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1673篇原创文章
传统零食品牌的竞争对手,已不再仅仅是其他零食公司,更包括了那些掌握着货架、数据和消费者的渠道本身。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传统零食利润熄火
近期发布的零食行业半年报揭示的,并非仅仅是业绩波动,而是一曲行业性的“哀歌”。
财务数据哀鸿遍野,良品铺子上半年营收锐减27.21%至28.29亿元,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录得约-0.94亿元的亏损,同比下降491.59%;来伊份同样出现亏损,归母净利润约为-0.51亿元;三只松鼠营收微增7.94%,但归母净利润却腰斩至1.38亿元,同比下滑52.22%;而洽洽食品则交出了近十年来最惨淡的中期业绩,净利润约为8864.2万元,预计同比下降73.68%。
当头部玩家们集体陷入困境,就已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亮起了红灯。
问题的核心在于,零食行业的商业逻辑受到冲击。其盈利两端——成本与售价,正被双向夹击:上游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而下游市场却因同质化导致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此消彼长之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了。
行业困境的第一个层面或者说第一重压力,源于其成本结构的固化。
传统零食品牌们过往的成功模式,正在转变为当下的经营负担。以三只松鼠为例,财报显示,其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激增25.11%,达11.19亿元,占营收比重超过20%。这笔巨款砸下去,换来的却是仅7.94%的营收增长和利润的腰斩。
更直白而言,同期营收仅增长7.94%,归母净利润却下降约52.22%,说明费用增长与营收增速不匹配。
同样,来伊份的线下直营模式也面临着结构性压力。曾通过快速扩张门店网络获得市场地位,如今正受制于实体零售的高额固定成本。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飙升61.09%,主要归因于短期借款增多、利息支出上升。高昂的门店租金与人力成本,叠加收缩的客流,让其盈利模型难以为继。
在供应链上游,即便是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洽洽食品,也因葵花籽等核心原料的采购成本上涨,直接导致了利润的大幅下滑。
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现实,传统巨头们的成本,无论是线上的营销费用,还是线下的租金人力,都已成为难以压缩的固定支出。这种成本结构,使其经营风险敞口增大。
第二重压力,来自企业定价能力的弱化与外部价格战。
如果说成本上升侵蚀了利润基础,那么定价权的丧失则直接冲击了营收。良品铺子是这一困境最典型的样本。过去,凭借高端零食的差异化定位,获得了长期的品牌溢价。然而,当市场消费趋势转向注重“质价比”时,这个建立在营销故事之上的“高端”,便显得不堪一击。
2023年底,该公司启动了大规模降价,这是一次根本性的战略调整。良品铺子在财报中确认,营收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产品的售价下调”。此举实质上承认了其原有品牌溢价的失效,意图通过转向价格竞争来维持市场份额。
然而,财务结果显示,这一策略并未成功,上半年录得近1亿元的亏损。这表明,该公司现有的成本结构无法支撑低价竞争模式。
新兴的量贩零食渠道则不同,它们依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在低毛利下实现盈利。相比之下,传统零食企业的降价行为,在没有相应成本优势支撑的情况下,未能有效抑制竞争,反而损害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结论是,当成本持续上升而销售价格被迫下调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下降。这种来自成本和售价的双向压力,是导致行业内主要公司业绩普遍下滑的直接原因。
2
渠道战场
如果说利润下滑只是一个结果,那么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卖零食的渠道变了。简单来说,传统零食品牌正在失去话语权。
过去,品牌凭借影响力和用户基础占据上风。三只松鼠引领线上零食模式,来伊份在连锁门店上设立了标准。渠道方需要优质品牌来吸引消费者,定价和渠道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品牌手中。但如今,关系已逆转,渠道在博弈中愈发占据主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好想来”(万辰集团)与“鸣鸣很忙”等量贩连锁零食店的快速扩张。
2025年上半年,万辰集团新增1468家门店,总数达15365家。大规模门店网络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与传统经销不同,量贩渠道本身也在品牌化,并掌握了更多供应链话语权。而依靠直采、大宗采购和缩减流通环节提升了效率,能以更低价格拿货甚至订制。
万辰的财报显示,其量贩业务毛利率仅11.49%,这种低毛利对习惯高毛利的传统品牌形成了冲击。
这让传统品牌陷入两难:不进入,就错失巨大市场;进入,就得接受低毛利定价,腾出的利润空间只能由自己让渡。更要命的是,一旦接受了渠道的低价,产品的价格就不再由品牌价值决定了。品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和溢价能力,也就被削弱了。
传统品牌也想过反击。比如三只松鼠曾想收购量贩品牌“爱零食”,试图把渠道抓在自己手里,但后续因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2025年公司宣布终止收购。
除了量贩渠道,来自商超的自有品牌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山姆会员店、盒马等零售商正利用自己掌握的会员数据和销售终端,直接开发零食自有品牌,下场参与竞争。
2025年一季度,盒马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达35%,山姆会员店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上。
自有品牌优势明显,省去了渠道费和大量营销支出,价格更具竞争力;同时能根据一手的销售数据迅速迭代产品,市场反应速度远超传统品牌。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商超平台的信任会直接转移到其自有品牌上,这形成了一种传统品牌难以复制的天然背书。
这意味着,传统零食品牌的竞争对手,已不再仅仅是其他零食公司,更包括了那些掌握着货架、数据和消费者的渠道本身。它们的市场空间正被多方挤压。
与此同时,它们赖以生存的核心渠道也在同步走弱。主攻线下的来伊份,电商渠道营收大幅下滑,线上转型不力;洽洽的线上收入虽有增长,但利润率偏低,盈利能力受限。反观线上起家的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同样未能在广阔的线下市场取得突破。
面对新渠道的冲击和原有渠道的萎缩,传统巨头的线下扩张基本停滞。它们不得不通过关闭效益差的门店来控制成本,财报中停滞甚至下降的门店数量,正是这一困境的直接写照。
当新兴渠道难以攻入,原有渠道又不断流失,渠道本身就从一个利润来源,变成了一项高成本的负担。当这个连接企业与市场的关键环节变得既昂贵又失控时,利润的下滑,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3
失焦的光环
当盈利模式与渠道优势相继失效后,传统零食巨头手中最后的王牌,似乎只剩下“品牌”。
然而,这道曾经坚固的防线也正被侵蚀:它们赖以成功的品牌故事,在新一代消费者面前,正迅速失去吸引力。
这并非简单的“品牌老化”,品牌方仍在沿用旧的叙事逻辑,但听故事的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都已经变了。
首先,是对“高端”的定义权旁落。良品铺子曾以精致包装和高定价来诠释高端。但在今天,定义高端的权力已转移到渠道和消费者手中。
以山姆、盒马为代表的新型零售渠道,凭借其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和严苛的选品标准,建立起了渠道即品牌的信任。
与此同时,消费者自身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专业,他们会仔细研究配料表,信赖成分博主的测评,对“科技与狠活”高度警惕。在这种语境下,一个仅仅依靠营销故事支撑的高价产品,显得空洞且缺乏说服力。
其次,是“方便”的标准被重塑。三只松鼠的崛起,得益于电商快递带来的便捷。而当小时达成为日常,楼下的量贩店触手可及时,即便是隔日达也已从核心优势降级为基础服务。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被无限放大,耐心被极大压缩,品牌曾经建立在物流时效上的护城河,就这样被新一代的基础设施所填平。
更根本的失效,在于品牌与产品的脱节。这是一个尖锐但必须直面的问题:如果撕掉所有包装,消费者能否明显区分出三只松鼠的坚果、良品铺子的果干和来伊份的肉脯吗?更可能得答案是:难以一眼区分。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行业长期存在的模式问题,许多头部品牌更像是“品牌运营商”和“渠道整合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造者”。它们依赖庞大的OEM/ODM代工体系,产品同质化严重。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市场营销和渠道铺设,而非产品研发和创新。
这种模式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或许可行,但在产品力愈发重要的今天,显得根基不稳。卫龙上半年财报显示,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营收同比增长44.3%,约达21.09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显著上升,已成为公司的核心支柱。这清晰地证明,最稳固的品牌护城河,终究是一款能够定义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标志性大单品。
从盈利引擎熄火,到渠道话语权旁落,再到品牌叙事失效,我们看到的已非某个环节的局部失误,而是整套商业逻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系统性失灵。
然而,困境之中并非全无转机。巨头们已开始艰难的自我调整:良品铺子转向健康配方,在产品健康方向发力;来伊份开始推出药食同源类“中式养生水”等新品;三只松鼠则探索线下量贩、生活馆等多业态试点。这些举措虽未立刻反映在财务数据上,但表明它们正试图在混乱中寻找新的价值锚点。
一座商业大厦的动摇,并非朝夕之功。对于这些曾经的行业定义者而言,前路已无坦途。必须彻底重新审视自己的成本结构、渠道关系以及产品与品牌的连接。
这场安静而残酷的淘汰赛已经打响,能否在阵痛中完成自我革新,将是决定存亡的关键。(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