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脚下,翠竹掩映,溪水潺潺,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民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循着山水而来,让这座深藏桂北山区的瑶族乡彻底 “热” 了起来 —— 客房预订排到半月后、高端民宿 “一房难求”、特色体验项目接待量同比激增七成,昔日的 “山旮旯”,如今成了人人向往的 “诗和远方”。
这一蝶变的背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纽带,统筹政策、金融、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山路通了:“彩虹路” 架起致富桥 特色业态引客来
华江瑶族乡坐落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南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 “三江之源”,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地。这里汉、瑶、壮、苗等多民族和谐共居,1.82 万各族群众守着 “绿水青山”,却曾因交通闭塞难拓发展路。
“以前游客下高速后要绕一个多小时盘山路,现在走旅游公路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潺与蝉” 民宿主理人蒋涛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巨变。近年来,兴安县统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等多渠道资金,重点攻坚交通瓶颈。2025 年元旦,总投资 3 亿元、全长 8.1 公里的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一期)—— 当地群众口中的 “彩虹路” 正式通车,宽坦的柏油路串联起猫儿山景区、老山界龙潭江景区及沿线村寨,彻底打通了 “山门”。目前,旅游公路二期已纳入规划,通信、环保等配套设施同步升级,为旅游业发展筑牢了 “硬支撑”。
被当地群众称为“彩虹路”的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一期)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华江的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暑期,猫儿山景区推出的 “躺平式漂流”——“窝囊漂” 凭借 “果冻水” 般的清澈溪水爆火出圈,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70%;沿线村寨依托天然溪流打造的戏水体验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数据显示,整个暑期,华江瑶族乡游客接待量、旅游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
在华江,各村寨都有“果冻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民宿火了:政策金融双助力 从 “农家乐” 到 “精品化”
“5 年前开农家乐时,客人吃完就走;现在做高端民宿,800-1600 元 / 晚仍供不应求。” 华江首家规模化中高端民宿 “有树” 的主理人廖杨新,是当地民宿产业升级的见证者。2020 年,他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借鉴浙江莫干山民宿经验,将传统农家乐升级为集住宿、瑶浴、亲子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民宿,不仅留住了游客,更赚到了 “第一桶金”。2023 年,他又利用政策支持扩建新楼,增设泡汤泉等特色服务,客群覆盖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省市。
“有树” 的成功不是个例。在政府引导下,华江民宿产业从 “零散化” 向 “集群化”、“低端化” 向 “精品化” 加速转型:从事竹木加工的杨军夫妇赴江苏学习民宿运营后,在竹林寨打造的 “溪溪相遇” 民宿,12 间客房均定价千元以上,暑期入住率超 95%;返乡创业者唐爱明通过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的 “民宿贷”,一周内获得近百万元无抵押贷款,今年 6 月开业的 “醉枫民宿” 刚亮相就迎来满房高峰。
为破解民宿发展的资金、土地瓶颈,当地打出 “政策组合拳”:通过宅基地改革试点盘活闲置农房,鼓励村民参与民宿经营;金融机构创新推出 “民宿贷”,单笔最高可贷 500 万元,截至 2024 年 8 月 25 日,仅华江支行就为 100 户民宿及餐饮业主发放贷款 3000 万元。如今,华江已培育民宿及农家乐 100 余家,其中中高端民宿 30 多家,涵盖中式美学、现代简约、茶文化体验等多元风格,形成 “一户一特色、一寨一风情” 的发展格局。
“满眼都是绿水青山,民宿既有设计感又接地气,比在城市里舒服多了!” 来自深圳的游客曾亚琳带着朋友连住两日,对 “窝囊漂”“果冻水” 等体验赞不绝口。
游客在民宿玩水
生态活了:守好绿水青山 念活 “共富经”
“茶叶品质好不好,全看山水养得妙。” 作为兴安县六垌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峰深知生态是华江的 “根”。她 2016 年返乡重振传统制茶技艺,依托猫儿山 300-1200 米海拔的野生茶树资源,打造的六垌茶先后斩获国际鼎承茶王赛金奖、“广西十大名茶” 等荣誉。如今,她的 “茶也客栈” 每年吸引大批茶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采茶、制茶,带动周边茶农年增收 5000-3 万元。
在华江,“生态优先” 不是口号,而是融入发展的日常。当地将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细化巡河巡山、垃圾清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责任分工,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守护 “三江之源”;在旅游开发中严格限制过度商业化,要求民宿建设与自然景观相融,确保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种 “生态 + 旅游” 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群众共享红利。以往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有的在景区、民宿从事服务工作,月收入超 4000 元;有的依托本地资源种植生态果蔬、制作民族手工艺品,通过 “民宿代销”“游客直购” 拓宽增收渠道。2021 年以来,华江瑶族乡潘家寨、垌子坪寨、凤凰寨入选自治区 “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累计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超千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 5 亿元,实现了 “旅游增收、民族交融” 的双赢。
从 “藏在深闺人未识” 到 “网红打卡地”,华江瑶族乡以资金为杠杆、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内核,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也为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了一抹亮眼的 “瑶乡绿”。(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张莉 图文/韦颖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