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初秋,中国咖啡市场掀起一股新浪潮。Manner咖啡,这个曾因员工冲突和负面舆论陷入风波的品牌,如今在东北地区意外“翻红”,单日销量突破千杯,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焦点。记者走访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发现,Manner门店前排起长龙,消费者多为年轻上班族,他们手持冰美式,笑称“这咖啡不骗穷人”。这一现象背后,是品牌精准的定价策略、高效的运营模式,以及年轻人“猎奇尝鲜”的消费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36氪等权威媒体报道,结合实地调查,还原事件全貌,揭示这一商业奇迹的真相。
Manner咖啡并非一夜爆红。2024年,品牌曾深陷舆论漩涡,员工与顾客冲突事件频发,工作压力巨大。据2024年6月报道,Manner门店员工每日需出品500杯咖啡,高强度工作导致迟到或请假即扣全勤奖1000元,引发广泛争议。然而,品牌并未一蹶不振。同年9月,Manner推出定价20元的新品,主打“不卑不亢”策略——价格不高不低,既吸引尝鲜者,又避免“回头客”重复消费。这一招精准击中年轻人心理:负面评价反而激发“反向打卡”热潮,网友纷纷吐槽“难喝”,却带动销量逆势增长。这种“低分信自己”的消费文化,让Manner在2024年底实现翻盘,为2025年的爆发埋下伏笔。
2025年6月,Manner乘胜追击,在36氪报道中推出秋冬新品,如巧克力风味咖啡,结合节日元素,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新奇口味的双重需求。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巩固了品牌形象,还为其在东北地区的扩张铺平道路。东北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敏感,Manner的20元定价(约一杯奶茶的价格)直击“亲民”定位,被网友戏称为“不骗穷人”——意指不靠高价忽悠消费者,而是以实惠吸引大众。
“最高日出千杯”并非夸张。记者在沈阳中街门店观察到,工作日下午,排队人群绵延数十米,店员忙得脚不沾地。店长王女士透露:“9月以来,单日销量稳定在800-1000杯,高峰期突破1200杯,相当于每分钟卖出2杯。”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媲美2023年竹筒奶茶在景区的4000杯纪录。为何东北成为爆点?
首先,气候因素:东北秋季转凉,热咖啡需求激增,Manner新品如“巧克力可可”契合季节变化。其次,运营效率:品牌借鉴了“单品店”模式,产品线极简(主打美式、拿铁等基础款),原料标准化,出杯速度快,人力成本低——这与2022年无人糖水铺的“高效预制”模式异曲同工,后者曾实现日均2000元营收。最后,社群营销:Manner学习2021年代数学家咖啡的“情感链接”策略,通过线上问卷、线下活动(如咖啡品鉴会)培养用户黏性,东北门店的本地化活动(如“冬日暖咖”主题)更添亲和力。
消费者张先生(25岁,哈尔滨白领)的话代表了许多人:“20元一杯,比星巴克便宜一半,味道不差。网上说难喝,我偏要试试——结果成了日常必备。”这种“猎奇心理”驱动下,负面帖子反成免费广告,社交媒体上“#Manner挑战”话题阅读量破亿。
“不骗穷人”的核心是定价策略。Manner新品坚守20元档位,巧妙避开高价咖啡(如星巴克30-40元)和低价竞品(如便利店10元咖啡)。证据显示,该定价源于2024年的成功经验:20元既不会让消费者“不敢尝试”,也不会因太便宜而招致“低质”质疑,反而营造出“高性价比”口碑。在东北,这一策略尤为有效。当地人均收入较低,但消费意愿强——2024年网红“东北雨姐”事件显示,东北用户对品牌诚信高度敏感。Manner以透明价格打消顾虑,赢得信任。
然而,火爆背后暗藏挑战。员工压力仍未缓解:门店为应对千杯销量,配置3-4名员工,但人均日产量仍达300杯以上,工作强度大。此外,模仿者涌现,如“东北版”山寨门店,可能稀释品牌价值。记者提醒,消费者需认准官方渠道,避免受骗。
Manner的东北热潮,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趋势。其一,“反向营销”成利器:年轻人厌倦传统广告,负面评价反成流量入口。其二,效率至上:单品聚焦模式(如珍珠奶茶专门店)能压缩成本,提升出杯量。其三,区域化是关键:东北的成功源于本地化运营,未来品牌若想复制,需结合地域特色(如东北冬季长,热饮需求高)。
展望未来,Manner计划在东北新增50家门店,但需平衡销量与员工福祉。专家指出,咖啡市场已进入“新茶饮式”混战期,品牌若想长久,须在“便捷”中注入“人情味”,正如无人糖水铺探索的“温度与效率结合”。
结语
Manner的东北奇迹,是商业智慧与消费心理的碰撞。它以20元咖啡打破“贵即好”的迷思,用“不骗穷人”赢得人心。但热潮之下,品牌更需坚守品质与责任。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言:“咖啡千杯,不如诚信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