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料到,有一天推开海底捞的门,目标会从沸腾的火锅,变成一份20元的自助午餐。有网友发现,这份工作日自助里,3款热菜、3款凉菜打底,再配上1种水果、2款饮料和2款主食,性价比藏在细节里——要知道,海底捞平日人均近百元,这样的定价无论对比品牌过往,还是当下的午餐市场,都足够有吸引力。
更有人留意到,每天的菜色还会换样,新鲜感不打折扣。其实早在去年,海底捞在各地上线工作日自助午餐的消息就陆续流传,因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饮食习惯有差异,定价和菜色也跟着“因地制宜”。甚至有些门店还推出12元-15元的午餐盒饭,用实惠和便捷,接住了忙碌上班族的用餐需求。而追溯更早,2020年时,海底捞在新加坡、伦敦等海外地区,就已试水盒饭套餐。
海底捞2024年日均客流110万人次,数据看似可观,但懂餐饮的人都清楚,午市客流远少于晚市,工作日午市更是妥妥的“低谷期”——就像我们日常去餐厅,也能明显感受到午间的冷清。更关键的是,工作日午市节奏快,消费者要的是高效快捷,冗长的火锅就餐流程根本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正是精准抓住了这个痛点,海底捞果断推出工作日午餐自助、午餐盒饭,甚至延伸到早餐服务,一点点挖透午市、早市的存量价值。靠着大品牌的口碑、一贯的好服务,再加上亲民价格,它成功把“空闲时段”盘活成“黄金时段”,让门店的“闲时经济”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这不仅是顺着市场需求走,更是把自身经营潜力挖得更深了。
除了在门店经营时段上创新,海底捞的“去火锅化”,还藏在子品牌的拓展里。内部的“红石榴计划”是关键——按照官方说法,这个计划要靠新品牌、新店型、新模式、新理念,帮海底捞开启新征程,推多元化发展和多品牌布局。
这份布局的成果很清晰:截至2024年末,“红石榴计划”已孵化11个子品牌,落地74家门店。从“焰请烤肉铺子”的烟火气、“小嗨爱炸”的酥脆感,到“喵塘主麻辣烤鱼”的重口爽劲、“汉舍中国菜”的中式雅致,再到“HaoNoodle”的面条专场,覆盖了多种餐饮品类。进入2025年,脚步还没停:1月上线砂锅菜品牌“从前印象砂锅菜”,5月又开了面包烘焙品牌“SHUABAKERY”,如今子品牌已达13个,触角伸到了烤肉、炸鸡、麻辣烫、烘焙等更多赛道。
海底捞这番“不务正业”,背后是对火锅市场的清醒认知。作为主营业务,火锅虽是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部分,但近几年早已高度饱和——红餐研究院数据显示,高线城市的中高档火锅市场,甚至进入了过度饱和、内卷加剧的状态。渗透率接近天花板,也让海底捞过去几年面临着市场压力大、消费者增长乏力的难题。
拓展“非火锅”子品牌,成了海底捞破局的关键。涉足不同餐饮赛道,既能分散经营风险,又能探索全新的利润增长点,为集团找“第二增长曲线”。只是餐饮市场风云变幻,这场“去火锅化”改革,能不能让海底捞在激烈竞争中持续领跑,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