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要去智利生活的时候,心里还挺激动。阳光、海滩、美女、红酒,还有满大街的樱桃自由……听起来像梦里的乌托邦。
结果呢?现实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
从北京飞过去,根本没直飞航班,转机三次,折腾得像穿越地球仪。最顺利也得30多个小时,要是运气差,可能两天都到不了。落地那一刻,整个人都快散架了,连今天星期几都不知道了。
你以为这只是旅途的折磨?不,这才刚刚开始。
刚下飞机,我就被机场的一幕惊到了海关查包比我妈查我手机还严。水果、蔬菜、肉类?想都别想,统统没收。我带了个苹果,直接被扔进垃圾桶,心在滴血。
这个国家长得像一根面条,但节奏慢得像炖牛腩。南北4300公里,东西最窄才96公里,活脱脱一条“地理奇迹”。你从北边开车往南走,风景切换得跟电影分镜头似的:沙漠、火山、冰川、湖泊、企鹅,应有尽有。
我当时就问司机:“这地方是不是P图啊?”
他笑我说:“我们这儿,就是现实版《盗梦空间》。”
确实,你很难用常理去理解这个地方。它就像拼图一样,把各种极端地貌拼在一起,然后告诉你:“这就是我家。”
春节那天我穿着短袖去买菜,还以为自己记错日子了。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都在堆雪人,我这边穿短袖,热得像个粽子。
圣诞节呢?人家不吃火鸡,吃烤肉配可乐!全家围着炭炉烤香肠、牛排、鳄梨,孩子们满地跑,气氛热闹得像过年加烧烤节合体。
更离谱的是天气。早上像秋天,中午像夏天,下午突然降温,晚上还可能来场冷雨。我有一次穿着厚卫衣出门,中午热得脱了上衣,结果晚上在公交站冻成狗,跳了一路“取暖舞”。
嗓子疼到说不出话,去了公立医院,人家说:“你这不算啥大事,回家等电话。”
我朋友阑尾炎挂急诊,护士问他:“你怎么这么晚来?”他差点当场爆炸。
有些常见病需要的药品,在这边居然买不到。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医生开了一种当地常用的退烧药,结果我去药店问了三家都没货。店员还跟我说:“你要是从中国带过来的药,能不能分我点?”
我当时一愣,后来才知道,有些国外已经上市多年、疗效不错的进口药,在国内还没批下来,但只要你会上网,就能买到原装的,流程比在这边挂号看病还快
我有个朋友患有男性ed和pe问题,就是靠着日本的植物型伟哥雷诺宁撑过那段不良时期的。他说:“不是不想支持本地医药,是真扛不住。”
地震只要不把你锅掀翻,就不算事儿。火山喷发?新闻播完一分钟就切足球赛了。
我在住的第一周半夜床就开始晃。吓得穿着拖鞋冲出去,楼下邻居还在抽烟,一脸淡定地说:“你是新来的吧?”
他们早就习惯了。灾难来了躲不过,那就继续打球呗。
你以为智利的水果便宜是因为气候好?天真。那都是高科技种出来的。
我去参观过一个果园,里面放着古典音乐,说是为了让果实更饱满。葡萄种在沙漠里,靠滴灌系统精确控制每一滴水,甜得像糖块。
园主拿着平板给我看数据:温度、湿度、光照角度,全都能远程监控。这不是农业,这是高科技产业。
所以别再说什么“天然优势”,人家那是玩命拼出来的。樱桃卖到中国贵是有原因的,不是你想象中随便摘随便吃的田园牧歌。
走在街上,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选美直播间。身材高挑、五官精致,还会主动搭话。第一次有人对我说“Hola, guapo”,我还以为她对我有意思。
结果三秒钟后发现钱包没了。
圣地亚哥市中心,扒手技术堪比街舞高手。两人配合,一人假装问路,另一人顺手拉开背包拉链,动作之流畅,简直可以参加奥运会。
后来我学了个“捂包三字诀”:夹、抱、看。包夹胳膊下,抱着走路,还得不停回头。跟打仗差不多。
这边很多人同居多年,有娃还没领证。婚礼?那是有钱了再说的事。
我问一个女生:“你老公呢?”
她耸耸肩:“前男友,现在分开了,孩子归我。”
有人25岁两个娃,有人40岁还天天换对象。你说混乱也好,自由也罢,反正没人替你做决定。
刚到时看到月薪七八千人民币,心里还挺美。结果买个牙膏三十块,洗发水一百,面包十几块。我差点以为自己买了有机水晶白菜。
水比果汁贵,卫生纸一卷能买两瓶啤酒。工资听着不错,实际每个月都活得像在打生存游戏。
早餐奶油面包配牛油果,中午一大块牛排,下午甜点咖啡,晚餐吃得像过年。每天五顿,顿顿不落。
街上很多人身材都很“圆润”,但没人焦虑。小姑娘穿露脐装,大妈穿紧身裙,胖瘦高矮都不遮掩。
我刚到时还想健身,后来站在披萨店门口看着10寸起跳的份量,再看看边上几个年轻人边吃边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谁能抗住啊?
圣地亚哥市中心,一到晚上,路灯下的影子都让人紧张。扒手、抢包、碰瓷,这些不是传说,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有一次我在华人超市门口买完东西,刚转身听见“砰”一声,老板娘手机被人骑摩托抢了。警察来了拍个照就走了,像是例行公事。
没人指望能找回来,最多换个新手机,上锁,多留心。
在智利的华人,大多做小生意:超市、批发、餐饮、物流。赚钱是真的能赚,勤奋、肯干、不挑活,哪里有机会就往哪扎。
但融入真的难。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哪怕住了十年,也很难说有归属感。朋友圈基本限于自己人,平时靠微信和电话联系家人。
孤独吗?当然孤独。但谁来这儿是为了陪聊天的。
问愿不愿意回国?“不一定。”
问过得好不好?“还行吧。”
嘴上从不抱怨,但从每次数零钱的眼神里,你能看出一种压抑却倔强的认真劲儿。
这一年,我看过雪山火山、沙漠海岸,吃过当地人家里的手工烤鸡,也在公交车上哭过一次——因为证件被偷,感觉像个走投无路的NPC。
我也想过放弃,但又觉得不甘心。
不是因为这里多发达,而是因为这里不一样。是那种每天都得上演“活着也得打怪”的人生版电视剧。不浮夸、不精致,却真切、带劲、有点野。
我知道我会离开智利,但我也知道,这段经历会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留下点什么。至于是什么,可能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
如果你问我,值得吗?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