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拐进金华金漪湖,眼前景致移步换景、柳暗花明。湖面水波平展,堤岸绿树掩映,湿地之中藏着别致的小楼,仿佛是一个传统江南风格的“别墅区”。
想不到吧,这里其实是一个高科技的园区。
带我来的朋友说,两年之前,这里还是三座各自孤立的山塘水库,分别叫羊尖山、王里源、上横畈,水库被零散农田和荒坡野草包围,躺在这片低丘缓坡上。水是有的,只是浑浊黯淡;红石岩裸露,山体贫瘠,零星生长杂草灌木,鲜有人迹;若干薄田中间,路也是泥泞难行的。
如今,三座水库被巧妙贯通、扩容,连缀成一片潋滟的湖光;它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漪湖。金漪湖的核心区域约7平方公里,在航拍图里看上去,像是一块擦拭过的璞玉。
穿行于金漪湖,让人心头一动的,是6434亩原生植被被最大限度保留。在规划严整的园区里,这些原生态的绿意,顽强地占据超过六成的土地。新植的旱伞草、美人蕉在岸边湿润处摇曳生姿,与原有的草木共生,显出几分不经意的野趣。
山水活泛了,“库库连通、多源互补”的智慧水网,支撑起一整个生态系统,澄澈的湖面上,时有白鹭翩跹;环湖十几公里的绿道,串联起湿地与浅滩,年轻人在此漫步徜徉,孩子们会在傍晚到湖边戏水。
我们穿过绿树丛林,去拜访两家机器人公司。
在有怡科技敞亮的展示厅里,人形机器人正做着跑步演示。它们的动作尚显生涩,金属骨架支撑着身躯,电子眼捕捉着周围的动静。就在不久前,这家领军企业刚刚将总部落在金漪湖畔,一个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在此翻开。那些科幻电影里的形象,正笨拙又坚定地迈入现实。
更触动我的场景,是不远处的恒东科技。在恒东的智造中心,工人们正专注地装配着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外壳,动作熟稔。年轻的总经理陈荣亨向我们介绍,他们最初的战场在安防领域。杭州亚运会期间,他们研发的“滨sir”巡逻机器人曾在场馆里硬核执勤,风光一时。
然而,技术的根须,却意外地扎进了更泥泞也更具烟火气的土壤。“省农科院的一个项目,问我们能不能解决畜牧养殖里那些人工难干、危险又脏累的活儿。”于是,安防的“眼睛”和“腿脚”,转身踏进了猪舍。这便是“养猪三兄弟”的由来。
在猪圈里,养了十几年猪的大户,指着栏内忙碌的“铁家伙”机器人,言语里很是自豪:“喏,这是我们猪舍的机器保姆!”那个被唤作“清洁保姆”的机器人,正将灵活的铁臂探入狭窄的猪圈底部,高压水柱精准冲刷,将过去需要人力清洁、效率低且易出意外的板下污垢清理得干干净净。另一个则喷洒着细密的消毒雾,在激光引导下均匀覆盖每个角落,这是智能消毒杀菌机器人。最后,还有一台头顶全景摄像头的“健康巡检员”,在养殖场的过道缓缓移动,AI视觉系统默默扫描着每一头猪的体温和步态,95%的异常都逃不过它的“法眼”。据说,从猪的活动状态里,这台机器人都能捕捉到每一头猪的“健康密码”。
“过去是又脏又累又险的活计,现在变成了‘科技活儿’。”陈荣亨说,“未来已来,小远不远”,他们研发的“小远机器人”背后,真正宝贵的是数据资产。比如说,这三台“养猪三兄弟”机器人,除了一年能为养殖场省下三十万元成本,背后最具科技含量的,其实是恒东科技攻克的十二项关键技术,从狭小空间的导航,到生猪健康的精准识别。
“举个例子,猪的叫声,其实是猪的语言,人不一定能听懂,但是机器人可以听懂。”也就是说,机器人收集大量养殖数据,未来可以从猪的声音里精准辨别猪的健康状态。现在负责制造机器人硬件的企业很多,而将机器人精准地对应到应用场景里,则是他们这些研发人员最艰巨的任务。机器人未来会在生活、生产中大量应用,对于这一点,人们毫无疑义,只是在哪些场景下使用,要让机器人具备哪些技能,都需要大量数据的“投喂”。只要在某一个细分赛道深入扎根,积累的数据越多,就越无可替代。
在交流时,陈荣亨眼神甚是笃定:“从亚运场馆到猪舍,看似天差地别,但底层的‘眼睛’要看得清、‘腿脚’要站得稳,道理是一样的。”技术穿透了领域的壁垒,在土地上找到了新的支点——农业领域的机器人是“小远”发力的领域。
走在金漪湖,让人想到这片热土的底色——科技产业之风,正劲吹于金漪湖畔。科技新城在生长,但土地的呼吸没有被掐断。研制芯片的,搞新能源汽车的,研制新型机器人的,一家家科技企业楼宇静立,酝酿着山水之间的蝶变。
无人驾驶巴士悄无声息地驶过路面,金漪湖的“九大场景”次第展开:“晴翠丘”的红石岩坡变成了探险花园;“研学湾”的书香气藏在绿荫里;“云蝶中心”则如振翅巨蝶,采用“破茧成蝶”的理念,南北两区,一边承载着创新研发的脑力激荡,一边安顿着创造者的生活日常。
暮色渐沉,我们驱车离开金漪湖科技新城的灯火,转向当地着力打造的“八仙积道共富带”。这条以积道山为核心、串联岭下镇三个村庄的共富带,呈现着另一种融合——“传统”与“未来”的交织。
此行下榻处,是在乡村里。酒店由釜章村闲置的老宅改造而来,二十多栋临水的独立草屋,推开窗,依依芦苇和朦胧山影扑入窗来。这是“八仙积道共富带”上闪亮的节点之一。
夜静了。躺在草屋露台的藤椅上,积道山的轮廓融入湛蓝星空。山巅天圣禅寺的灯火亮着,像是亘古未变的星子落在山尖。深夜躺在床上,阵阵蛙鸣涌入房间。这声音似从八仙溪畔的草丛、从湿地的水泽深处,毫无征兆地浮起,一浪接着一浪,连绵不绝地涌来,充盈于天地,无异于天籁。这蛙鸣虽然声音不绝,却如雨如瀑,居然有良好的催眠功效,使人相信,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终是与人体频率贴合,正是大地深沉而均匀的呼吸。
山寺的灯火在窗外,在山巅亮着。白日所见的金漪湖的一切,又闪现在脑海。机器的运转声、数据的奔流声,以及想象中的缥缈梵音、夜色中的汹涌蛙鸣,一起汇成自然的回响,在这深沉的夜里,让人感到坚定与安心。这是自土地深处升腾而起的生命的歌吟,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在湖山之间,我与星光,与机器人及蛙鸣共此长夜。浪漫不已,亦称有幸。
原标题:《蛙鸣、机器人和星光》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周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