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微醺经济”崛起,白酒消费正从“拼酒量、讲排场”向“重体验、求舒适”转型。
这一背景下白酒市场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22年我国低度白酒产量占比约15%,2024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5%以上。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低度酒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40亿元,年增长达25%。
低度化消费趋势加速,成为驱动白酒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场关乎未来格局的角逐中,多家酒企争相布局,其中“38度国窖1573”产品以百亿份额成为现象级单品。
数十年攻克核心技术
事实上,国窖1573低度酒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既是泸州老窖深厚酿造技艺的结晶,也是其精准把握消费趋势、引领行业发展的战略成果。
白酒的低度化浪潮并非始于今日,但泸州老窖的步伐迈得比任何对手都要坚定。多年前,当市场对低度白酒还存在“降度即降质”的误解时,泸州老窖就敏锐地捕捉到健康化、舒适化、场景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暗流,前瞻性地布局低度酒领域。
低度白酒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难题。白酒的风味主要来自酒精对酯类、醇类、酸类等风味物质的溶解与承载。低度化过程中,酒精含量降低会导致部分风味物质溶解度下降,易出现“加水浑浊”“风味寡淡”“后味短” 等问题。同时,相比高度酒,低度酒需通过更复杂的勾调、过滤、陈酿工艺维持风味平衡,对基酒品质、勾调技术要求极高。若工艺不成熟,易出现“水感重”“香气弱”等问题,影响消费者体验。
为攻克这些难题,泸州老窖集结顶尖科研力量,经过无数次实验与工艺迭代,在基酒选择、酒体设计、吸附过滤、分子结构稳定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酿造工艺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泸州老窖成功解决了低度酒的技术瓶颈,确保在降低酒精度的同时,完整保留了白酒的核心风味,使得酒体结构平衡稳定,口感醇厚绵柔。
这为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低度高质”体验——既降低了酒精摄入负担,又完整保留了白酒的丰富口感和愉悦享受,满足了消费升级的核心需求。
攻坚克难的背后是泸州老窖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投入,早在上世纪70 年代便已启程,成为行业最早系统性攻关低度浓香技术的企业之一。
依托452年连续酿造的1573国宝窖池群(风味物质的“天然宝库”),泸州老窖系统研究酒精含量与风味物质(酯类、酸类、醇类)的溶解规律,破解“降度即降质” 的行业痛点,从基础研究入手,独创“分段摘酒、陶坛陈藏、精准勾调”三位一体工艺。
进入21世纪,随着消费升级启动,高端白酒需求增长,泸州老窖将低度化技术与高端品牌定位结合,推出国窖 1573 低度系列(如 38 度、42 度),将其作为战略单品重点培育,与高度版国窖 1573 共享品牌资源与渠道网络,通过“同品质、同定位”传递“低度不减配” 的价值主张,实现从“技术储备”到“市场爆品”的跨越。
2010年后,在消费健康化趋势加速、低度酒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泸州老窖通过渠道下沉、场景多元化与品牌势能释放,推动低度国窖1573从“区域爆款”成长为“全国性百亿大单品”,确定“高端低度酒第一品牌”的行业地位。
数十年的技术投入和市场培育,让泸州老窖站在了低度酒发展的潮头。
低度化战略梯度演进
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的38度国窖1573,近年来正在成为泸州老窖低度化战略的核心引擎。2024年国窖1573品牌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其中38度单品销售占比已提升至50%,规模预计100亿元左右,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柱。
作为白酒行业低度高端第一大单品,这一数字不仅是市场体量的突破,更标志着白酒行业在低度化赛道上完成了从“边缘补充”到“主流价值”的认知重构,不仅重塑价值锚点,更占领消费心智。
在泸州老窖之前,低度白酒多停留在“区域尝试”或“小众品类”阶段,缺乏全国性、规模化的成功案例。低度国窖1573首次验证了低度酒可以实现“高端化+规模化”双轨并行,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范本。
多地消费市场甚至刮起了以38度国窖1573为代表的低度酒热潮。
在河北、山东等地,国窖1573低度酒成为商务宴请、婚宴等高端场景的“首选低度酒”,彻底扭转了消费者对低度酒“拿不出手”的认知。河北地区,低度国窖1573在当地市场规模占全国30%;山东、江苏、浙北市场更是每10瓶国窖1573就有8瓶是38度;在经济发达的环太湖市场,低度国窖1573成长速度远超其他品类。
与此同时,泸州老窖的低度化战略开始呈现出清晰的梯度演进路径:38度产品已成长为高端低度白酒第一大单品,28度国窖1573即将推向市场。
泸州老窖低度酒的百亿体量,本质是一场“价值坐标系”的重构——它让行业重新审视低度酒的技术价值、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证明低度酒可以是高品质的、高端的、规模化的。
这一里程碑不仅是泸州老窖“浓香鼻祖”技术实力与战略眼光的体现,更标志着白酒行业正式进入“高度与低度并行”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