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茶业协会全员出动,与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奔赴全省各地,深入茶园、茶企,实地考察,走访调查,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就茶园管理、工艺优化、提质增效、市场拓展、标准化建设、茶文旅康养融合等问题展开交流,为科学编制《“十五五”湖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收集相关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湘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调研组在福建考察
调研组在安徽考察
同时,湖南省茶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调研组走出家门,走向全国,来到安徽、福建等省开展茶产业学习交流调研,紧扣《“十五五” 湖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谋划需求,深入茶区、高校实验室、产业园区及龙头企业,聚焦科技赋能、产业创新、文化融合三大核心,汲取安徽、福建等省茶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旨在为湖南茶产业未来五年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
“五彩湘茶”品牌体系构建成熟
湖南是产茶大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在全国版图中,湖南茶产业属于第一梯队。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湖南茶园面积326.42万亩,茶叶产量28.55万吨,均居全国第6位;综合产值1135.6亿元,居全国第5位;湖南红茶综合产值276亿元,品牌价值211.9亿元,安化黑茶综合产值268亿元,品牌价值52.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茶叶品牌矩阵成效明显。湖南构建了以“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为核心的“五彩湘茶”品牌体系,其中19个品牌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个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一批龙头企业也正在崛起。目前,湖南茶产业中共有466家规模以上企业、11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提质,湖南目前有8个茶叶创新中心、6个工程技术中心、20多个科技推广站点,产学研联动格局已然形成。
上半年,湖南省出口茶叶2.8万吨,同比(下同)增加33.6%;出口总值5.4亿元,增长30.4%,出口量值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额占42.9%,保持39.6%的快速增长。“湘茶出海”势头强劲,湖南红茶出口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调研组在张家界
调研组在怀化
科技赋能,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调研发现,在茶园和茶厂里,越来越多的新机器、新技术正悄悄施以援手,让茶叶从种到喝都更“聪明”、更稳当。
益阳聚焦科技研发破产业难题、添茶农活力。依托刘仲华院士工作站,打造“院士领衔-企业参与-成果转化”科创矩阵,开发出速溶茶、茶护肤品等32类功能性茶饮、茶衍生品。
常德支持茶企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共有13家茶企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南月光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建立科研基地,聚焦茶叶功能成分提取等技术攻关。此外该公司还拥有全省首条全智能化红/绿茶生产线及专利鲜茶生产线,实现生产全程可追溯,年产值突破3亿元。
湖南古楼雪峰云雾茶有限公司通过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组建湖南红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攻关多项新技术,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未来应充分发挥茶产业链专家团队的智库作用,重点围绕茶产业发展短板,深入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健康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湖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王准表示,应鼓励茶企顺应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研发生产茶食品、新式茶饮、茶日用品等新产品。未来可以开展湖南省茶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让科技进一步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找出短板,转型势在必行
我国有21个产茶省,消费量稳居全球第一。与其他产茶制茶大省相比,湖南茶产业也面临转型关口。
“品质效益有待提升、龙头引领作用不强、市场拓展能力偏弱、三产融合深度不够等,当前湖南茶产业存在短板,转型势在必行。”王准说。
湖南共有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福建的1/4;省级龙头企业数量仅为湖北的64%。新式茶饮发展迅猛,目前国内已有5家上市企业,但湖南未能有一席之地。纵向来看,湖南的多数茶企集中在初加工环节,缺乏全国性领军企业,产业链“小散弱”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目前湖南品牌店“走出去”步伐缓慢,在省外一线城市的门店不足300家;出口市场集中在非洲、中亚等地区,出口单价2.74美元/公斤,仅为日本抹茶的1/10,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有产品、缺渠道,有品质、缺品牌”的瓶颈亟待破解。
“目前湖南茶文旅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文化优势的深度挖掘;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衍生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王准表示,在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茶文旅康养产业融合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调研组在郴州
调研组在湘潭
挖掘潜力,延伸产业链条
“湖南茶产业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说,湖南茶产业可在新式茶消费和大健康产品领域发力,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拓宽出口市场。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茶饮的需求趋旺,茶业迎来新机遇。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就将茶列入“减肥指南”优选食物(饮料类)。
“近年来,新式茶消费将推动茶产业不断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省政协委员、省茶业协会会长、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重旺介绍,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茶及其相关制品消费需求加速释放。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预计到2028年有望突破5300亿元,近年来湖南的茶颜悦色、茶守艺、尚木兰亭等新茶饮品牌也在异军突起。
当前,“茶+”新业态不断涌现,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不断提升,茶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茶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提升了广阔空间。如,长沙县“百里茶廊”观光茶带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桑植白茶成为张家界旅游伴手礼首选,2024年带动旅游购物消费超10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议生效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国内双循环机遇为湘茶出口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市场打开了绿色通道,带来了更广阔的全球大舞台,这将成为湖南茶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我们要围绕做优传统茶产业、拓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推进茶文旅康养融合产业三大赛道,精准发力,继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周重旺说。
调研组在衡阳
调研组在邵阳
多方联动,助力湘茶飘香、出湘出海
目前,湖南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茶产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叶作为全省强农行动、乡村振兴的十大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2022年,湖南出台了《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继福建、贵州、湖北之后第4个出台茶产业发展条例的产茶大省,标志着湖南茶产业迈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2024年12月10日,全省茶叶产业链建设首次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全省茶叶产业链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茶产业链工作专班以及以刘仲华领衔的专家团队,明确2025年要推动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制订“湖南省茶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等。
今年2月18日,湖南省茶叶产业链建设工作专班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2025年的重点工作。并于4月11日联合印发了《促进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着眼于全产业链谋划推进,明确5个方面19条措施,成为近3年指导和推进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湖南省政协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调研,为助推湖南茶产业发展凝心聚力。6月17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产业链链长何寄华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围绕助力编制“十五五”湖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科技赋能茶产业开展调研。
何寄华说,要着力布局好茶叶种质资源体系,挖掘收集地方种质资源,抓好种质资源的入库保护利用,做好品种评价鉴定和标识。要着力完善茶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种植生产、收集加工和提炼转化上打造标准体系,助力湘茶飘香、出湘。要着力形成“五彩湘茶”话语体系,加强品牌的统筹建设,以文化和科技的元素诠释茶叶的基础功能、核心价值和衍生产品,打造湘茶品牌协同传播生态圈。要着力构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体系,融合是茶叶价值实现的生命所在,是提高茶产业附加值的有效条件,要强化科技赋能、深化智慧茶园建设、凝练茶文化核心价值、构建茶旅融合新路径,共同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力争到2027年全省茶园亩产值达到7500元,农业产值达到260亿元,出口额超2亿美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500亿元,实现茶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调研组将聚焦“提质、增效、品牌、融合”四大方向,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有望为推动湖南茶产业在标准化种植、品牌建设、精深加工、产业融合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在强化龙头 “引擎作用”;构建 “公共品牌+企业品牌” 协同矩阵;深化“科技+文化”双赋能,布局茶叶深加工产业园,开发年轻化、便捷化产品,挖掘湘茶历史文化,打造“茶旅融合”新场景等方面发力,助力湖南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 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