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想让一家餐馆变高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名字后边加上bistro 。
如果还要更上一层,那就是给bistro 餐厅找个主理人。
店名带bistro的餐馆都有一些共性。
环境要优雅,菜名有调性,再配上一位“很有故事”的主理人,才算完成了基本配置。
bistro 从早年的小众高端,如今已经遍地开花。
继云贵川风味bistro小馆爆火后,最近东北菜、新疆菜也开始赶上 bistro 的风。
有网友调侃,现在街上的bistro主理人比共享单车还多。
最初的bistro 专指法式小酒馆。
主打小众创意菜,这种舶来的起名法本身就自带“文化陌生感”自带一种深度专业的精致格调。
给人一种看不懂,但好像挺高级的感觉。
但当这个词开始被大规模使用,一切开始变得魔幻。
云贵川bistro是中餐bistro的开路先锋,主打“在地食材”“山野诗意”的饭馆如浪潮席卷而来。
这种店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挂着“bistro”的店铺:酒是贵价的、菜是预制的,就连菜单也高度雷同,体验千篇一律,所谓的“精致氛围”也有些雷同。
“bistro精致上桌,把回锅肉改名‘迷雾三重奏’,结果饭都没拌匀。”
“主理人饭馆中英文混搭讲故事,精致饭盒里装一坨醋溜土豆丝。”
于是网友们开始发布避雷贴:
在bistro泛滥的另一面,另一个词通常一并出现——主理人。
这个称谓,介于“老板”和“合伙人”之间,比店长更亲和,比创业者更有腔调。
做餐饮的自称“风味主理人”,卖衣服的叫“潮流主理人”,一夜之间大家仿佛都成了所在领域的“主理人”。
一边是看似精致的餐厅搭配模糊身份设定,一边是对所谓“独立出品”的体验落差。
大家的失望情绪,最终集火在“主理人”上。
对于一些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餐饮体验,年轻人开始用“调侃+模仿”的方式发起反击。
意外促成了一种带有荒诞感的新句式:bistro主理人。
在小红书平台,大家开始模仿bistro主理人的方式制作菜谱,用“我是bistro主理人”的方式模仿造句。
一键生成的封面图、AI写的菜单,甚至连餐厅名字都充满拼音加生僻字的组合,批量复制的餐厅设计。
在反讽中表达不满,也是在为自己的真实消费体验发声。
只是,bistro 和主理人曾经的精致光环,也在这一轮轮的复制粘贴中逐渐瓦解。
大家开始重新思考:
东北菜、西北菜这些主打“便宜大碗”的菜系,也能bistro 一下?
在“沙县轻食”都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沙县bistro主理人”的出现似乎也显得顺理成章。
这样的文字游戏,其实并不新鲜。
早几年前,互联网黑话就经历过类似的“集体崩塌”。
当“颗粒度”“抓手”“组合拳”的说法逐渐失效,人们开始举一反三思考一些新问题:
当各种曾代表品位与格调的词汇,开始被批量复制。
“bistro”“主理人”的泛滥,也折射出当前创业故事的模板化,情绪价值营销的创意丧失。
与此同时,大家也开始聚焦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日常表达变得复杂化,我们到底能不能好好说话?
一句话总结:
“你可以做bistro,但别糊弄人,你可以做主理人,但别上来就编故事。”
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仪式感?还是“只要你信,它就成立”的表演?
这几年大家对于精致命名这件事都在祛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简单说清楚话”变得越来越稀缺。
年轻消费者更关心的问题也变得更具体:
味道是否真实?价格是否透明?氛围是否自然?
不是说“bistro和主理人”不好,而是大家更希望看到品牌背后的真实、诚意与自洽。
人们并不讨厌“主理人”,而是在反感“所有餐厅老板都必须是主理人”的强行设定。
大家并非反感“bistro”,只是厌倦了大家非得复制粘贴统一模板。
最后借用一句网友的话:
“如果连饭都做不好,就先别演了。”