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粉,这道起源于广东的米制品,以其爽滑口感与包容性,从岭南早餐摊走向全国夜宵江湖,完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美食迁徙。
肠粉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广东罗定。当地惠积和尚为方便百姓,用米浆蒸制出薄如蝉翼的“油味糍”,后因形似猪肠得名“肠粉”。至清代,广州西关泮塘荷仙馆将其改良为茶楼点心,米浆包裹鲜虾、牛肉等馅料,搭配秘制豉油,成为广府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彼时,肠粉是广州人“一盅两件”的精致选择,米皮薄透如纱,馅料鲜香四溢,承载着岭南人对“鲜”的极致追求。
20世纪初,广东移民浪潮推动肠粉南迁。大量广东人赴港谋生,将布拉肠制作技艺带入香港,与茶餐厅文化融合,衍生出“猪肠粉”“炸两”等变种。同时,广东移民下南洋,在越南河内、胡志明市等地开设“卷粉”摊,用米浆包裹猪肉、木耳,浇上鱼露,成为越南河粉的前身。这种“南迁”不仅是技艺传播,更是岭南饮食智慧的本土化再造。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速肠粉的全国化。在潮汕,肠粉融入花生酱、沙茶酱,馅料加入蚝仔、芽菜,形成浓香型风格;在江门,竹窝拉肠以古法蒸制,米香浓郁;在深圳,椰汁芒果肠粉突破传统,成为甜品新宠。如今,从广州老字号的布拉肠,到上海弄堂的抽屉式肠粉,再到成都夜市的辣味肠粉,这道岭南小吃已融入各地饮食基因,成为全国夜宵摊的“常驻嘉宾”。
下一篇:一口甜瓜,盛夏秒变蜜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