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霞
很多年以前,我读过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喜欢翦伯赞先生这种质朴平和、通俗易懂且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更为重要的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历史文化。待我长大成人后,也逐步踏上了这样神奇而美好的文化之旅,访古之旅。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位中医教授,一位书法博士,还有爱好地方文化的我,组成了一个特别的研学团队,前往临沂银雀山竹简博物馆参观。我们一起参观,一起讨论,碰撞出许多的思想火花,由此催生了访古临沂主题下的《探秘临沂》系列文章。朋友们戏谑地称我们为“神奇组合”。
神奇组合”的第二次研学之行,目标是菏泽市定陶王陵的黄肠题凑。此前我曾到过菏泽一次,主要为观赏牡丹而去,然而那次旅程除了牡丹之外,其余都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但此次不同,菏泽给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感知,特别是那一个个熟悉的古地名,就像穿越两千年的时光隧道,将我带入《左传》所描绘的世界深处,看到周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听到他们背后生动的故事。尽管历史已渐行渐远,可当时的地名却传承至今,化作我们回溯历史的桥梁纽带。
早就听说近年来菏泽发展迅猛。因为这次主要是文化之旅,其他地方无暇顾及,整体状况不好详述。但是看城市建设的确实比较好,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掩映,充满活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定陶也是如此,具有时尚和典雅之美。
我们在定陶的时间不到一天,却紧锣密鼓地看了五处名胜古迹,上午直至一点多才用午餐,晚上八点多才吃晚饭。有些景点只能匆匆略览,如走马观花;而像定陶王的黄肠题凑这样的重要遗址,则花费两个多小时进行沉浸式深度体验。如此安排既突出重点,又适当拓展延伸,实现了考察广度与深度的兼顾。
从定陶返回后,我又找来不同时期的《定陶县志》,粗略地看了一下。如果问我到定陶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在定陶只停留一天的过客来说,我对定陶的印象是:
定陶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
定陶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定陶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
定陶是一个很有帝王气的地方。
定陶的文化之旅结束后,我又想起了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他提到在内蒙的感受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我在定陶也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在网上又买了一本《内蒙访古》。在图书没到之前,我专门把这系列的文章打印出来。今天读来,和多年前感觉完全不同。乌兰夫主席前瞻性的历史眼光真是令人钦佩,早在六十多年前就诚邀几位史学大家奔赴内蒙实地考察。他们跋涉一万多公里,以历史的、世界的视角审视这片土地过往的历史,尤其是对匈奴的研究视角独到新颖。
翦伯赞先生
正是这场意义非凡的访古之旅,孕育出了《内蒙访古》这传世经典之作,同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它对内蒙古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尤其在文化旅游领域成效显著。优美的文字展现出草原的辽阔,牧民的淳朴,历史的神秘,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对内蒙古的向往之情。我也正是通过《内蒙访古》,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内蒙访古》,堪称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最佳推介。
六十年后的今日,我们这个“神奇组合”四人小组,学习当年的翦伯赞先生一行,来到定陶开启相似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里,我们深刻领悟了定陶文化的丰富内涵。此行结束后,我将考察所得与个人感悟做了简要梳理。仿《内蒙访古》,写了《定陶访古》系列文章。
《定陶访古》系列文章,不仅记录了我们在定陶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还汇聚了我们“神奇组合”四人的交流心得。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这片土地,用心感受并悉心记录其历史文化脉络。实际上,这一系列文章是我个人的学习笔记,多年以后翻看记忆犹新,没有这个笔记,没有这些后续的整理思考,很多东西就全都忘记了。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走出家门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精彩,并且做出记录。
我们虽不及翦伯赞先生那般学识渊博,写出传世名篇,但完全可以追随他的足迹,踏上美丽中国的文化探寻之路,饱览山河壮丽,在翦伯赞先生的引领下,去见更多的“见所未见”,去闻更多的“闻所未闻”。
图片提供:定陶区摄协
下一篇:阅览森林画卷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