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两个多月,备受网友关注的下饭综艺《一饭封神》终于迎来决赛。
以鸡蛋为主要食材的车轮战中,30分钟一轮的极限出餐赛制,将仅剩的6位厨师一一淘汰。最终,小厨宴究生(屈雨瑜)用姜汁冰淇淋和炖蛋打败了大厨杨艳彬的鸳鸯蛋炒饭,夺得厨神。
屈雨瑜封神并不意外。最后一轮比拼里,选手们都绞尽脑汁,将普通的鸡蛋变化出万般菜品。而她能在每半小时内做出一道道不平凡的功夫菜,蛋清做成面条、蛋黄和蛋白交错编织、咖喱鸡蛋包裹蟹钳,脑洞之大惊艳了评审和网友。
虽然综艺收官,但网友线下打卡的热情不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一饭封神》选手们的餐厅爆满,有的餐厅预订甚至排到两个月以后,大小厨们“多手联弹”的入场券更是一票难求。
有人选择在家当大厨,复刻红烧肉、焗猪扒饭、烧椒鲈鱼等经典菜品,网友则在评论区用评审金句互动“非常balance(平衡)”“我宣布你入局了”。一场美食竞技节目,却看到了更多有温度、有故事的人。
高手过招,厨房也是江湖
《一饭封神》集结了米其林、黑珍珠的明星主厨,市井巷尾口碑老店的厨师,还有新锐有创意的年轻厨师。这就像比武大赛的战书传遍武林,百名高手云集至紫禁之巅,共赴这场惊动江湖的盛会。
要镇得住高手,评审也得是美食界响当当的人物。新荣记集团创始人张勇,他相信食物只要尝第一口就能分出好坏。世界50佳餐厅国内最高排名持有者,精通中餐和法餐的顶级厨师郑永麒Vicky以“balance”出圈,味道的平衡是他评价菜品的重要标准。谢霆锋则更看重“美食世界观”,注重菜品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细数往期节目,从大小厨同一食材的1v1对决,酸辣鲜极致味道的挑战,到最终的鸡蛋料理赛,考验的都是选手的做菜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正如武侠剧本的降龙十八掌,招式看似简单,却需要多年积累的深厚内力。
当生存圈不断缩小,选手阵容从100到6,难度也在不断加码。刚刚结束的总决赛,将“鸡蛋”作为主要食材,每轮限时30分钟,每过半小时就淘汰一人。
这形象地诠释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越是极端情况,越能见真章。大厨杨艳彬说,一看到这个题就兴奋了,脑子里蹦出十几种不同做法,像极了班上的学霸,当别人还在苦恼压轴题的思路,他却能一下想出好几种解法,做得又快又好。
突破层层挑战,挺进六强的小厨是屈雨瑜、狮城黑马和小花儿,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为对面大厨做菜的时间可能比自己的年龄还大,经验非常丰富。然而在鸡蛋主题赛中,大厨和小厨又回到了同一起点,处理最平凡的食材,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在创意这方面,经常在极端情况下定制外宴的屈雨瑜从来没输过。围观的选手们惊叹,每次看她备菜切菜,都想不出来会做成什么样,只有端上桌的那一刻才能揭晓。第一轮,屈雨瑜做了一道经典客家菜蛋饺,创新点在于鸡蛋熬煮的浓汤,增加了菜的鲜味,回扣鸡蛋料理的主题。
当选手被逐个淘汰,心态稳显得尤为可贵。一路以“稳”被大家记住的屈雨瑜依旧从容不迫地备菜切菜。这一轮用鸡蛋酱打底,把鸡蛋土豆粉卷成意面摆盘,再撒上炸好的蛋丝点缀。时间紧张菜品却依然无可挑剔,连评审谢霆锋都感慨,30分钟是不是时间太长了。
比武进入“一剑封喉”的最终时刻,大厨杨艳彬和小厨屈雨瑜站到了最终擂台上。
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米饭被缓缓推出,杨艳彬立即想到经典做法蛋炒饭。屈雨瑜却跳出常规思路,先是将米饭过水清洗,裹上红薯淀粉,再用糖水汆烫,她要做一道纯手打的姜撞奶冰淇淋,再配上火候刚刚好的姜汁炖蛋。
越是在紧张的时候,越要挑战复杂的呈现形式。此招虽险,胜算却大。在屈雨瑜看来,前面的四轮比赛里她都做了主食,最后一道正适合用甜品收尾。
从海选到封神,谢霆锋一直关注着屈雨瑜的成长。他认为,“比到最后,屈雨瑜已经是赛场上风格最鲜明的选手了。她的每道菜都能把分量控制得刚刚好,这种‘一口吃’的特点尤其符合现代的饮食习惯”。
大厨和小厨,传承中创新
《一饭封神》冠军的诞生,让大众看到了“少数派”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年轻一辈的无限可能。然而节目中另外一群人也时刻被提起,那就是愿意和小厨们同台竞技、并惺惺相惜的大厨们。16位大厨初登场时面色冷峻,有种生人勿近的严肃,让人不禁想象他们在后厨板起面孔教训年轻弟子的态度。
随着节目深入,大厨的独特魅力被看见,黎子安微醺有松弛感,曾怀君总是乐呵呵仰天大笑,邵德龙宽厚亲切,Tiffany董嘉琪温柔又有力量感。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每个大厨脸上都写满了云淡风轻,有久经沙场的从容和自信。
大厨邵德龙是中餐殿堂级的人物,入行超过四十年,还是国内首批米其林的获得者。作为资深的老前辈,他想借节目展现给年轻一辈看,他们所演绎的中餐文化究竟是什么,也把中餐思路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年轻时的邵德龙
同为大厨的帅晓剑谈到:“年轻厨师有自己的想法,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也希望未来能给予他们一些经验上的帮助,也会向他们学习”。大厨们通过自己对比赛的投入,体现着对厨师行业的坚守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作为传统的代表,邵德龙在大小厨对决中用脑花做菜。面对这道中餐的经典食材,他选择用卤水的形式呈现,“虽然食材有多元化的演绎,但传统一定要坚持”。
在和帅晓剑、林潮带组成的“160岁”团队战中,大厨们给年轻小厨打了个样,展示何为团队精神和大将风范。邵德龙本被分配的任务是熬煮高汤,但他会主动帮帅师傅做切配,刀工了得,每次装盘前还会用心擦拭,处处严谨。
对于小厨的少年心气,邵德龙更是理解,“能够看到年轻一辈的厨师,他们很有自我也很创新,他们接触的新东西会更多,其实我们也应该向这帮年轻厨师学习。厨师这个行业,实际上就是一种匠心精神,你能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够了”。
有实力又谦逊的大厨,以及大厨和小厨之间的温暖互动,成为综艺的最佳看点。
如果说邵师傅是老派主厨的代表,黎子安则颠覆了观众心目中的大厨形象,他总是手不离酒,爱和选手开玩笑。虽然自己在香港的餐厅neighbourhood已经入选亚洲50佳,但他仍然对创造美食有无限的热情和冲动,每一道菜都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被称为厨师界的宫崎骏。
当被熟人问到为何来参加比赛时,黎子安开玩笑地说,“自己其实每天都在怀疑人生,在这里可以偷懒不去餐厅打工”。每次比赛,他总是悠闲地在灶台前踱步,就像是在自己家厨房琢磨今天要做什么菜。
比赛结果止步第三名,黎子安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最精彩的结局了”。回望做厨师的大半人生,他觉得在厨房做料理最紧要的就是享受,做厨师就要喜欢吃,这样就算站十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一定要跟着它走,不要轻易放手。
大厨们将人生奉献给最热爱的厨房,这让后辈们看到了职业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从业的决心。不少网友评价,在小厨身上能看到大厨年轻时的样子,也更加期待他们未来的样子。
在团队经营战中,大小厨的合作碰撞出不少火花,观众肉眼可见的是小厨的成长。燃少从初期的桀骜不驯到主动配合队员,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野心兼具。屈雨瑜前期一直低调稳扎稳打,到能主动发现团队问题,并快速给出解决方案,才华开始显山露水。
中餐发展需要大厨的沉淀,更需要小厨的敢想敢做,根本原因是当下餐饮环境的改变。陈晓卿表示,过去的美食比赛,更多比的是规矩,这次更多比的是头脑,要有味觉和嗅觉的满足,还要有记忆点。
大厨有经验和手艺,小厨则更擅长创意,两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正如大厨邵德龙离场时所说,“没有晚辈就没有中国菜的未来”。中餐需要代际的传承,而传承最离不开的是创新。在镜头扫到的角落里,大厨默默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小厨,越到节目后期,越能看到不同菜系和技法的交流融合。
人生的故事,都在一道菜里
当厨师群像被看见,藏在灶火后的人生故事也在节目中娓娓道来。谢霆锋认为,来到这个节目,做菜好吃只是基本,他寻找的冠军是对创造美食有世界观的艺术家。
真正的厨神有自己的创意和标准,也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故事揉进菜品里,让食客不只是吃一道菜,而要感受到主厨的心意,味蕾跨越千山万水,品味人生的翻涌。
在美味人生的比赛中,每位选手都掏出了压箱底的故事,几乎是在两小时内带评审和观众回顾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人生。
大厨陈晓东为评审展示了坚定自己学厨梦的“人生照片”,电影《食神》中周星驰用鲜花拔丝写了一个“心”字。“只有用心,你才可以做出最好的菜”,就是这一句话,让他再没有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并一直坚持下去。
决定参加比赛后,陈晓东就定制了心字的模具,并用椰子干、鲜茉莉花等食材做了名为“重心出发”的椰子茉莉慕斯蛋糕,几乎完美复刻了食神同款。
这个举动出乎在场评审的意料,甜品并非陈晓东擅长的餐品,认为他最后赛段应该用更安全稳妥的招式。但陈晓东却觉得,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一定会后悔,这是他参加比赛最大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
透过一道道人生料理,食物仿佛定格了时间,让观众看到主厨的来时路。
小厨屈雨瑜入行从连锁餐厅的冷厨做起,因为常常进出冷库,手也被泡在冰水里,她留下了体寒的毛病,每次生理期都要靠止痛药才能挺过去。尽管如此,屈雨瑜三年里从未请过一次假,她不想让人觉得女生不适合做这一行。
但从冷厨到热厨,质疑声并未消失,有同事嘲讽她“你根本就不是一名厨师”。屈雨瑜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她主动加班,做到一个人完成两个人的工作量。她的努力被主厨认可,并主动表示“如果以后有像你一样的女厨师,都可以介绍到我们热厨房”。
美味人生之战中,屈雨瑜选择了自己独立研发的第一套菜品酸汤鱼。
在外宴公司,屈雨瑜用这道菜赢得了同行和客户的认可,这是她从默默无闻的执行者成为独当一面的女主厨的转折点。她想用这道菜鼓励自己和别人,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只需要遵从内心的选择,并且付出不亚于别人的努力,一定能有收获。
一个人的故事是人生,许多人的故事连在一起就成为了集体记忆。大厨帅晓剑是疆二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去了新疆。从上海探亲回来,他忘不了蟹味的那口鲜,即使是父亲做的素蟹粉也不能解馋。可偏偏人到中年,他成了上海的知名厨师,才终于意识到那碗素蟹粉蕴含的父爱。
食物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也许有的情感难以体会,但酸甜苦辣的味道人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