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纸,光如镜,筋如弦,酸辣一瞬击穿灵魂”——这,就是陕西臊子面。这一碗面,盛着半部华夏史。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字缺一不可,才是“老陕”认证的臊子面。面上浇的一勺臊子,藏着黄土高原的“风土芯片”。臊子汤中油脂香而不膻;酸辣鲜香,一口入秦。
西周“馂余”祭祀,肉丁入汤,赐福百姓,是为臊子面;盛唐长安,刘禹锡“举箸食汤饼”,诗人亦为它写文赞颂。今日关中,谁家娶媳、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仍少不了一口“圣餐”——第一碗泼汤祭天地,第二碗才能落肚,汤回锅,福循环,被称作吃“福巴子”。
面是骨,臊子是魂。选黑猪切丁如豆,文火两小时“煎”出油脂,农家自酿的粮食醋沿锅边刺啦一声,色亮如琥珀,存百日仍香。胡萝卜、木耳、黄花、豆腐、鸡蛋皮“五菜”铺顶,金木水火土五色,端上一部活周易。
一碗面,是陕西人的“人生彩蛋”:满月面、升学面、娶亲面、过寿面……无臊子,不成席;无臊子,不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