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老街深巷中,一家开了 20 年的老字号破酥包店,承载着当地人的味觉记忆。云南破酥包以其层层分明的酥皮、鲜嫩多汁的肉馅著称,是滇味小吃里的经典代表。本文将从店铺的历史渊源、酥皮的独特工艺、鲜肉馅料的秘方、食客的温情故事以及传承与创新五个方面,揭开这道美食的魅力,展现老字号在岁月流转中坚守的匠心与味道。
清晨五点的昆明,老街的石板路还浸在露水的微凉里,“李记破酥包” 的木招牌已在晨光中透出温润的光泽。这家藏在巷口的小店,从 2005 年开张至今,整整二十年的烟火气,把破酥包的香气揉进了周边居民的日常。每天六点刚过,蒸笼掀开时腾起的白雾里,总裹着熟客们熟悉的期待 —— 那层层酥皮咬开时的簌簌声,肉馅在舌尖化开的鲜甜,是属于昆明的晨间序曲。
一、二十年老街烟火,老字号的时光故事
李记的创始人李建国师傅,年轻时曾在国营饭店学做面点。上世纪九十年代,饭店改制后,他带着一手做破酥包的手艺,在巷口支起了小摊。最初的摊位只有两张折叠桌,蒸笼是最老式的铝皮款,但每天限量供应的破酥包总被抢空。老顾客还记得,那时李师傅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掀开蒸笼时会笑着喊:“刚出笼,趁热吃!”
2008 年,小摊换成了如今的门面,木质柜台被磨得发亮,墙上挂着老昆明的黑白照片。李师傅的儿子小李接过了揉面的活计,父亲则在一旁盯着火候。“以前用煤炉,现在改电蒸箱,但温度控制得和从前一样。” 小李说,老顾客就认这个味,有时来晚了没买到,会特意交代第二天留几个。
去年冬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买包,说年轻时在这附近上班,天天来买。“您还记得我?” 李师傅笑着迎上去。“怎么不记得,你做的包,皮比别家酥,馅里的汁多。” 老奶奶的话,让李师傅觉得二十年的坚守都值了。
二、酥皮里的功夫:三折三醒,层层见真章
破酥包的灵魂在酥皮,李记的酥皮要经过 “三折三醒”。凌晨三点,小李就开始和面,面粉得用本地产的中筋粉,加温水和少许猪油,揉到面团光滑如镜,这是 “一醒”,得等半小时让面筋松弛。
接下来是起酥,把醒好的面团擀成薄如纸的面皮,抹上熬熟的猪油,像叠被子一样折成三层,再擀开,重复三次。“这一步最考验耐心,力道重了会破,轻了层次不分明。” 小李说,父亲年轻时总说,酥皮要像书页,能一片片揭开。
最后一次折叠后,面团要 “三醒”,放在温暖的地方静置四十分钟。醒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擀成圆皮时,能看到内里细密的纹路,这是酥层的雏形。入笼后,猛火蒸八分钟,蒸汽要足,才能让酥皮在高温中层层膨胀,咬开时带着 “咔嚓” 的脆响。有熟客形容这口感:“像把云朵揉进了面皮里,酥到掉渣却不松散。”
三、鲜肉馅的秘方:本地鲜材,调出滇味鲜甜
馅料只用当天现杀的土猪肉,肥瘦比例严格按 3:7 搭配。李师傅每天凌晨去菜市场,认准一家屠夫,“他家的猪肉新鲜,筋膜少,剁出来的馅才细腻。” 肉馅剁好后,要加姜末、葱花、少许白糖提鲜,最关键的是一勺老昆明的甜酱油。
这甜酱油是李记的秘方,用本地黄豆晒足半年,加冰糖和香料熬制,颜色红亮,咸中带甜。“别家可能用普通酱油,我们这一勺,鲜味就不一样了。” 李师傅说,还要加少许胡椒粉去腥味,顺时针搅拌上劲,直到肉馅能 “挂住” 筷子。
包包子时,每个皮要包进 30 克馅,捏出十八道褶,收口处留个小尖,像朵含苞的花。蒸好后,肉馅里的汤汁被锁在皮内,咬的时候得小心,不然会烫嘴。有食客总结:“先咬个小口,吸掉汤汁,再大口吃,肉香混着酥皮的油香,满口都是满足。” 除了鲜肉馅,李记偶尔会做香菇馅,但老顾客最认的还是经典鲜肉款,说这才是 “破酥包该有的味道”。
四、食客的记忆:一笼包子,藏着生活温度
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是店里最热闹的时候。上班族匆匆来买两个,边走边吃;退休老人带着搪瓷碗,买回去当早餐;还有家长牵着孩子,说 “这是爸爸小时候爱吃的包”。
张阿姨住在隔壁巷,二十年几乎没断过。“孙子刚上幼儿园时,天天吵着要吃李记的包,现在上高中了,周末还会特意来买。” 她说,有时孙子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店里,好像这包成了回家的仪式。
去年有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特意坐飞机回来,下了飞机就直奔店里。“在外十年,最想这口。” 他一次买了二十个,说要带回去给同事尝尝。小李笑着给他装袋,还多送了两个,“趁热吃才香,凉了可以蒸一下,别微波炉加热,会软。”
还有个细节,店里的醋是自己泡的酸木瓜醋,解腻又开胃。老顾客都知道,吃破酥包得蘸一点,酸甜味能把肉香衬得更突出。这些细碎的习惯,成了食客与老店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五、传承与坚守:二十年不变,是味道更是初心
这些年,昆明的小吃店换了一波又一波,李记却坚持不涨价太快,如今一个破酥包卖 3 元,比连锁早餐店贵不了多少。“老顾客多,都是街坊,涨价太多心里过意不去。” 李师傅说,虽然利润薄,但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就觉得值。
小李曾想过做外卖,但试了几次后放弃了。“外卖送过去,酥皮会变软,影响口感。” 他宁愿麻烦顾客多跑一趟,也要保证上桌时的最佳状态。店里也没做过宣传,全靠口碑,不少游客是听本地人推荐找来的。
今年年初,有餐饮品牌想加盟李记,被李师傅拒绝了。“做不好会砸招牌,这手艺得手把手教,急不来。” 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把店交给儿子,让这口酥香再传二十年。
从清晨的第一笼蒸汽,到傍晚收摊时擦拭的柜台,李记破酥包的二十年,是昆明老街的一段味觉史。层层酥皮裹着的不仅是鲜肉,更是手艺人的坚守与食客的温情。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的老字号像一颗定盘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美味,经得起时间的熬煮,也守得住人心的温度。或许未来,当更多人走进这条巷口,尝到那口酥香时,会明白:有些味道,从来不止于舌尖,更刻在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