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白酒企业正集体面临增长困境。以珍酒为例,业绩增速逐年下滑,核心产品销量连续下降,渠道库存压力不断累积。行业整体也未能幸免,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同比下降1.8%,主力消费群体逐渐趋于保守。
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白酒的兴趣有限,却更偏好啤酒、低度酒等轻饮场景。面对需求疲软、价格倒挂的局面,白酒巨头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啤酒市场,尤其是高端精酿。
8月,吴向东在个人直播首秀上发布“牛市”高端精酿啤酒,珍酒至此入局高端精酿啤酒赛道。
这种跨界并非首次出现。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均曾尝试涉足啤酒业务,其中不乏将精酿定价远高于传统啤酒的案例。珍酒推出的“牛市News”,单瓶定价高达88元,便是典型代表。看似不合常理的高价,其背后逻辑是白酒品牌试图凭借自身溢价和渠道优势,快速切入啤酒高端化赛道,寻找新的增长点。
然而,啤酒和白酒的经营逻辑天差地别。啤酒是典型快消,依靠规模和铺货;白酒则依赖高利润和压货返利。跨界是否真能带来第二曲线?还是只是一场“高端光环”的幻象?
从白酒行业半路出家,转战啤酒市场,珍酒称不上首例。
早在1990年代末,茅台就通过收购遵义高原啤酒厂,推出自己的啤酒;泸州老窖推出“百调精酿”系列,起初在自家终端专卖店内搭售,之后计划进驻“MINI BOXX”精酿体验店;五粮液在今年8月推出“风火轮”啤酒,杀入啤酒市场。
虽然各家啤酒的名称和打法各不相同,但除了五粮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高端市场:珍酒的牛市News定价88元/375毫升;泸州老窖推出的“百调”精酿系列,最高价格高达698元/750毫升;茅台此前推出的啤酒同样定位高端精酿,甚至以‘啤酒中的茅台’作为宣传口径。
白酒头部企业看中啤酒中高端市场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是白酒需求乏力。以珍酒为例,珍酒财报显示,2021-2024年,珍酒李渡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12.7%、14.8%、20.0%和0.5%。2024年,珍酒李渡的增速达到历史最低,该年营收为70.6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24亿元,同比下滑43.1%,并于今年8月5日发布盈利预警。
珍酒旗下的产品分为四个系列: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其中,珍酒在总营收中占比超六成,是珍酒李渡的核心产品。财报显示,2021年-2024年,珍酒的销量连续下滑,2021年-2024年的销量分别为14761吨、12856吨、12630吨、12284吨。
白酒业绩下滑,核心产品销量下降,存货积压,价格倒挂的问题接踵而至。
珍三十和珍十五(珍酒的两款产品)经销商表示,货物一度积压,利润空间减少。甚至有经销商在小红书感叹,生存靠贷款。
从事珍酒终端销售多年的胡磊透露,自己用800元进的珍五,如今700多的价格也愿意出手,不然,酒就一直积压卖不出去。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为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而在白酒的消费群体中,31-40岁的群体是消费主力。
面对白酒业绩承压,需求减少,白酒企业选择更接近年轻人的啤酒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侧面协助白酒业务,扩大消费群体,扭转业绩下滑局面。
此外,选择切入高端啤酒市场,白酒企业有自身的优势。白酒企业经营多年,有深厚的品牌底蕴,白酒的高溢价可以自然地嫁接到啤酒品牌身上,相同竞争体系下,白酒品牌推出的啤酒会有更高地毛利润。
啤酒的本质是“吨价低、周转快”的快消品;而白酒是“吨价高、溢价足”的奢侈品。从这个本质出发,决定了啤酒的盈利模式必然是“以量取胜”:想要成功让啤酒企业盈利,必须规模化生产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地区铺展经销网路,抢占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一瓶啤酒的价格往往不高。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啤酒要和饮料在统一选择栏里,长此以往,形成了啤酒较白酒价格更低的市场认知。
茅台当年推出58元/瓶的啤酒,试图用品牌光环切入高端啤酒市场,但最终因“卖一瓶亏一瓶”,于2014年把啤酒业务整体托管给华润雪花。牛市啤酒面临相同的问题。当市场教育的鸿沟仍然存在,以何种姿势进入高端啤酒市场变得至关重要。
胡磊告诉「市值水晶」,店里卖的最好的是大罐青岛,对于啤酒来说,88元的价格很难有消费者买单。
另一方面,虽然牛市可以借用珍酒的渠道快速切入啤酒市场,但白酒和啤酒实则是两个经销运营体系。
白酒线下的经销渠道有三类:经过经销商深度分销,厂家-经销商(可分级)-终端网点-消费者;通过团购经销商分销,厂家-团购资源经销商-消费者;专卖店销售,厂家-专卖店-消费者。线上的渠道同样经过经销商连接消费者。另外,线上线下均开设直营店。
白酒的分销模式建立在高利润空间之上,定价权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还能通过‘压货’完成业绩考核。而啤酒是“快消品”的销售模式,即通过各类即饮场合(餐饮、夜市等)、商超终端和电商铺货来实现高曝光和销售,存在充分市场竞争。
利用白酒的渠道推广啤酒则和啤酒本身即饮、快消的性质矛盾。由于两种运营模式的不同,跨界酒企中,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酒水行业中不但有白酒跨界啤酒,还有啤酒跨界白酒。华润多年前布局白酒市场,和珍酒的思路如出一辙,使用自身啤酒的渠道销售白酒,却进展缓慢,牛市能否借助珍酒的渠道起量仍然未知。
除此之外,吴向东表示牛市的研发花费三年,但实际情况是,牛市并非是珍酒自产自销的产品,而是由珍酒旗下公司委托湖州特思拉啤酒有限公司贴牌代工。和if椰子水相同,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就对品质把控提出更高要求,一旦产品质量和品牌宣传不符,易造成品牌形象受损,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如果珍酒的使命不是参与啤酒市场竞争,为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那么上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忽视。
事实上,啤酒高端化并不是从白酒企业跨界啤酒开始提出的。
过去十年,华润、百威、青岛早已把“高端化”写进财报。华润推出的中高端产品有喜力经典、SuperX,价格为8-12元。虽然有超高端999元/盒的“醴”,但该产品仅在线上发售,不追求销量。百威在啤酒市场中一直是高端啤酒的“代名词”,官方也在历年年报中自我定义为“中国高端啤酒市场领导者”,旗下产品主要为科罗娜和福佳白啤,但价格也仅在10-15元。
高端啤酒的竞争集中在10-15元的价位区间,而牛市的定价要比传统品牌的高端啤酒高出几倍,且没有其他啤酒产品作为补充,牛市定义的“高端”并不是啤酒市场中所谓的“高端”。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高端啤酒品牌或许并不是牛市的竞争对手。
华润不开放“醴”的线下渠道,是因为啤酒分销依赖餐饮、夜场、商超的“全开放”货架,讲求30天内完成“生产-分销-消费”的闭环。消费者不愿为高定价的“醴”系列买单,无法实现大量交易,完成商业闭环。
而牛市则会依托珍酒李渡的经销渠道,从宴席和圈层团购切入啤酒市场,用于商务接待的酒水替代或补充。吴向东在直播当天宣布定价为88元/瓶,而团购价为60元/瓶,价差结构与白酒返利逻辑一致。珍酒更像是把牛市当作白酒来卖。
吴向东也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酿造资深酒友喜爱的白酒和啤酒,这就是珍酒李渡未来二十年的战略,也是现在正开启的战略”。今年6月,珍酒推出“大珍”,填补珍十五与珍三十之间的次高端空白,主打真实年份与老酒调味,瞄准商务宴请、高端礼赠场景,与牛市目前的经销渠道一致。
相比于加入啤酒市场竞争,牛市更像是为了珍酒自身战略计划服务。
当白酒企业把“品牌溢价+圈层压货”嫁接到啤酒身上时,啤酒不再是啤酒,而是白酒动销的“润滑剂”。牛市精酿的真正使命,或许不是占领啤酒市场,而是用一瓶88元的“社交货币”帮珍酒去库存、稳价盘、锁客群。
(文中人物为化名)
撰文:曲林
编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