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门东的青石板路上,“青糕记”的木质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90后店主林晓雨正站在玻璃柜后,用竹制刮刀将刚蒸好的桂花糕切成菱形小块,糯米的清香混着桂花的甜香,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这家开了五年的糕点铺,藏着外婆传了三代的非遗桂花糕手艺。
“做桂花糕讲究‘慢’,急不得。”晓雨手上的动作不停,语气里满是笃定。选米要挑当年的新糯米,浸泡72小时后磨成粉,再用细绢筛反复筛三遍,直到米粉细得像云朵。和粉时糖油比例毫厘不差,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揉好的粉团要“三揉三醒”,每一次醒发都要裹上湿布,避免水分流失。蒸糕的蒸笼是外婆传下来的竹笼,火候要始终保持“上汽不沸”,蒸足20分钟,揭开笼盖的瞬间,雪白的糕体上嵌着的桂花如同碎金,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刚接手铺子时,晓雨也曾犯过难。传统桂花糕甜度偏高,年轻人大多不爱吃,开业头三个月,每天只能卖出十几块。看着外婆留下的旧账本,她突然想:“老手艺不是守旧,得让年轻人喜欢才行。” 她开始琢磨改良配方,减少三成糖分,加入冻干草莓、抹茶粉等新食材,还把圆形的糕点做成小巧的梅花、玉兰花造型,连包装都换成了印着国风纹样的棉纸。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非遗糕点,晓雨拿起手机拍起了短视频。镜头里,筛粉的簌簌声、揉面的沙沙声、蒸糕时升腾的热气,配上她温柔的解说,意外收获了百万粉丝。有网友留言:“看你做糕的过程太治愈了,想尝尝非遗的味道。” 如今每天开门前,铺子外就排起了长队,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游客,也有放学后来买点心的学生,甚至还有年轻人把桂花糕作为伴手礼,送给外地的朋友。
“外婆以前说,好糕点要暖人心。”晓雨将包装好的桂花糕递给顾客,眼里闪着光。玻璃柜里,传统的桂花糕与新式的抹茶糕整齐排列,就像老手艺与新时光的温柔相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晓雨用五年时间证明,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要找对方式,就能让老手艺甜透更多人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