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国援外医疗队远赴非洲,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在非洲大地书写着医者的担当与荣耀!⚕️⚕️
在塞拉利昂,医疗队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进驻5个月,完成诊疗超10000人次、高难度手术近100台!他们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实力圈粉当地居民!
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合影
中医诊疗服务尤其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至今已有近万人次接受了中医治疗。
塞拉利昂中国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供图)
不畏艰苦:在困境中筑牢医疗防线
初到塞拉利昂,医疗队便面临多重考验:中塞友好医院部分药品短缺,科室设备老化,水源依赖水井且水塔漏水,停电频发需自行发电等。
面对困境,队员们不等不靠,主动破局。他们完成水电气交接后分组行动,快速熟悉制水、发电、购油买气流程,修补水塔,学习发电机维修。
医疗队改造华人诊室,用储物架分类存放药品,建立“药品动态清单”制度。每周一早上,刘学护士都会蹲在货架前清点:“抗疟药还剩23盒,得赶紧从国内调;降压药够用到月底,先记下来。”
队员们还购买了应急电源和制氧机。麻醉医生周华茂回忆说:“有次手术做到一半突然停电,我们赶紧打开应急电源,幸好没影响手术进度。”靠着这股韧劲,医疗服务在艰苦环境中稳定运转。
医疗队队员在更换净水器滤芯
甘于奉献: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大家看好,按压胸部的位置在两乳头中间,深度要5-6厘米。再来一次,这次一定准。”
世界高血压日,在中塞友好医院的院子里,医疗组组长彭礼明正手把手教当地护士玛利亚做心肺复苏。玛利亚刚开始按压位置总偏,彭礼明就握着她的手一次次调整。经过一个小时的培训,玛利亚终于能标准完成心肺复苏,她激动地抱住中国医生:“谢谢您,以后我也能救更多人了!”
为提升塞拉利昂本土医疗能力,医疗队将“传帮带”融入日常,全力培育本土医护力量。队员们巧妙结合中医义诊、世界疟疾日、世界高血压日等,开展多场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覆盖当地医护100余人次。
编写《疟疾及猴痘防治及诊疗规范》、《高血压疾病预防及管理》宣传册,简化流程方便当地医护人员使用。同时,捐赠药品与器械,协助医院完善科室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消毒隔离与药品管理,建立“病例讨论”制度,每月开展1-2次疑难病例分析。
医疗队在为中铁七局集团驻塞拉利昂有限公司进行义诊活动
救死扶伤:用专业守护生命健康
立足中塞友好医院,医疗队聚焦当地高发疾病与诊疗痛点,用技术破解难题。内科团队针对疟疾、伤寒、高血压等疾病优化诊疗流程,成功救治脑型疟疾、失血性休克、心肌梗死、新生儿窒息、毒蜂严重蜇伤等数例危重症患者;外科团队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开展肿瘤切除术、骨折复位固定术等多台手术,术后随访恢复良好。
今年6月,队员们为一位股骨陈旧性骨折并严重骨质疏松的塞方妇女进行手术,由于设备老旧,手术难度极大。骨科医生曾磊说:“我们提前制定了2套手术方案,还反复练习操作步骤。”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当最后一根钢钉固定好时,曾磊的手术衣已经被汗水浸透。
此外,医疗队实行24小时急诊轮值,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累计处理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急诊病例多起。
有次接到通知,一场交通事故中有8人受伤,队员们10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对伤者进行分诊和B超检查,并紧急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只要有急诊,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这是我们的责任。”医疗队队长刘龙飞说。
医疗队在为一位股骨陈旧性骨折并严重骨质疏松的塞方妇女进行手术
大爱无疆:用温暖深化中塞情谊
除了临床诊疗与培训,医疗队主动走进当地社区、矿山,用行动传递中国温暖。他们前往佩佩尔港等偏远地区及社区,开展多场义诊活动,为200余名村民提供免费诊疗和爱心捐赠。
医师节前夕,队员们还走进医院周边的儿童福利院。他们扛着大米、带着糖果等走进福利院,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
“来,我们先做个小游戏。”眼科医生薛志鹏蹲下来,给一个小男孩做眼底检查。队员们还为孩子们进行了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等专科检查,中医医生郭建军还为几个关节不舒服的孩子做了推拿。“中国医生,谢谢你们!”一个小男孩用生硬的中文说,虽然发音不标准,却让队员们心里暖暖的,这份认可成为队员们最珍贵的医师节礼物。
心内科专家在为福利院的孩子进行体格检查
没有鲜花与庆典,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医疗队以实干诠释医者使命。他们用“援外医疗精神”在非洲大地书写担当,既守护了生命,更传递了中塞友谊。
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举行义诊活动(央视新闻客户端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