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只有山西人才懂炒馍花有多香」登上热搜。
炒馍花,是山西人餐桌上的“常客”,将馒头切丁,与鸡蛋液拌匀后炒至金黄,再搭配上其他食材,便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对山西人而言,炒馍花不仅是解决剩余馒头的妙招,也是刻在骨子里对“碳水”的热爱。
山西,这个的“碳水王国”,究竟还蕴藏着怎样的魅力?
碳水花样,山西人的面食艺术
山西碳水,如同舌尖的奇幻之旅。从北至南,山西孕育出无数佳肴。刀削面、拉面、猫耳朵……每一种都独具风味,承载着地域特色与文化记忆。
它们总能以多样形态和丰富口感,让人惊喜连连,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
糕糕饼饼,煎炸最香!
面食在山西人手里,如鱼得水。面条之外,山西的糕糕饼饼们也相当出彩,甚至成了鲁迅先生的伴手礼。他在小说《孤独者》中说: “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 闻喜煮饼就是一种油炸点心。
与闻喜煮饼同为油炸食品的麻叶、麻花和油糕,在山西也广受欢迎。
在大同,清晨一碗刀削面配一块麻叶,被视作早餐的“双倍碳水快乐”;在太原,经典早餐“老豆腐配麻叶”深入人心,酥脆咸香的麻叶,搭配口感嫩滑的老豆腐,一刚一柔,是太原人清晨味觉的温柔慰藉;晋城的麻叶则更为酥脆,入口即碎,香气四溢……
同属“麻”字家族的麻花,以南部的稷山麻花和北部的神池麻花最为知名。
稷山麻花已有千年历史,手艺娴熟的老师傅一日可搓制千根,成品细长、色呈金黄,外酥内软,嚼劲十足。神池麻花外形短粗,制作讲究“三酵肥、二水、半油”,必须使用胡麻油,小火慢炸后脆而不硬,香甜耐嚼。
油糕的种类更为繁多,几乎各地都有其地方版本。晋北地区多以黄米面制作油糕;晋南地区则偏好小麦粉。
甚至在临汾乡宁,每年四月初八更举办“油糕会”,数十家油糕摊点组成“油糕之海”,一家赛一家的好吃…
除了炸食,山西的烤烙类饼食同样精彩。
晋中太谷饼已成为驰名全国的伴手礼,口感松软、麦香浓郁;
大同黄烧饼以胡麻油和面粉反复揉搓,烤制后极酥,触之易碎;
长治驴油酥火烧以熟驴油和面,形如柿饼,与凉粉、腊驴肉并称“三件宝”;
怀仁糖干炉(又称“闪塌嘴”)香酥脆甜,备受世人的盛赞;
沁县干馍可夹猪头肉或热糕同食;
运城枣蛋馍则常包入煮蛋、柿饼、坚果等馅料,也承载了对亲人的思念。
孝义火烧、清徐孟封饼、芮城石子饼……
山西各种油饼、酥饼、火烧、烧饼多到数不清。
山西的“卷饼文化”也不可忽视。晋城卷白馍与临汾卷卷形似春卷,烙好的薄饼可卷豆芽、萝卜丝、粉条、肉丝等各类食材,灵活多变。
当然,山西人不仅擅长卷饼,更善于烹煮饼子。运城北相镇的羊肉胡卜,以死面饼切丝,配鲜醇羊汤煮制,滴入辣椒油更显风味;柳林孟门熬则将鲜豆腐与三角状空心“油斜”共煮,故也称豆腐熬饼;解州羊肉泡馍则是将馍掰入羊肉汤中泡食,汤中交织羊肉、羊杂与粉丝,热腾腾、香喷喷……
此外,山西的炒饼亦为一大特色。长子炒饼被评选为“山西名小吃”,加入粉条与蒜苔,出锅撒蒜末增香;襄垣炒饼则先将饼蒸软再炒,起锅前加蒜苗,香气扑鼻。
从炸到烤,从卷到煮,再到炒,山西的糕、饼文化博大精深,融合地域风味与人文情感。
做好一碗山西面,需要“十八般武艺”
山西面食文化博大精深,山西人以巧手赋予面食灵魂。从拉、抻、拨、削到压、擦、揪、抿,再到剪、切、擀、扯……一系列动词勾勒出山西人做面的精湛技艺。这些动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也是对食材的尊重与热爱。
在山西,和面讲究“面光、手光、盆光”,这是对和面质量的要求,也蕴含着山西人对面食的珍视。甚至山西人还讲究“原汤化原食”的习惯,吃完面再来碗面汤顺一顺。
面团和好了,山西人便会拿出做面“兵器”,这些制作工具丰富多样,如刀削面、刀拨面、剪刀面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
刀削面以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的面条著称,需由经验丰富的师傅精准削制;刀拨面则使用特制大刀,切出长达半米、切口成小三棱形的面条,口感劲道滑爽;剪刀面家常易做,用普通剪刀即可,煮时面条如小鱼游动,杜甫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剪面因此更具文化韵味。
此外,山西面食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晋中、阳泉一带的抿尖,用抿尖床制作,豆面与白面掺和,口感独特;擦尖偏爱高粱面与白面搭配,擦出的面条形似小蝌蚪;剔尖则考验功力,需用筷子剔出两头尖中间鼓的小鱼状面条;饸饹面也是山西面食的代表,从北到南,制作方式和配料各有特色,如大同的荞麦饸饹面搭配羊肉汤,运城的白面饸饹与大盘鸡组成特色组合……
在山西,就算是没有工具,他们徒手做面的技艺同样令人称奇。拉面、揪片、掐疙瘩、搓猫耳朵等,无需借助工具,仅凭双手就能做出形态各异的面条。就拉面而言,拉得很细就成了龙须面,卷后再烤就成了一窝酥,拉成一根就成了长寿面。
即便是没有水煮,山西人也会放入土豆、豆角等蔬菜与面一同焖制,成为山西人难以忘怀的家的味道——焖面。
山西面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面食都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制作工艺到食用方式,无不体现着山西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创新。
山西的这些碳水,为啥咋做都好吃?
山西碳水做法多样,但每种都好吃,不仅是因为每个“碳水”本身足够美味,而且它们的美味自然离不开优质的“源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整体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多平原少、多旱、少水、气温低,这样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得山西盛产小麦、高粱、大麦、荞麦、玉米、小米等耐旱的农作物。
山西南部盛产小麦,运城地处黄河流域,被誉为冬小麦的黄金种植带,这里的小麦享受着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加之黄河水的滋养,使得运城面粉质地细腻,麦香浓郁。用这样的小麦做出来的食物,绝对是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山西人用小麦面做出了刀削面、剔尖、红面擦尖、沾片子等上千种面食。除了小麦面,山西人还善于将小麦与其他杂粮搭配,创造出独特的面食(例如夹心面,是小麦面裹高粱面的面食)。
山西的杂粮作物同样丰富多样。山西北部盛产莜麦,其磨制而成的莜面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当地人民的重要主食。荞麦也是山西的重要杂粮之一,尤以晋西北的静乐、神池等地最为出名。荞面口感韧滑,营养丰富,可制成碗托、糕、凉粉等特色小吃。
此外,太行、吕梁等山区广泛种植玉米,金黄细腻的玉米面可变幻出窝窝头、发糕、糊糊等多种吃食。
山西人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面食,背后是山西人的朴素生活哲学。
山西人有多喜欢“碳水”
山西人对碳水的热爱,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割舍。
在法国巴黎,郭章龙的丈母娘孙胜林凭借一手正宗的山西刀削面手艺,开了“功夫刀削面”餐厅,吸引了众多食客,成为巴黎的一道独特风景。她做的刀削面,不仅让华人赞不绝口,连法国朋友也对其念念不忘。
而著名导演宁浩,作为山西太原人,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去吃一碗黄豆面。
甚至有网友说:“好久没有吃到这种馒头了(炒馍花),山西崽在外地快疯了。”对他们来说,这种对家乡碳水的执着,是山西人共同的情感纽带。
山西作为“碳水王国”,面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华夏文明摇篮”之称的山西,光是有响当当名气的面食就达280多种。
山西人不仅在家乡享受着各种碳水美食,还将这种热爱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碳水的热爱。这种热爱,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山西人独特的情感标识。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编辑:勾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