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旅游话题热议度高涨,国内出游人次稳定增加、消费市场持续火热。本季度旅游行业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西北部“长线游”“避暑游”火爆;“边疆”“县域”旅游经济崛起;跨境游双向升温;“赛事”“赏花”与“票根”经济成为推动文旅市场爆发的新亮点。《2025年第二季度旅游行业网络传播分析报告》着眼于二季度旅游行业的网络传播情况,梳理本季度现象级事件、旅游乱象、舆论风险等,以期展现当前旅游业舆论环境,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助力旅游业持续发展。本文为报告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明日发布。
(一)舆论热议度高涨 公众旅游消费信心稳步增强
随着旅游市场持续复苏和消费者信心的不断增强,2025年第二季度公众对旅游话题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据新浪舆情通统计,2025年第二季度旅游相关原发信息量达5526.98万条,环比增长2.36%,同比增长18.05%。由此可见,旅游热议度持续高涨,侧面也反映出,网民的旅游意愿和热情都在不断升温。
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消息,2025年清明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0%;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0%。“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0%。端午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19亿人次,同比增长5.70%;国内出游总花费427.30亿元,同比增长5.90%。可见,2025年二季度,在各个重要节假日,出游人数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持续火热,旅游消费信心稳步增强。
(二)信息趋势呈“金字塔”形 “五一”假期成焦点
从全网原发信息走势图可以看出,2025年第二季度旅游信息走势呈“金字塔”形,舆论高峰出现在4月29日至5月5日之间。该时段正值“五一”假期,媒体持续关注旅游市场,人民日报发布《“五一”假期,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中国经济网发布《入境游热折射中国魅力》等文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推动该时段信息总量达到556.60万条。由此可见,“五一”假期出游成为本季度舆论焦点,侧面体现了公众对节假日,尤其是小长假旅游的热情和活跃度。
(三)一线城市继续领跑 传统地域保持高热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旅游热度排名前十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山东、重庆、四川、江苏、广东、河南及湖南。这些地方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成为游客心中的热门选择。其中,浙江通过积极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及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有效提升了文化旅游的热度;重庆市荣昌区则因创新性地开放政府食堂供游客体验,成为了网络舆论焦点,两地的旅游热度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然而,其他上榜地区的旅游热度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分析原因可知,这种变化与“长线游向西部边疆迁移”以及“黑龙江、贵州、吉林避暑游”的兴起密切相关,反映出随着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游客对于探索新兴目的地和追求舒适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中国旅游市场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也提示各地需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期望和需求。
2025年二季度文旅行业呈现“冷区域热消费”的显著特征:长线游向西部边疆迁移、县域经济借内容与玩法突围、“文旅+”通过赛事票根实现流量高转化。
(一)长线游爆发:极端天气催化“西进北漂”潮
2025年二季度,长线游需求增加,以“五一”假期为例,游客可通过“请4休11”延长假期,这进一步刺激了长线远途旅游。携程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跨市住宿订单占比已突破八成。途牛数据显示,国内长线游预订出游人次占比达46%。同时,长线避暑游受推崇,中东部持续高温推动游客向西部、北部迁移,“西进北漂”成为新现象。分析“避暑游”热词可见,“黑龙江”“哈尔滨”“贵州”“贵阳”“吉林”等地成为热门目的地,受到“成都”“广州”等地游客青睐。
(二)县域旅游崛起:西部成新流量洼地
三线以下县域城市凭借独特生态资源与内容叙事能力集体出圈,打破传统“长三角-珠三角”高热格局,文旅订单增幅领跑全国。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旅游订单同比增幅TOP50城市中,有超过60%为县级及以下行政单位,甚至包括多个“低人口、小体量”的西部、边疆、山区县级行政区。县域不是“被动被看见”,而是正在“主动走出来”。
(三)跨境游双向升温:政策红利释放消费潜力
2025年第二季度,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出台,叠加中国相关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火爆,推动入境游超预期复苏,同时反季出境避暑需求攀升,形成“双向升温”格局。分析“出入境游”两年同期信息量,可见2025年二季度出入境游信息量为87.5万条,同比增长41.86%,热度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