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梦云/文 图
御米文化宴亮相嘉年华:从玉米食用变迁看饮食升级
“这道菜与玉米形态几无二致,技艺真是精湛!这玉米慕斯想必口感绝佳。” 在张家口市万全区举办的 “鲜食玉米产业创新大会暨首届万全鲜食玉米嘉年华” 活动现场,“御米文化宴” 展台前人头攒动,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这一热闹场景的背后,是北京知名科技特派员王云同志受万全区邀请,量身研发的 “万全御米文化宴” 一经亮相便收获的空前好评。
玉米,作为象征丰收的金黄色粮食,自古以来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不仅是全球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更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寓意与多元经济价值。作为昔日主粮,玉米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中的膳食纤维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助力消化系统健康;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例如玉米黄素,对维护眼睛健康亦有积极作用。无论是过去作为主食保障温饱,还是如今作为辅食补充营养,玉米始终为食用者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今日提及玉米,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金灿灿的果穗、绿油油的叶片,是休闲时光里的美味点缀;然而回溯往昔,玉米留给一代人的记忆却带着苦涩 ——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玉米作为饮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要功能是果腹度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便有 “猫不闻,狗不啃的共和面” 这样的描写,还原了抗战时期北平民众连 “干净的玉米面都吃不上” 的艰难处境。
自玉米成为民众重要主食起,围绕它的食用探索从未停歇。在北方地区,“窝头”“玉米饼子”“玉米菜团子” 是刻在许多人记忆里的家常味道;条件稍好的家庭会制作两和面 “煮尜尜”(又称 “盆里碰”),或是口感更松软的 “金银卷”,这些 “粗粮细作” 的吃法,本质上是当时细粮稀缺的无奈选择。此外,无论是影视剧中的场景,还是不少人年少时的亲身经历,火中烤制的玉米散发的诱人香气,至今仍能唤起温暖的回忆。
如今,玉米的烹饪方式已迈入 “营养升级时代”。居家烹饪或餐厅料理中,玉米的呈现形式愈发丰富:作为主食的玉米粥、玉米粒杂粮饭,以新鲜玉米粒为原料的营养沙拉,或是改良后的玉米饼 —— 在玉米面中按比例加入白面与鸡蛋,成品色泽金黄、软暄香甜,口感堪比点心。随着民众健康饮食意识提升,玉米、小米、红薯、山药等杂粮的消费占比大幅上升,在多地特色菜肴中,玉米更成为不可或缺的食材,以独特风味为餐桌增添亮色。
为何要着重阐述玉米的食用价值?王云认为,尽管玉米优势显著,但当前其食用方式仍较为单一。若能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家庭餐桌更多纳入玉米及玉米制品,既能助力健康饮食,又能实现 “美食惠农”—— 以餐饮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村建设,通过烹饪科技赋能农产品提质增效。
万全鲜食玉米产业筑基:全产业链撑起 “中国鲜食玉米之乡”
此前,王云老师受张家口市万全区委邀请,为当地量身研发 “万全御米文化宴”。据万全区委副书记王拥平介绍,万全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认定为 “中国鲜食玉米之乡”。万全区气候、土壤条件得天独厚,适宜鲜食玉米种植:这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加之当地特有土壤,培育出的鲜食玉米粘性高、糖分足、口感佳;其地处世界玉米种植黄金带,更是甜糯玉米种植的理想区域。如今,鲜食玉米产业已跻身万全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首,鲜食玉米加工产业亦成为全国五大主要加工基地之一。
历经近 40 年深耕,万全区鲜食玉米产业已形成规模优势:种植基地达 18.5 万亩,年加工鲜穗 6.8 亿穗,产业产值突破 10 亿元,直接带动 1.8 万余农户实现增收;全区现有 20 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构建起完整的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标杆地区,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早在多年前,万全区委、区农业农村局便敏锐洞察到玉米产业的多重价值:生长期可挖掘农学价值、开展文创互动;成熟期可打造居家文旅美食体验;收获期可开发文创产品、推进美食与休闲食品深度加工。将第二产业的中期农产品加工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推动玉米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正是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万全区围绕鲜食玉米种植,延伸出生态养殖、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游学休闲、文创开发(含饮食文创、艺术文创)、玉米精深加工等系列产业,通过深度开发与推广美食产业,推动产业从单纯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型,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
烹饪科技赋能协同发展:“万全御米” 背后的美食惠农实践
此次,万全区委副书记王拥平带队专程赴京,邀请北京知名科技特派员王云同志参与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建设,旨在补齐产业短板、研发 “万全御米文化宴”。这也是王云同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中成功研发 “怀来・官厅湖宴” 后,再次为张家口地区贡献 “美食惠农” 方案。
当时任务紧、时间急,好在王云同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有玉米宴开发经验。他迅速组织团队,结合张家口万全区农产品特点,融合鲁菜、冀菜、京菜、蒙餐、西餐等多元烹饪元素,很快研发出兼具地域文化内涵与现代风味的 “万全御米” 系列菜品。因时间限制无法带队赴当地演示,王云同志利用休息时间乘火车前往万全,以科普授课的形式,向会议接待单位的厨师详细讲解菜品研发理念与制作工艺。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中,厨师们认真聆听、细致记录,后续又刻苦演练,最终成功推出 “庆丰收千人品评万全御米文化宴”。与此同时,王云同志还携团队带来北京烹饪领域的创新思路,在大会现场设置玉米文化宴展示台,便有了开篇所述的热闹场景。
未来,万全区将依托现代都市农业理念,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基地、农耕文化底蕴与特色作物的吸引力,横向拓展产业功能: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主题乡村旅游,同步推进文创、美食与休闲食品开发,实现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乡村味道成引流亮点” 的转型 —— 让玉米咖啡、玉米点心、玉米小吃成为前往 “草原天路” 游玩的游客返程时,专程到万全消费的 “打卡品”。
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万全区将着力点放在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上。要实现 “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 的目标,避免理想沦为空谈,唯有依托烹饪科技赋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繁荣与美食惠农同步发展,让协同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更多农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