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的菜,味道独特,现在自己做却总做不出那个味儿,为啥呢?
昨天傍晚下班,路过菜市场看到摊子上摆着新鲜的青椒,突然就想起妈妈做的青椒炒肉了。那会儿在厨房磨蹭了快俩小时,油盐酱醋一样没落,炒出来的东西看着倒还行,可筷子一夹进嘴里就不对劲儿。
真的,不是咸了淡了那么简单。妈妈炒的青椒带着点焦边,咬下去先是辣劲儿窜上来,接着就能尝到肉香裹着酱味儿,最后还有点说不清的回甘。我炒的呢?青椒是青椒,肉是肉,酱味儿浮在表面,吃着跟隔了层什么似的。
蹲在厨房地上盯着那盘菜发呆的时候,突然想起小时候放学回家的场景。那时候一进楼道就能闻见妈妈做菜的味儿,有时候是红烧带鱼,有时候是炒土豆丝,每次都能精准地勾着我往家跑。推开家门就看见妈妈系着那个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灶台前转来转去,有时候会回头瞪我一眼,说 “洗手去,马上就好”。
上次试着做妈妈的拿手红烧肉,特意提前打了三个电话问步骤。糖要炒到冒泡,肉要热水焯,酱油得用老字号的那种。我一步一步照着来,炒糖色的时候手都抖,生怕糊了。炖了一个半小时,掀开锅盖闻着也挺香,可吃起来就是差口气。妈妈做的红烧肉,肥肉部分是糯的,瘦肉也不柴,连汤汁拌米饭都能吃两碗。我做的呢,瘦肉嚼着费劲,肥肉腻得慌。
其实不止红烧肉,连最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都不对劲。妈妈总说面条要多煮一会儿,捞出来过遍凉水才筋道。西红柿得炒出沙,鸡蛋要搅得散散的。我也这么做了,可就是没有妈妈端出来的那碗香。有时候会坐在餐桌前琢磨,是不是锅不一样?妈妈用了十几年的铁锅,锅底都有点变形了。我买的新锅亮晶晶的,炒个菜还总粘底。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妈妈以前记菜谱的本子。纸都泛黄了,上面用圆珠笔写着 “糖醋排骨:醋多放一勺,孩子爱吃”,“炒青菜:火要大,快炒”。突然发现好多菜后面都跟着这种小备注,有的甚至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这才想起,妈妈做菜好像从来不用量勺,盐是抓一小撮,酱油是凭感觉倒,有时候还会随手扔点家里剩下的菜进去。有次我看见她往土豆炖豆角里加了把花生米,还说 “这样更下饭”。
上周跟妈妈视频,抱怨自己做的菜不好吃。她在那头笑,说 “你小时候总嫌我做的菜太淡,现在倒怀念起来了”。聊着聊着才知道,我最爱吃的那道可乐鸡翅,其实是她第一次做的时候放错了调料,本来该放酱油,结果倒成了可乐,没想到我吃得精光。后来每次做都特意多放半罐可乐,说 “就按你爱吃的那个错味儿来”。
挂了电话突然有点鼻子酸。原来妈妈做的菜,从来都不是照着什么标准菜谱来的。她知道我爱吃带点焦的锅巴饭,每次焖饭都会多焖五分钟;知道我怕辣,炒青椒的时候总会提前用水焯一遍;知道我冬天手脚凉,汤里总不忘多加几片姜。那些菜里藏着的,是她看我吃饭时的眼神,是听我抱怨工作时的叹气,是知道我要回家特意提前两小时就开始忙活的期待。
昨天晚上又试着做了次青椒炒肉,这次没看菜谱。倒油的时候想起妈妈总说 “油热了再放蒜”,炒肉的时候故意多炒了一会儿,让边缘有点焦。盛出来尝了一口,好像…… 有点那意思了。虽然还是比不上妈妈做的,但突然明白,那些总也复刻不出的味道里,藏着的是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关于我的那些小习惯、小偏好,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沉甸甸的爱。
也许以后我也能做出那样的味道吧,等我慢慢学会在菜里放进去足够多的牵挂和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