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十七届湖南茶业博览会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一片叶子能有多大的分量?
在张家界市永定区,张家界莓茶正给出它的答案:一个产业的崛起,与一方水土的未来。这片传奇藤叶,生于绵延有势的武陵山川,叶不厚不薄,却能沁人心脾,润泽一方。
当我们深入茶山,所听所闻,早已超越了风声鸟语。那是一曲关于富民强村、产业蝶变的时代交响,其间的探索、喜悦与思考,都回荡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山水之间。
一根藤,牵起百业兴
张家界莓茶,学名显齿蛇葡萄,是武陵山脉特有的自然瑰宝。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树”,而是一种富含天然活性黄酮的藤本植物,被誉为“黄酮之王”,兼具抗氧化、清咽护肝等多重健康价值。
过去,它只是土家百姓房前屋后自饮自用的“长寿藤”。如今,在永定区“一县一特”战略的精心培育下,它已华丽转身为串联起农业、工业与文旅业的“黄金叶”。从零星采摘到15.3万亩的连片种植,从农家土灶到现代化产业集群,永定人以远见和魄力,为这根古老的藤蔓铺就了一条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的发展新路。
截至2024年,张家界莓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28亿元,带动全区19个乡镇的9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一片叶子,真正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厚重根基。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永定区联合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积极研发新式茶饮,并跨界探索“莓茶+面膜”“莓茶+饲料”“莓茶+黄酮营养液”等高附加值产品,让这根藤蔓的力量,穿透了行业的壁垒。
一张网,织起千斤担
产业行稳,标准致远。永定区深谙此道,率先构建起覆盖育苗、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全环节的“1+2+6+N”莓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这不仅是一套文件,更是一张确保品质的严密网络,让每一片茶叶的成长与蜕变都有据可依。
在这张“网”的护航下,全区134家莓茶加工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6条高效清洁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投入运行。更重要的是,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防伪溯源码,便可追溯其从茶园到舌尖的全过程。
“品牌的背后,是标准。”永定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陈海晏一语中的。正是这份对标准的坚守,铸就了“张家界莓茶”这块金字招牌的灵魂。目前,该品牌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6项有机食品认证和24项绿色食品认证,87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当它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推广目录时,这缕来自武陵山的茶香,便开始飘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一根链,串起多元场景
农业的价值,绝不止于田畴间的收获。永定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场域,打破了张家界莓茶作为单一农产品的身份桎梏,使其成为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的载体。
在热播剧《江山如此多娇》里,莓茶是推动剧情的温情元素;在歌曲《莓茶姑娘嗓门亮》中,它是山谷间回荡的动人旋律。莓茶文创、非遗技艺、公益微电影……一片叶子,延展出文学与艺术的张力,映照出产业与文化交融的风景。
桥头乡的白马山天门郡莓茶主题公园,是“茶旅融合”的鲜活样本。在这里,3000亩生态茶园与现代旅游体验无缝衔接。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走进茶山,亲手采摘芽尖;在非遗工坊,观摩古法炒制的精妙;在土家歌舞与典雅茶艺中,沉浸式感受莓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原来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心血和智慧。”一位来自北京的学生感叹道。茶香与人气在此交织,一片叶子所激发的多元场景,正悄然重塑着这片土地的气质与未来。
有人说,现代化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对永定而言,这条路,始于一片叶,兴于一根藤。它生于大山,走向世界;根植传统,拥抱现代。它不仅带富了一方百姓,更激发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层活力。
在湖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宏伟蓝图中,张家界莓茶的故事,是起点而非终点。从茶山之巅眺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壮美画卷,已在武陵山水间,徐徐展开。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