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卫街头的扁豆子面早餐摊,从清晨出摊的忙碌场景切入,详细介绍了扁豆子面的食材选择、制作工艺、独特风味,以及早餐摊经营者的日常与坚守。通过描绘食客们在摊前排队等候、畅快用餐的画面,展现出这一地方特色早餐所承载的烟火气息与地域文化。同时,深入挖掘扁豆子面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中卫人的饮食情怀,呈现出早餐摊作为城市清晨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何以一碗暖乎乎的面,为当地人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也成为外地游客感受中卫生活温度的窗口。
一、清晨的序曲:摊点苏醒,烟火升腾
凌晨四点半的中卫,天还蒙着一层淡淡的墨色,街道上静谧无声,只有零星的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口,李师傅和妻子已经推着他们的扁豆子面早餐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处早餐摊,已经在这条巷口摆了整整十五年,成了周边居民清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师傅先是熟练地将摊车上的折叠桌展开,用干净的抹布仔细擦拭一遍,再把一个个蓝色的塑料凳子整齐地摆放在桌子周围。接着,他从摊车下方的储物格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食材:装着新鲜扁豆子的布袋、码得整整齐齐的面条、切好的葱姜蒜、调好的秘制酱料,还有一大桶提前熬好的骨汤。妻子则负责生炉火,随着 “呼” 的一声,蓝色的火苗窜了起来,映照着两人忙碌的身影。
五点刚过,天边泛起了鱼肚白,街道上渐渐有了行人的脚步声。第一个老顾客张大爷准时出现在巷口,笑着跟李师傅打招呼:“老李,还是老样子,一碗扁豆子面,多放点儿辣子。” 李师傅应着,手脚麻利地往锅里添了适量的骨汤,待汤沸腾后,放入洗净的扁豆子。扁豆子是中卫当地的特色食材,颗粒饱满,颜色翠绿,经过熬煮后会散发出独特的豆香。
不一会儿,巷口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学的孩子,有上班的年轻人,还有晨练结束的老人。大家自觉地排起队,偶尔和身边的人聊上几句家常,空气中弥漫着期待的气息。随着扁豆子在汤里慢慢煮熟,豆香混合着骨汤的浓郁香味飘散开来,吸引着更多路人驻足。
二、匠心制作:一碗扁豆子面的独特风味
李师傅制作扁豆子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流程,每一个步骤都丝毫不敢马虎。待扁豆子煮至软烂,汤汁变得浓稠时,他便将新鲜的面条下入锅中。这些面条都是他前一天晚上在家亲手擀制的,面粉选用的是中卫当地产的优质小麦粉,和面时加入适量的盐和水,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有韧性,再醒发一段时间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片,最后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这样擀出来的面条,煮好后口感劲道,不易煮烂。
面条下锅后,李师傅用勺子轻轻搅动,防止面条粘连。待面条煮至八分熟时,他加入切好的青菜叶,青菜的加入不仅让这碗面的颜色更加丰富,也增加了营养。随后,放入适量的调味料,有盐、胡椒粉、酱油,还有他秘制的辣椒油。这辣椒油是李师傅的 “秘方”,选用的是当地的线辣椒,晒干后磨成粉,再用热油泼制而成,泼油时还要加入花椒、八角、香叶等香料,这样制作出来的辣椒油,香味浓郁,辣而不燥。
最后,李师傅将煮好的扁豆子面盛到碗里,再舀上一勺提前炒好的肉末,撒上少许葱花和香菜。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扁豆子面就做好了。拿到面的食客,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先喝一口浓稠的汤汁,豆香、骨香、酱香瞬间在口腔中迸发,温暖的感觉从喉咙一直传到胃里。再吃上一口劲道的面条,搭配着软烂的扁豆子和鲜香的肉末,让人回味无穷。
“老李的扁豆子面,吃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个味儿,一点都没变。” 正在吃面的王阿姨一边吃一边说。王阿姨家就住在附近,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吃一碗扁豆子面,她说:“这碗面不仅好吃,还顶饿,吃完上午干活都有力气。” 对于很多中卫人来说,扁豆子面不仅仅是一碗早餐,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三、摊后的故事:坚守与传承
李师傅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经营这处扁豆子面早餐摊,是他和妻子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对这门手艺的坚守。李师傅的手艺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他父亲年轻时也是在街头摆摊卖扁豆子面,那时候条件艰苦,摊车是用木板钉的,炉火是用煤炉,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但父亲一干就是几十年。
小时候,李师傅经常跟着父亲出摊,看着父亲熟练地制作扁豆子面,看着食客们满意的笑容,他心里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父亲一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长大后,李师傅接过了父亲的摊车,开始在街头卖扁豆子面。起初,生意并不好,很多人不了解扁豆子面,不愿意尝试。但李师傅没有放弃,他坚持用最好的食材,用心制作每一碗面,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他做的扁豆子面,生意也越来越好。
这些年来,李师傅见证了中卫的发展变化,周边的高楼越建越多,街道越来越宽敞,身边的早餐摊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巷口。有人劝他,现在生意好了,可以租个店面,不用再风吹日晒了,但李师傅摇摇头说:“我还是喜欢在这儿摆摊,看着这些老顾客,跟他们聊聊天,心里踏实。而且很多老顾客都习惯了在这儿吃,要是换了地方,他们可能就找不到了。”
李师傅的妻子告诉我们,每天最辛苦的就是早上起得早,下午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一天下来,身体常常很疲惫。但每当看到食客们吃得开心,听到他们的夸赞,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有时候,一些在外地上学或工作的年轻人,回到中卫后,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吃一碗扁豆子面,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听到这话,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四、烟火背后:扁豆子面里的中卫情怀
扁豆子面在中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早餐。中卫地处宁夏中西部,气候干燥,扁豆子耐旱易生长,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非常适合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扁豆子面就成了中卫人早餐桌上的常客。
在中卫,无论是繁华的街头,还是偏僻的小巷,都能看到扁豆子面早餐摊的身影。对于中卫人来说,清晨的一天,是从一碗暖乎乎的扁豆子面开始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这碗面有着特殊的感情。孩子们背着书包,坐在早餐摊前,大口大口地吃着面,脸上沾满了汤汁也不在意;大人们则一边吃面,一边讨论着当天的工作和生活,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来到中卫,品尝一碗地道的扁豆子面,成了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游客在吃过扁豆子面后,都会对这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有的还会向摊主请教制作方法,希望能在家中也做出这样的美味。扁豆子面,就像一张名片,向外界展示着中卫的饮食文化和城市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卫的餐饮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式早餐层出不穷,但扁豆子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早餐,更承载着中卫人的记忆和情怀,是中卫这座城市烟火气息的体现。
五、总结:一碗面,温暖一座城
中卫的扁豆子面早餐摊,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精致的餐具,却用最朴实的食材和最用心的制作,温暖着每一个清晨。从凌晨的忙碌准备,到清晨的烟火升腾,再到食客们满足的笑容,这小小的早餐摊,演绎着最真实的生活百态,也传递着最真挚的人间温暖。
李师傅们的坚守,不仅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也让扁豆子面成为了中卫的一张特色名片。它见证了中卫的发展变迁,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卫人成长。一碗暖乎乎的扁豆子面,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温暖了人们的心灵,让每一个在清晨走进它的人,都能带着满满的能量和幸福感,开启崭新的一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中卫还会发生更多的变化,街头的早餐摊也可能会换一种模样,但相信这碗充满烟火气息的扁豆子面,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卫情怀,会一直延续下去,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