日常消费;另一端则坚守专业主义,面向更高阶需求,强调功效实证与专业信任。
“盒补补”的价值,不仅对于盒马本身,更在于它用零售逻辑重构了药食同源滋补品的开发与销售方式——它降低传统滋补的认知和消费门槛,使之变得更简单、更可信、更触手可及。
它未必能通吃所有市场,但却很可能率先定义“药食同源日用化”的标准。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之争,更是供应链效率、数据洞察与用户信任的综合性战役。
/ END /
// 本文来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