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缘起:午餐时间,教室角落的垃圾桶里常常堆积着许多剩饭剩菜,孩子们有的嘀咕着“胡萝卜不好吃”,有的抱怨“米饭黏手不好玩”。这些现象折射出本土饮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断层与失语。如何让他们真正理解一粥一饭的珍贵?如何让家乡美食文化浸润童心?我园以“五谷杂粮大变身”主题活动为支点,开启了一场食育与文化共生的探索之旅。
活动过程:起初,孩子们对五谷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干硬的麦粒与松软的面包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决定让他们动手、出汗。借助家长提供的石臼、石锤,孩子们跃跃欲试,准备捣谷,但很快发现生谷物像“小石头”般顽固。教师团队反复试验后,创新“炒熟预处理法”,将小麦、黄豆炒至微焦,既保留形态又降低捣碎难度。孩子们轮流挥动石锤,小脸通红地喊:“老师,好有趣啊!”“老师,我的手好酸啊,原来面粉要砸这么久啊!”传统工具从“老古董”变身“活教材”,孩子们在“咚咚”声中真切体会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面对“如何让面团讲襄阳美食故事”的难题,教师戴上厨师帽,带领孩子们用彩泥拉出“牛肉面”,用模具压出金刚酥的纹路。当孩子们发现手中的“玩具”与早餐桌上的食物“一模一样”时,不禁感叹:“我捏的不是橡皮泥,是襄阳美食!”就这样,面团成为传承家乡记忆的载体,地域文化正以可触摸的方式走进童心。
然而,当活动热潮退去后,餐盘里又开始出现剩饭。我们意识到:短暂体验需转化为持续影响。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将五谷生长、美食制作的过程绘成连环画,历时两个月汇编成《五谷杂粮大变身》。这本绘本成为班级“香饽饽”,孩子们争着抢着翻阅。
如今,班级餐余垃圾已悄然“瘦身”,孩子们自发成立“光盘小分队”,每天踮着脚尖检查同伴餐盘。更让人欣喜的是,全园绝大部分孩子能清晰分辨小麦、水稻等。这样的教育超越了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粮食、爱家乡的种子。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春园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31日 第03版
作者: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