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吃饭。
我开了一瓶汽水,喝一半喝不动了,拧上盖子待会儿再喝;朋友开了一瓶啤酒,喝一半喝不动了,坚韧地继续喝:“瓶盖又扣不回去,再不喝气泡都跑没了!”
图丨soogif
奇了怪了,都是带气泡才好喝的饮料,为什么汽水装在盖子能拧回去的塑料瓶,啤酒装在开了就必须喝完的玻璃瓶里?
难不成,是啤酒厂家为了让人多喝酒而构建的阴谋?
图丨soogif
皮实的汽水,娇贵的啤酒
从很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汽水是“无酒精的含气饮料”,啤酒是“有酒精的含气饮料”,实际上它俩差别非常大,共同点可能只有带气泡了。
图丨soogif
汽水很简单。
主要成分是水(废话),其余成分通常是糖或甜味剂、酸、色素、香精,然后往里面充二氧化碳气体。
这瓶带气的甜水性质很稳定,在常见的温度、氧含量、光照条件下,基本都不会发生变化。
除非你使劲摇它然后拧开盖子(但味道也不会变)丨soogif
啤酒就复杂了。
水、谷物、啤酒花、酵母,还有各种“秘方”,一起发酵成为了冒泡泡的啤酒。
多样的原料,让啤酒成品的成分极度复杂,除了酒精、糖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风味成分,比如各种有机酸、多酚、萜烯、黄酮、醛、呋喃等等有机分子。
这些物质的不同配比带来的各色风味,是啤酒的卖点,也是消费者最看重的特色之一。
然而这些弥足珍贵的物质,性质很不稳定。
比如贡献啤酒苦味的异-α酸,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变臭,被称为“光臭味”“日光臭”,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尿味”。
又比如啤酒里的多酚类物质,能帮助啤酒中的风味物质保持稳定,但它遇到氧气就会变色甚至引起浑浊。
绿茶富含多酚类物质,泡出的茶汤放久了也会氧化变色,没有毒,但不好看也不好喝丨小红书/蛋蛋变面面
怕光、怕紫外线、怕氧气,啤酒真娇贵啊!
伺候啤酒,得用玻璃瓶
因为汽水皮实,所以装汽水的瓶子要求也不高:安全、不漏气、能承受充二氧化碳气体后的压力就行。
那肯定上最便宜的塑料啊!
当然也有玻璃瓶和金属罐装的汽水,但你算算,单价是不是贵一点?
图丨自己做的
娇贵的啤酒要求就多了。
常见的PET塑料瓶,没法阻挡紫外线和光照,也不能很好地阻隔氧气。要是用塑料的汽水瓶子装啤酒,啤酒分分钟变色变味死给你看。
能达到防光、防紫外线、防氧气的常见食品包装材质就两种了。
首先是玻璃瓶,而且棕色和绿色的玻璃还能更好地隔绝光照和紫外线。
还有铝合金的易拉罐,便宜、好用、能回收。
所以我们看到的啤酒,几乎都是玻璃瓶或易拉罐装的。
图丨图虫创意
塑料瓶装啤酒,不是不可以。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可以在PET里加辅助配料,或者采用多层复合设计,使瓶子叠上抗光抗氧抗紫外线的buff。
但是这样一来,成本上去了,效果和玻璃瓶差不多,属实没必要。
而且很多消费者还有“玻璃瓶高级、塑料瓶廉价”的认知,何苦呢这是?
青岛人例外丨小红书/双鱼🐟爱浪漫
捡回话头,啤酒开了盖就得喝完吗?
我真没跑题!
啤酒瓶上撬开就不能装回去的一次性盖子,就和装啤酒的玻璃瓶有关系。
现在绝大多数啤酒瓶上用的瓶盖设计都一样:
马口铁材质(镀锡钢板),安全无毒,有柔韧性——不同瓶口的尺寸总有细微的区别,塑料瓶能轻微变形、瓶口主动适应盖子,玻璃瓶不能变形,只能让柔韧的盖子来适应瓶口了;
21个锯齿——据说这个数量在稳固、密封、好开启间找到了平衡。
全世界通用的啤酒瓶盖,设计成这样也是有来头的丨图虫创意
为了把这块小金属片死死摁在瓶口上、还要摁出21个齿,需要用到自动压盖机,大概就是这么个操作:
图丨youtube/ Lancing Uk
这个机器的力道加在塑料瓶上,就算没破口,塑料瓶也得变斜颈了。
脖子有点疼的塑料瓶丨小红书/枫林
不过话说回来,啤酒瓶、啤酒罐的这种设计,确实让喝不完的啤酒变成了麻烦,倒掉太可惜,用来烧菜又大费周章不值当,你的办法是什么呢?
作者:云无心
编辑:李小葵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为什么不能设计成汽水瓶子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