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在游览过程中如果对某个景点、店铺或文化项目感兴趣,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搜索‘AI游西江’小程序,上面有非常翔实的介绍,还支持与AI智能对话,实时获取您所需要的信息。”8月27日,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带团导游李乾聪在完成基础讲解后,向游客热情推荐了一款智能导览工具。
“AI游西江”小程序界面
作为一名拥有13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导游,李乾聪几乎数不清自己来过西江千户苗寨多少次,所有讲解词早已烂熟于心。但他坦言,自今年3月马蜂窝旅游网与西江千户苗寨联合推出“AI游西江”小程序后,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旅游行业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AI时代。“我就算懂得再多,也只有一张嘴,得一个字一个字讲。这个AI小程序不一样,所有重要信息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游客各取所需,体验好多了。”
傍晚的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木质吊脚楼建筑群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多年来已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游客在西江千户苗寨游览
“西江是贵州苗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窗口,也是海内外游客了解苗族风情的首选地。”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院长孙云蕾表示,马蜂窝选择西江作为合作试点,不仅看中其文化代表性,还因其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多元,包括民族旅拍、特色餐饮、非遗手作体验等。“作为贵州头部景区,西江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真实场景和数据支撑。”
“AI游西江”小程序自今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在半年时间内迅速获得游客认可。截至8月底,已有超过14.5万名游客通过该平台完成入园操作及相关游览服务,用户接受度远超预期。
来自广东的游客汤先生通过“AI游西江”小程序中的“苗寨必游榜”找到了隐藏在寨子深处的“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看它排在榜单第一位,我就顺着导航找过来了。地方确实有点偏,要不是有实时定位和路线指引,很容易错过。”
“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员工将游客的作品进行脱蜡晾晒
该博物馆主理人李文芳是雷山县非遗苗绣、蜡染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生于西江、长于西江,深受苗族文化浸润,通过多年走访收集,创办了这所私人博物馆与非遗体验工坊。李文芳的博物馆在获得多次游客打卡推荐后,开始在平台排行榜上持续“霸榜”。
“我们店不在主街上,以往更多是靠熟悉的导游带团队来。自从今年上线‘AI游西江’后,自己找过来的散客也越来越多了。”李文芳告诉记者,现在客人体验完蜡染,她会顺势引导大家参观博物馆。“等他们看完展,蜡染作品也刚好脱蜡晾干,可以直接带走,流程特别顺畅。”
李文芳的私人博物馆一角
“AI游西江”平台推出的“苗寨主理人”计划,重点遴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匠人以及优质商户,推出蜡染、苗绣、银饰锻造、酸汤制作等一系列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而是可体验的“文化融入者”。
“孩子非常喜欢,不仅动手做了蜡染,也了解了苗族文化背后的故事。”汤先生对一个多小时的深度文化体验非常满意,“我准备再看看小程序里还有什么宝藏打卡点。”
“AI游西江”不仅打破了传统游览路线的限制,激活游客对苗寨全面探索的兴趣,还通过AI播客的技术,让AI协助生成了更多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讲解内容,支持中文、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在内的五种语言导览内容,极大便利了境外参观游客。
观光车乘车点的游客有序排队候车
此外,该小程序还集成了行前攻略查询、门票预约购买、语音导览播放、实时客流监控等多项功能,显著提升了景区运营管理效率。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AI验票’功能。”西江千户苗寨电商部工作人员周建华介绍,“游客只需提前上传证件照片,系统即可通过AI自动核验身份,实现‘秒刷入园’,极大缓解了节假日排队压力。”通过构建“分级审核+异常行为识别”双机制证件核验系统,平台目前已覆盖教师、学生、老年人等五类高频优惠人群,将人工抽检比例降至15%,整体核验效率提升3倍。
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介绍,目前“AI游西江”正朝着雷山全域旅游方向拓展,接入了雷山县朗德、乌东、白岩等多个村寨的旅游信息。“在小程序的右上角可以看到西江景区实时人流量热度提示。如果人多,游客可通过平台直接导航至周边村寨,在优化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旅游协同发展。”
在8月底于贵阳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马蜂窝携自主研发的“AI旅行全链解决方案”亮相数智服务馆,“AI游西江”作为文旅行业数字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受到广泛关注。
观众在马蜂窝展台体验AI旅行产品
“‘AI游西江’是贵州省内首个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旅游服务平台,标志着传统民族文化景区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孙云蕾透露,新上线的AI投诉系统也已投入运营,可实现客诉高效处理与线下问题快速响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票务系统、接驳车调度、停车管理等基础运营环节,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马蜂窝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AI旅行产品
更重要的是,“AI游西江”不仅为文化传播拓宽了渠道,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范式。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记录、展示和解读苗族非遗资源,该平台在确保文化传播准确性与可持续性的同时,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为少数民族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活态传承开辟出新路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