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战争最终的决战地点定在龙州。龙州靠近越南,是桂西北部极为重要的边防重镇,以险要的地形著称,易守难攻。它坐落在左江的上游水域,东部与南部分别与崇左县、宁明、凭祥市接壤,西部则直接面对越南。龙州境内地势自北向南呈现明显高低差,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汇入广阔的低平河谷。城北与城南多为石山构成的岩溶景观,形成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与峰林谷地等复杂地貌,成为军事防守的重要自然屏障。
龙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桂西边陲最关键的要塞之一。城邑依山傍水,背靠连绵的山脉,前方是纵横的河谷平原,地势天然成就了“易守难攻”的格局。周边山脊与水网形成了多道天然防线,兵力只要布置得当,就能有效阻挡对手的进攻节奏。此外,龙州与越南的边界线近在咫尺,使其在战略层面承担着阻断外援与控制物资流动的重要任务。
龙州城外设有多座炮台的防线群,这些炮台位于制高点上,与山岭、村落和要隘连成一线,构成抵御来袭的前哨体系。炮台分布在关键山口与视野开阔的岗哨处,便于火力协同压制敌军的推进,并能迅速组织火力支援与部队集结,成为防线的首道钢铁屏障。
龙州城外炮台的具体坐落处,依山就势、临近左江支流的河谷要道,前方是险峻的岩崖与狭窄的山路,后方则有袅袅的林带与村落。这样的地形使守军能够利用高地与窄道进行防守,防御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压缩敌军的活动半径,增加突袭的难度与成本。
桂军所有从各处撤退的部队皆聚集于龙州,企图凭借山险和地理优势进行顽强抵抗。总体指挥由陆命担任,总司令是谭浩明,副总指挥为马济,前敌总指挥则由唐纪慧担任,三人共同统领龙州境内的桂军,与粤军展开对峙与阻挡。
为争取桂军尽快放下武器、避免两地继续扩大损失,陈烔明入桂后多次推行安抚政策,先后说服招降了若干桂军的重要将领。然而龙州的桂军态度依旧顽固,拒绝缴械,斗志高昂,最终不得不将安抚政策改为剿灭性质的军事行动,攻防对抗进入白热化阶段。
1921年8月29日,南宁行营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进攻龙州的具体对策。会后决定分兵两路展开行动:两路部队由上思发起向龙州逼近,另有四个旅部从扶南突破,逐步对龙州形成包围与夹击的态势,力图在包抄与压迫中迫使桂军投降。
镇南关,现今被称为友谊关,是粤桂战争中极为重要的地理节点。它不仅是战役中的交通桥头,也是两地力量对峙的交汇点之一,历史上长期作为岭南与越南之间的关键通道。
桂军在龙州方向的主力由谭浩明指挥,左路由马济带领,右路则由陆裕光、韩彩凤与申葆藩等前锋部队协同作战。同时,在宁明山地设有大炮阵地,山口要隘处也布置了大量机关枪,以阻止粤军的推进步伐。前线的火力配置与地形结合,成为桂军顽强对抗的关键。
粤军首先攻打宁明山,随即攻取了多个要隘。由亭亮、海渊等地组成的队伍如猛虎般推进,桂军的戦神申葆藩部与粤军苦战至弹尽粮绝,最终退回龙州城内。陈烔明部从宁明发起压迫,历时二十余日,终于攻占龙州,缴获大炮数十门、机关枪数十挺、弹药无数。桂军除少数被迫缴械外,其余部队纷纷撤退至镇南关及周边地区,或落入民间。粤军在龙州的投入大约两万兵力,行动持续超过二十日,终于彻底击垮桂军,粤桂战争随之告终。
在钦州一带仍保留有申葆藩故居的龙门港将军楼等历史遗址,作为这段战事的历史见证与记忆。它们记录着昔日将领的战斗与决心,是研究粤桂战争不可或缺的物证。
粤桂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粤军实现了对两广的统一,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的基础,为孙中山的北伐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推动国民党内部的再组合,奠定了国共两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上的合作基础。由此形成的广东革命根据地,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