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坡一探,真假立现。”沉寂了数月之久,特级厨师隋坡重操探店“旧业”,又说出了那句标志性的开场白。这位顶着“希尔顿洲际酒店行政总厨”“师承国宴大师郑秀生”等头衔的厨师以“特厨隋卞”账号开启了自己的探店之路,成为千万级粉丝的特级厨师。从京城胡同里的老字号到天南海北的特色菜馆,隋坡用镜头记录美食,让“好好吃饭”的朴素理念深入人心。这中间,他却经历了离开又重新回归的里程。北京青年报记者对他的探店之路进行了深入采访。
追访:如何走上厨师博主探店之路
2022年1月,顶着“希尔顿洲际酒店行政总厨”“师承国宴大师郑秀生”等头衔,隋坡以“特厨隋卞”账号开启了自己的探店之路。
不同于常规探店博主,隋坡带着京味儿特有的较真与热忱,凭借一身厨艺功底,从菜品的色香味形到烹饪手法、食材处理、火候掌握等,均能进行专业点评和消费建议,并由此得到一众网友的喜爱和关注,粉丝数量很快攀升至百万级,又飙升至千万级。从京城胡同里的老字号到天南海北的特色菜馆,隋坡用镜头记录美食,让“好好吃饭”的朴素理念深入人心。
不过随后由于不再与原机构续约,隋坡在2024年12月停更。2025年5月,隋坡“换号重生”、以新账号“特厨隋坡”复出,并在多个平台恢复内容更新。不少观众非常开心:“我们爱看的那个探店大厨,他终于又回来了!”
关注:既爱名店也爱小馆子
隋坡是北京人,他的第一条探店视频也是从北京开始的。这条全聚德探店视频,至今让隋坡记忆犹新。“全聚德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叫火燎鸭心,火燎鸭心上菜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上菜以后得用火点一下,要往上面浇高度白酒,再用火点着。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这个步骤是没有的,而且上菜的器皿也不对。”
由于内容公正客观,视频发布后,全聚德老总在内部群里专门点赞了隋坡,缺失的步骤、不当的器皿很快得到整改。
隋坡在探店时,不仅去大饭店、连锁店,也爱去胡同深处的小馆子。比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家庭式的餐厅“水一方鱼馆“,就受到了他的特别喜爱。“这家店特别难找,连个大门都没有。导航只能导到它临街的那个窗户,我们差点翻窗户进去。”隋坡笑着回忆那段插曲,但话锋一转,满是认可:“但是那家店的大姐做菜确实好吃,大姐也是学厨师的,菜做得很香。饭馆不大,但是饭菜不糊弄。”
隋坡目前在全网拥有近千万粉丝,他的影响力很大。比如“水一方鱼馆”,他去之后这家店秒变“网红餐厅”,每天食客爆满,人手不足的大姐甚至需要休假几天来缓解一下。隋坡是一名特级厨师,这也是厨师中的最高等级了。隋坡私人微信ID一直是“手艺人隋坡”,“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个手艺人,就是个做菜的厨师。”
厨子行业有句话叫“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隋坡说,“探店的时候碰到喜欢的菜我会很开心地去研究,去任何一家都有可学习的地方。”他掏出手机,里面存满了菜品照片、截图:“这些都分类了,之后我就要对应地去执行、去落地,在某一些菜品现有基础上去调去改。”这种学霸式的钻研,让他的厨艺不断进步、心态保持年轻。
不过,他也说自己从不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让老味道更贴近当下。最让他骄傲的一次创新,是对淮扬名菜“拆烩鲢鱼头”的改造。“这道菜是淮扬‘三头宴’的经典,讲究拆骨保形,原本是咸鲜味,靠高汤烩制。”他解释道,“我把口味改成了辣的,但拆烩的核心手法一点没动。”改动前,隋坡特意请教师傅郑秀生,师傅的话让他笃定:“只要维持拆烩手法,就对得起菜名。” 如今年轻人爱吃辣,这样的调整让传统菜更接地气,“要是把拆烩改成炖,那就不是‘拆烩鲢鱼头’了,创新得守住菜的魂。”
聚焦:七成粉丝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隋坡的粉丝中,将近70%都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也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热爱“中华传统菜”。在隋坡的视频主页中,从浙江名菜“红烧蹄筋”的见汁见芡到山东名菜“葱烧海参”的处理秘诀,从“春明香酥海鲜盒”的外皮食材到陕西名菜“浆水肥牛”的发酵掌控,这些曾被年轻人视作老味道的传统菜,通过短视频的镜头变得鲜活可感。
在天津的玉泉饭庄,隋坡点了扒海羊,这道传说中的天津第一大菜,品尝之前,隋坡先用筷子拨了拨鱼翅,对此他解释道:“好多店会把鱼翅扒得很软、包着很多汁。“而玉泉饭庄的鱼翅状态好、还能弹。隋坡一尝便知这盘扒海羊的鱼翅发制完后高汤煨过,他点评:“翅发得非常好,多余的翅肉、翅沙子都没有,高汤全部都进到翅里边去了。”评论区的天津土著感慨:“真的太会点了,快失传的天津菜。天津土著也是只闻其名。”
短视频的即时性与可视化,让原本藏在厨房深处的技艺不再神秘。年轻人跟着他的点评了解“糟辣椒炒鸡蛋”的火候掌握,透过屏幕感受“扒海羊”的煨制讲究,在轻松的观看中不知不觉补上了传统美食文化课。“我觉得年轻人一直都不排斥传统菜,只不过多了我这一个途径,让大家能了解到传统菜。”
这份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手艺人用镜头守护传统味道的执着,也是短视频平台赋予传统文化的新生机。当年轻人在评论区讨论“芫爆肉丝”中的芫是什么、跟着学狮子头肉馅做法时,那些曾活在泛黄菜谱里的老味道,正借着数字时代的东风,真正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日常,让中华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的餐桌上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他也在用专业打破隔阂,让传统菜走进寻常视野;用匠心连接古今,让老味道在新时代有了新故事,在他的探店故事里,每一份用心的味道都将生生不息。
实习生 张亦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